APP下载

对澜沧拉祜族舞蹈文化发展的思考

2018-05-14巴莹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澜沧舞蹈思考

【摘要】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拉祜族的舞蹈动作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主要有芦笙舞、摆舞、神鼓舞、跳歌,从舞蹈内容看,有反映生产、生活、祭祀礼仪的,有模拟动物动作的。本文试图从澜沧拉祜族舞蹈的历史背景、起源、发展现状等方面做简要概述,以助拉祜族舞蹈的发展。

【关键词】澜沧;拉祜族;舞蹈;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全国拉祜族主要的聚居地,同时也是拉祜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拉祜族是一个从“葫芦里出来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奋进不息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艺术和民间歌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得拉祜族舞蹈不再受地域支系的限制,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这是拉祜族个性与民族精神的体现。

一、拉祜族舞蹈文化的起源

拉祜族是一个南迁的民族,先民“属古代羌人族系”。拉祜族族源的讲述认为祖先是从“北给南给”南徙而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氐羌部落,该部落曾不断流动于中原和西南地区之间,先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黄帝族、夏族、周族最初都是氐羌中的一部分,后因发展条件不同与氐羌分离开来。当黄帝族、夏族、周族的大多数人先后在中原地区融合为华夏族(汉族)的时候,聚居于甘肃高原上的氐羌部落仍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秦朝统一六国时发动与氐羌部落的战争,一部分氐羌部落向西部地区流徙进入西藏、四川、云南。拉祜族长期不断迁徙,大约到清代才停止迁徙的步伐,并形成整个民族大跨度分散居住的格局。拉祜族经历了漫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丰富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本民族的舞蹈文化艺术。拉祜族在总结狩猎、采集劳动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再现活动过程及生产场面而产生了舞蹈文化艺术。

二、澜沧拉祜族舞蹈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地域表现形式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西部,澜沧江西岸,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传统舞蹈主要有芦笙舞、摆舞、神鼓舞、跳歌。从地域上分,拉祜族以芦笙舞、跳歌为主,拉祜西以摆舞、神鼓舞为主。如拉祜西糯福乡的糯福摆舞,舞蹈形式主要有“生产劳动舞”“祈祷舞”“扫地出门舞”“拜年舞”“讨福舞”。拉祜纳东回镇班利村的班利摆舞,属于“摆手型”舞蹈,手上动作丰富,模拟性强。坝卡乃摆舞是糯福乡坝卡乃村拉祜族跳的一种民族传统舞蹈,属于“步伐型”舞蹈。

(二)表演表现形式

从表演形式看,芦笙舞是以芦笙领舞,摆舞是以象脚鼓领舞,神鼓舞是以神鼓领舞,跳歌是与芦笙舞有密切联系而又自成体系的古老舞种。从内容上看,有祭祀礼仪舞、生产生活舞、模拟动物舞、自娱自乐舞。从动作上看,芦笙舞牵手跳成圆圈,摆舞有步法型和甩手型,神鼓舞有男子和女子神鼓舞。

1.芦笙舞

芦笙舞是拉祜族的传统自娱性舞蹈,由芦笙领舞和伴奏,主要在节庆、祭祀或婚事时候跳。由于民族的特性,只能是男人演奏和领舞,场面可大可小,人数可多可少,男人吹着芦笙在舞场的中心跳,女人手拉手围成圆圈在外围跳。分为集体舞、独舞、双人舞、多人舞,套路共有136套,经常跳的有80多套。祭祀方面有嘎祭、祭竜舞等;礼仪方面有礼仪舞、磕头舞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有犁地舞、栽秧舞等,模拟动物方面的有猴子舞、斗鸡舞等。2008年,芦笙舞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摆舞

摆舞是拉祜族的传统民族舞蹈,起源于先民对人类生产劳动、自然界动物、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共有81个套路。舞蹈形式主要有生产劳动舞、扫地出门舞、拜年舞、祈祷舞等。因地域问题,摆舞的舞蹈表现形式和乐器伴奏形式有所不同,舞蹈表现形式是跟着鼓点围成圆圈(一个或者多个)、携手跳成一排或数排等,舞蹈时动作整齐划一;乐器伴奏以象脚鼓领舞,镲和铓伴奏,或者均以象脚鼓、镲、铓来领舞和伴奏。生产劳动舞主要模拟挖地、薅秧、撒谷等劳动时的动作,扫地出门舞、拜年舞、祈祷舞主要用于祭祀礼仪。

3.神鼓舞

神鼓舞是以祭祀性和娱乐性为主的传统民族舞蹈。男子神鼓舞鼓声铿锵、舞姿刚劲、动作威猛,女子神鼓舞鼓声多变、舞姿轻盈、动作细腻。有30多个套路,经常跳的有祭祀舞、祈福舞、猎舞等。

4.跳歌

跳歌是拉祜族四大传统舞蹈之一,是与芦笙舞有密切联系而又自成体系的古老物种,也可称为“跳笙”。舞者在场院或者平地上围成一圈,配合着乐器的节奏踏地跺脚,翩翩起舞,边舞边唱。

三、澜沧拉祜族舞蹈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拉祜族舞蹈文化在本土的发展

1993年,在县文联的支持下成立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音乐舞蹈家协会,协会的成立有效推动了拉祜族艺术的发展。澜沧拉祜族艺术文化目前主要靠民族文化工作队和原生态民间艺术团(老达保雅厄艺术团)来传承和推广,澜沧县民族文化工作队1983年9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乌兰牧骑式”文艺演出队。早年间,经过创编的拉祜族舞蹈曾获过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全国“孔雀杯”舞蹈比赛及省级各类比赛的奖项。经笔者调查发现,近几年来,拉祜族舞蹈文化处于低谷时期,以拉祜族舞蹈为元素的舞蹈作品较少,澜沧民族文化工作队在人员招聘时主要在本民族中进行招聘,现有的舞蹈工作者虽约占文化工作队总人数的68%,但因缺乏专业性,所以很难呈现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值得肯定的是,拉祜族舞蹈文化主要依托“传、帮、带”的模式进行有效的传承,这样可以保留原汁原味的拉祜族舞蹈文化。

(二)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拉祜族舞蹈文化

以拉祜族敘事创世史诗《牡帕密帕》(造天造地)为原型的大型歌舞诗《牡帕密帕》曾参加云南省第十三届新剧目展演,荣获入选优秀剧目奖。该剧共四个篇章,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了拉祜人由游猎到游耕、游耕到定耕的历史足迹,反映了拉祜人创造万物的辛勤与智慧,描绘了拉祜人日常生活的美丽画卷,表达了拉祜人民族团结、和谐发展、民族繁荣、和谐奋进的新时代篇章。

(三)对拉祜族舞蹈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

拉祜族舞蹈文化历经传承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有许多值得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其发展现状既令人欣慰又令人担忧,欣慰的是芦笙舞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担忧的是传承发展的时间及空间不平衡、不协调,会造成拉祜族民族文化的停滞,甚至出现流失。笔者经过调查,认为主要原因有:一是倾向音乐艺术的发展而轻舞蹈艺术的发展;二是拉祜族舞蹈元素单一枯燥,发展前景渺茫,没必要去深入挖掘后让其艺术化;三是主管部门重视力度不够,经费保障欠缺。

四、发展和繁荣澜沧拉祜族舞蹈文化

(一)正确认识拉祜族舞蹈

澜沧拉祜族舞蹈作为拉祜族的艺术形式之一,来源于拉祜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娱乐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种功能,同时也是拉祜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项目。拉祜族舞蹈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且源远流長,舞蹈再现劳动的场面、模仿动物的动作,反映拉祜人民对生活的回顾,对未来的期盼和探求。经过创编后的拉祜族舞蹈会更富有时代精神风貌,更好地体现民族的热情,有着团结全民族的凝聚力和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随着人们意识形态的不断进步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应该看到拉祜族舞蹈的功能和影响有所减弱,其地位和作用有所下降。尽管如此,拉祜族舞蹈在拉祜族人民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我们要克服偏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拉祜族舞蹈艺术。

(二)发展和繁荣拉祜族舞蹈文化

澜沧拉祜族舞蹈目前虽通过一些途径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但仍存在着意识不够、方法不多等问题。要发展和繁荣拉祜族舞蹈文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进一步加强保护和传承意识。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受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得拉祜族舞蹈文化向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发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保护和传承意识,提升保护和传承的力度。

第二,把眼光放长远,用战略思维看待发展。从当下做起、从年青人抓起,注重教育培养,从教育中培养拉祜族舞蹈文化的观念和意识。

第三,建立品牌意识。塑造品牌、打造品牌、坚持品牌,将拉祜族舞蹈与品牌相结合,打造具有品牌特色和魅力的舞蹈艺术。

第四,增强认同感和传承力度。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能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性,通过增强拉祜族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及家庭的传承力度,使拉祜族人民自觉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灵,是民族力量的源泉。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快民族文化建设与发展,要与时俱进、认清方向,保留传统,更新观念,把拉祜族舞蹈文化传承下去,将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和精神里,发展中前行,在发展中进步,让中华文明照亮世界。

参考文献:

[1]澜沧拉祜族.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研究所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

[2]李进参 . 拉祜族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吴明静.对彝族舞蹈文化发展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1.

作者简介:巴莹(1986-),女,汉族,云南省昭通市,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舞蹈及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澜沧舞蹈思考
舞蹈课
登东达山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