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8-05-14李凤英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6期
关键词:研究性解决问题课堂教学

李凤英

[摘 要]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需要遵循民主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与积极性原则等科学的原则,在实践教学中严密落实启发引导、讨论探究、自主解决与自我评价等各个主要环节,使之连贯有序地进行。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7-0118-02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从资本重心转向知识创新重心。创新是以智力资源创造财富的知识经济的灵魂,其关键就在于人才。顺应现实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求趋势,遵循科学的教育理论要求,实现师生和社会、学校的内涵式融合发展,必须落实和促进研究性学习,以课堂教学转型为核心,以课前学习资源、学习习惯、合作学习和交流展示等细节夯实作为保障,全方位构建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操作体系,引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亲身经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运用其积极活跃的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将创新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通过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形成优良的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个性。

一、全面认识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一)注重研究性学习的灵活开放性特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的师生地位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互作用的双边互动关系。学生主动参与的主要实现条件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发展水平。“参与”成了实现学生主体研究学习的有效落脚点。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开放性,譬如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整合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使之在开放的时空之内自主学习实践,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活动过程。它使课堂成了“快乐的场所”,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质疑与猜想,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在这种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有效地主动参与教学,创造性地提出或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之花异常活跃,创新能力也得以充分展现。

(二)注重研究性学习的主体体验性特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比如将课件与网络资源整合成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再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主动参与,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自主从资源库等来源查找相关信息,加以整合,形成答案,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进行协作学习、在线答疑实时交互,既照顾个别学生需要,又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仅能获得知识,更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和能力。

(三)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特点,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综合实践能力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能力,它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以单一教材进行的认知性学习。因此,一方面必须强调学生将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离开了直接经验,书本知识就难以消化,要使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另一方面,必须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研、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实践,在“做”“考察”“实验”“检验”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进而发展其综合实践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必须遵循的科学原则

首先,民主性原則,即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更是执着求索的强大动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效果极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教师应该从知识、情感和意念等方面塑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和谐友爱的协作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能使学生感觉轻松与快乐,能促使自己去克服困难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就能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在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更主要的是最终享受成功的喜悦。

其次,可接受性原则,即教学内容的分量、难度和教学速度必须符合学生最近阶段内的实际学习能力。以问题为中心,学不是为了抢“答”,而是为了“问”,提出的任务和内容要同时考虑该年龄阶段和具体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只有具备这种条件,才能顺利进行教学,创造教学实现的前提。任务定得过高,内容过于复杂,会降低学生积极学习的意愿和情趣,若他们不能正常接受这些任务,学习的意志力也会逐渐下降,导致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任务过轻,内容简单,学生也同样不会表现出应有的意愿和情趣。教学任务和内容要恰当地符合学生和教师的能力,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那么,就会实现任务与学生的个人努力发生“共鸣”,与他们兴趣的总倾向发生共鸣,从而保证更迅速、有效地完成这些任务,这样创新能力才会得以形成。

最后,积极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或塑造的过程,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要诱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人人都能体验到参与和成功带来的喜悦与满足。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创建良好育人环境。课堂上教师充满情感的语言、表情、动作,能使学生感受、体验到鼓励与信任,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实施

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明确,即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要从“满堂灌”“精讲精练”之类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少讲而启发学生“多思多问”的模式。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要着重抓好以下环节:

(一)启发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与学生要在课余时多沟通交流,进行情感对话,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与障碍,这样才会有活跃、良好的民主气氛,教师才可以科学地处理好教材的同时放手让学生质疑和提问。只有问题提出了,才会针对它有的放矢地去解决,从某种程度上讲,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自主精神。为了让学生敢问、会问、问出水平,首先要发扬民主作风,优化提问环境。哪怕有的问题离题或者不正确,教师也不应该持否定态度,而应该积极评价,再进行启发引导。再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学科发展史、人物故事和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感受“怀疑”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对问题随时做好记录,可以多渠道提问,对教材提问,对公式提问,对实验提问,对习题提问,等等。通过讨论和提问,学生能够识别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清晰而明确地提出问题。

(二)讨论研究,科学分析

当教师面对学生时,对他们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思考的,对此必须有十足的把握。因此,教师必须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商问题,指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或思路,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的学生活动是学生内在潜力的体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师生通过共同讨论,明确要解决的疑问,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分析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哪些能够在课堂上解决,哪些还需要在课外进行研究,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三)严密计划,自主解决

为了有效解决问题,学生应将传统方式(如个别采访、開调查会、上图书馆收集资料等)与现代手段(网上信息检索)结合起来,综合使用多途径搜集适合的资料信息,整合分析,形成解释,在行动中检验。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制订一个初步的研究计划可以促进并加速问题的有效解决。制订研究计划大致可以从以下入手:“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已知多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为了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你即将需要做什么?”与此同时,该研究计划还会随着后来不断出现的新想法适时地加以调整与修订。有争议的部分,也可以用质疑存疑策略,让学生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共同经历成长。

(四)巩固知识,完善评价

调动学生参与研究探讨,主动获取知识,需要有效的评价跟进。教师要从学习兴趣、参与态度、认知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思维品质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全方位展开对整个研究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看法或者对别人的指正能够充分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独立作出价值判断。不要预先就给学生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要欣赏学生表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观念。教师应注重保护学生思维的创新型与独立性,对学生出现的新颖的回答或者想法适时跟进指导方向、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再探究,延续拓展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课堂互动中的捆绑式(捆绑所在小组和班级)评价方式;作业布置环节中根据学生完成探究任务的实际表现来进行评价,采用表现性评价或档案袋评价等。

求知求新是人类的本能,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它基于课堂教学实效进行探究与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宜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随之产生的成就感也就能促使他们尽快把如何思考、学习、创新转化为自身的基本素质。与此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新颖的教学理念、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而且要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技术娴熟,创新性地完成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只有“教”“学”相长,才能共享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现实的快乐,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存召.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2):25.

[2]盛明慧.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7(4):23.

[3]曹庆文.研究性学习简明读本[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研究性解决问题课堂教学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两只想打架的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