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伯恩三首作品的集合分析

2018-05-14黄珩

北方音乐 2018年2期
关键词:集合

【摘要】通过音级集合的分析方式对威伯恩三首作品的序列进行分析,对作品所使用的序列和集合进行初步的探讨,以证明在音级集合的分析方式下,十二音作品中的音乐结构和组织方式仍然是有高度的统一性的。

【关键词】威伯恩;序列;集合;结构力

【中图分类号】J611 【文献标识码】A

安东·威伯恩是20世纪杰出的音乐家,新维也纳乐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对后世的作曲家在作曲技法上有极大的启发,也为理论家的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目前,众多的理论分析将重点放在了对其作品的序列、音高结构、配器、创作方式等方面,这些分析对后来者学习和了解威伯恩的音樂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本文却希望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威伯恩作品的结构力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使用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对威伯恩的作品进行集合式的分析,以期找到威伯恩的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更为凝练的音乐组织方式和音乐语言,从而能够更好地从结构方面对威伯恩的作品进行深度的分析和研讨。

一、威伯恩《管弦乐变奏曲》(OP.30)

首先分析的是威伯恩《管弦乐变奏曲》(OP.30),这首作品的基本序列形态如下。

在这个序列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将这个序列的十二个音从中间剖开,形成前后各六音的六音序列,便可发现,后面六个音恰好是前面六个音的逆行倒影:

从这个原型序列的谱例当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后面的六个音恰好是前面六个音的在ic=1上所构成的逆行倒影。由于十二音作品本身就是由原型演变而来,因此,原型中所具有的特点在这首作品的其他三个序列,即逆行、倒影、逆行倒影中均有所体现。

从上例中可以看到,在R、I、RI三种形式中,后面六个音都能与前面六个音形成逆行倒影的关系,并且都是在ic=1上的移位。从这个角度可以更好地看出十二音作品内在所具有的高度统一性。

但是,运用音级集合理论来重新审视这首作品时,却能得出一个更为精炼的答案,因为在音级集合理论中认为,无论是原型、逆行、倒影或逆行倒影,不管其在音乐中的变化多么大,无论其在ic上的移位具有多大的差异,只要最终得出的音程含量相同,这一系列的形式都属于一个音级集合,具有相同的音乐内涵和作用。

现在,我们将这首作品的四个十二音序列分为了八个六音序列,并依次给出序号,进行计算:

通过计算可以得知:

①的原型为0,1,2,3,4,5, 在集合表中为6-1集合。

②的原型也为0,1,2,3,4,5, 在集合表中为6-1集合。

③的原型仍然为0,1,2,3,4,5, 在集合表中为6-1集合。

其他④⑤⑥⑦⑧的原型都是0,1,2,3,4,5, 在集合表中都为6-1集合。

从以上整个对这首序列的八个六音组进行的集合计算结果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首十二音作品计算到最后就只有一个六音集合,为6-1集合,音程内涵为0,1,2,3,4,5,音程含量为543210,是一个一般对称性集合。作者就仅仅使用了一个音级集合就创作完了全曲。勿庸置疑,作者这样使用,使整个作品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凝聚力。这个六音集合就如同这首作品的主题,被不断强调和反复,留给听众最为深刻的印象,形成了对作品更为统一的结构力。

二、威伯恩《三首歌曲》之一(OP.25,NO.1)

再看一下威伯恩的作品三首歌曲之一(OP.25,NO.1)。这首歌曲建立在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一部曲式上,独唱部分的切分动机音型和钢琴部分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动机音型贯串全曲。

更为值得思考的现象是,全曲一共有完整的三连音音型15个,除了第5小节的三连音以外,其余的14个三连音在阿论·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中都属于一个集合,即3-3集合0,1,4(即含一个半音、一个小三度和一个大三度音程的集合),其音程含量均为101100,该集合是一个非对称性集合。其中,在歌曲的引子和尾声部分,都使用了这个集合的倒影形式,并且连音高都相同,这样的手法使得音乐首先在听觉上就有了一个统一感,而这种统一感正好来源于这个3-3集合。

这个三音集合不仅仅是在引子和尾声中出现(上例),而且贯穿了整首作品。在这首短短的12个小节的作品当中以如此之高的频率出现,不能不说明这个三音集合在这首作品中的重要性。从全曲的这个三音集合的出现形式来看,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不同的音高形式以及不同的音程关系。现将其所有的三连音单独列出来,以便进一步分析(例中带圈数字代表该三连音在原作品中的小节数)。

例6 该集合在本曲中的所有出现形式

从上面所有的三音组序列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所有十二个半音在这些三音组中均有体现,并且从音程上来看包括了大小三度、大小二度以及它们的转位。这个三音集合的构成及其音程构成方面的多样性,充分显示出它在整个作品当中的重要性。

了解这个三音集合的结构力,还必须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来考虑,那就是这首十二音作品的原型序列。

在这个十二音序列的原型序列中,将十二音分为四个三音组,在这四个三音组的划分上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四个三音组中有三个三音组的音程含量都相同,都是一个集合,即3-3集合,只是它们在原型序列中使用了不同的音高组织和音程关系而已。这样高的出现频率,在整个十二音中的这种不断重复,无不体现着3-3集合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着这个集合在思维慎密、逻辑严谨的音乐学博士威伯恩的创作中的重要性。

关于3—3集合在威伯恩作品中的重要性,陈士森教授也进行了这一方面的研究,他选用的是威伯恩的第17号作品,在其论文《威伯恩序列音乐中的“主和弦”-集合3-3》一文中这样说道:“从威伯恩的第17号的作品中所能按序列线性阶段构成的所有三音集合中,3-3集合就多达三分之一以上,如果考虑到集合理论所揭示的不同的三音结构共有十二种,那么,这个比例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三、威伯恩《九件乐器的协奏曲》(OP.24)

最后,再来看威伯恩的另外一首作品,于1935年为庆祝其恩师勋伯格60大寿而作的《九件乐器的协奏曲》(OP.24)。当人们赏析它的时候,总会为作曲家那个精致而严密的序列设计而赞叹不已。

将这个序列原型均分为四个三音组:

这个序列原型所形成的四组序列又分别形成了原型、倒影逆行、逆行和倒影四种形式。经过计算后发现各组序列都是阿伦·福特集合表上的3-3集合0,1,4(即含一个半音、一个小三度和一个大三度音程的集合),其音程含量均为101100,该集合是一个非对称性集合。

正如前面所涉及到的分析一样,在这首作品中,作者使用了一个三音集合作为全曲的统一点,像全曲的主题一样,这个三音集合在作品中持续出现,在音响结构上形成一种严密的反复。显而易见,这首作品就是由这个三音集合控制,最终达到统一。并且不仅仅只是一种结构上的统一,该集合也是威伯恩最喜爱使用的和弦之一。使用该集合作为整首作品的构成体,不仅仅是体现了该集合的结构力,也更好地体现了该首作品的风格特征,将结构力与音乐风格甚至将作曲家的风格融合,从而更好地体现整首作品的精髓。

从上面三首作品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在音级集合的分析方式下,威伯恩的这三首作品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统一点,每一首作品都可以用一个集合来进行有效的统一,就好像调性音乐的主和弦一样。

这样的分析能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威伯恩的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为作曲家在作曲时的精妙思考而赞叹。隐之于内的统一点,使威伯恩的作品即符合新维也纳乐派的创作特征和风格,也并没有完全摒弃调性音乐时期的音乐结构方式,只是这种体现形式被内藏了。

参考文献

[1]陈士森.威伯恩序列音乐中的“主和弦”——集合3-3[J].西安: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02).

[2]陈士森.音级集合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展望[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04).

[3]李吉提.曲式教学之我见——结构力问题专论[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03).

作者简介:黄珩(1982—),女,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基础教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和声。

猜你喜欢

集合
化抽象为具体,优化“集合”教学
强大的Collection集合框架
理解生物学概念重在建立恰当的心理表征
论“子集、全集、补集”
与学生的一次双赢探究
论五声性集合4—23对作品的多层次控制形态
论述高中数学中集合的类型及基本运算
一道数学填空题引发对细节的思考
解读《集合》
三年级数学《集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