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心理教育 提升德育实效

2018-05-14高云霞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8期
关键词:德育心理班级

高云霞

[摘 要]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之“首”,是人全面健康发展之根本。德育实效是指德育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就是道德内化的程度与个体品德社会化发展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提升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育人”。基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立足班级管理的特点与实际,探讨加强心理教育的路径,以提升德育实效。

[关 键 词] 心理教育;班级管理;德育实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3-0214-02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规划了“十大育人”体系,其中明确提到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无论从思想教育入手,还是从心理教育入手,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育人”,都是为了使人更好地“成人”,这也是德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什么是德育?在笔者看来,只要是能提升人的品格品质与内心修养、能使人学會更好地为人做事、能让人在方方面面都向上向善向好发展的活动,都可谓之德育。简言之,德育就是“育德”,它与“育心”相辅相长,一个拥有高素养高品质的人,必定是身心健康之人。实践也证明,“凡是成功的德育工作,必然是在某些方面遵循了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在当前价值多元的时代,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人们的思想和心理都产生了很大变化,处于其中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状况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教育,对提升德育实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状况表现

高职大学生大多处于18至22岁的年龄阶段,随着生理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较中学生有所提高,思想和心理方面有一些突出表现。

(一)思维具有独立性与创造性,自我意识显著增强

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高职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自觉掌握了一定知识,并尝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他们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在观察、分析、处理事物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总想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有些过于自信与固执。同时,大学生要求深入了解与关心自己的发展,关注自己才能、性格、品德的发展,关注自我评价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由于成长环境优越、个性心理不够成熟等原因,容易滋生自我中心意识,无法顾及他人感受,我行我素,导致与同伴发生人际冲突等。

(二)思想活跃,情感发展充分,易冲动,情绪管理能力差

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接受新鲜事物快,但缺乏甄别是非的能力,容易误入陷阱;追求美感、道德感,注重情绪体验,高兴时欢呼雀跃,不满时义愤填膺;有理想、有激情,有勇气,但盲目不计后果,容易“犯错误”;交往需求旺盛,对友谊充满渴望,对爱情的情感体验也有所需求,但由于情感还处于不稳定时期,还未形成正确的情感观与道德观,缺乏相应的性知识,容易产生感情纠纷,陷入感情漩涡,无法自拔。

(三)学习缺乏主动性,易自卑,心理承受能力弱

高职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不强,极易产生学习焦虑,有的学生有想法,但缺乏时间管理与规划意识,大多数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困惑,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与畏难情绪,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目标意识,感觉大学生活无聊乏味,无所事事,“佛系”度日,这些都可能引发大学生网络成瘾、生命意识淡薄、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加强心理教育对提升德育实效的意义

加强心理教育,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夯实心理学理论学习,提升教师心理专业素养,掌握心理学相关原理及研究方法,对提升德育实效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德育的科学性

列宁曾指出:“心理学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心理学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相关原理探讨客观现实与条件决定心理过程、影响心理特征,以及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的相互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为道德品质的研究提供了实证的可能,过去只能靠思辨论证的人的复杂的道德现象,如今也越来越多尝试进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与此同时,人的品德的形成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对道德现象的研究,也可以从心理科学的实证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这都促使德育工作者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德育工作,大大增强了德育的科学性。

(二)有助于增强德育的预见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在其心理与思想支配下进行,学生的种种行为都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换言之,我们可以用心理学的需要理论、动机理论、情绪情感理论等作为基础,以心理学预防重于治疗为原则,从学生的行为反应中分析掩藏在内心的需求及情绪情感,将德育工作做到前面,提前将某些“品德不良”苗头加以遏制,提早做好预案。

(三)有助于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德育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具有时效性。加强心理教育,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注重学生差异性,避免德育方法与手段的单一化、形式化,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思想、个性特点以及个体的接受能力与水平,确定德育的具体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心理特点及个体品德形成规律,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个体自觉性与主观能动性,提高德育实践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教育提升德育实效的路径

班级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在学校教育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班主任是班级管理中德育的主力军,立足于班级管理的特点与实际,加强心理教育,提升德育实效。笔者认为班主任可以从“关心”“用心”“炼心”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做到:

(一)关心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心理

“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与关怀,以及希望归属于一定的团体,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性要求。”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就应把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每一次进步与成长,了解学生心理动机、心理需求、心理发展及心理变化,发现学生的差异性与闪光点,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学生出现“品行不良”问题时,迅速消除学生疑惧心理,取得学生的信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帮助学生成长

新生入校时,班主任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包括学生的家庭状况、成长背景、过往经历、兴趣喜好、对未来的想法等。事出总有因,学生的表现亦是如此。思想懈怠、行为懒散、情绪激动、旷课迟到、打架斗殴等都是有原因可追寻的。对学生信息与资源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可以迅速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盡快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高效解决问题。事实上,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也是对其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班主任要以问题为抓手,抓住教育契机,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将德育渗透到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

(三)运用心理效应及心理咨询技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德育功能发挥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学会运用心理效应及咨询技术,巧妙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如,表扬效应、幽默效应,共情、移情、鼓励、非言语交流等心理咨询技术等可以有效地化解学生冲突与危机,及时捕捉学生信息,有效引导学生心理与思想动向,引导其价值观。比如,在学生考试发挥失常时给予适时鼓励,在学生失恋时给予安慰,在学生组织活动出现错误时给予理解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甚至价值观的改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四)积极开展心理活动,锤炼学生心理与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

与课堂学习相比,学生更喜欢在活动中找寻乐趣。针对学生心理与年级特点,对大一新生进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心理趣味运动会、新老生座谈会等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开始新生活;对中年级的学生开展关于情感情绪、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的主题演讲辩论、主题班会、观看心理电影等,提升学生处理实际中遇到的恋爱困惑、学习焦虑、宿舍矛盾等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调适、职业素养、职场礼仪等讲座以及模拟实训等,为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做好心理与思想准备,在磨炼坚强意志品质的同时,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与素养。此外,在日常管理中抓住活动契机,进行心理引导与教育,如,考试前开展诚信主题心理活动,以考试这一具体事件为抓手,进行诚信心理引导,树立学生诚信意识,由诚信考试进一步引导学生诚信待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好品质。看似“育心”,实则起到“育心”与“育德”的双重作用。

育人工作是一门艺术。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因素,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品德形成规律,唯有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才能真正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进而成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从本质上提升德育实效,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韩进之,王宪清.德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朱仁宝.德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张中华.承传与超越: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5]郭娅玲.德育与班级管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安春元.对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3):27-30.

[7]黄蓉生,崔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4.

[8]胡寒春,黄建榕.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共生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2017(12):118-121.

猜你喜欢

德育心理班级
班级“无课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心理小测试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