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时代背景下的林语堂和龙应台作品风格比较

2018-05-14彭孝干

课外语文·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龙应台林语堂比较

彭孝干

【摘要】林语堂和龙应台作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大师,二者一生都著作丰厚,享誉中外,他们的作品在港台、大陆甚至整个华人世界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学财富。然而,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却各有千秋,本文在比较他们作品风格异同的基础上,就造成他们作品风格差异的原因作了分析。

【关键词】林语堂;龙应台;作品风格;比较;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林语堂和龙应台作品风格比较

(一)浅谈林语堂作品

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界与文化界的名人层出不穷,但是能够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并不是很多,而林语堂就是这少数闻名于世的“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代表人物之一。林语堂的作品之所以无论在现代中国文学、文化史上,或者现代世界文学与文化史上都占有引人注目的地位,因为他本身是那种“能够整个人对时代起反应”的特立独行者。那么他在文学著作方面有哪些脍炙人口的卓越贡献呢?他的作品又有哪些难以企及的独特之处呢?

作为近代将中华文化介绍给西方最成功的中国文人之一,林语堂的作品体裁形式多样,涉及散文、杂文、小说、翻译以及教育读本等多个方面,这其中以散文、小说和翻译最具影响力。在《小品文之遗绪》中,林语堂提到他对散文的看法,他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正是基于这样的写作观点和态度,我们在品读他的散文诗时不难发现,他的散文文字自然流畅、幽默而不荒唐。虽然鲁迅曾在《小品文的危机》当中规劝不要把小品文当成“小摆设”,他最终还是检出自己的风格,坚持用散文的笔调本色为文,旷达自喜、独抒为文。他的小说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比较文学现象,体现出了鲜明的承续与超越特征。他的经典之作《京华烟云》(即《瞬息京华》),是现代中国小说首屈一指的杰作,甚至可以说这是现代版的《红楼梦》。这部著作中的80多个人物,没有一个是恶徒,在他后来的小说中也没有一个坏人,反映了他“天真”的秉性,也反映出了他坚持“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而林语堂的翻译,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华文化真正地介绍给了西方人。他将《兰亭集序》《桃花源记》等经典的中国著作用空灵动人的笔调引进了西方,这展示了他深厚的语言功底,是他不断探索的结果。

总之,有“幽默大师”之称的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丰厚,硕果累累。涉及面极为广泛,其文字语言机智幽默、刚柔并济、张弛有度,是我国古老哲学思想的一种传承。

(二)浅谈龙应台作品

与林语堂相差57岁的台湾作家龙应台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她用犀利的眼光观察社会,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她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百年思索》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都是以探讨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为主题,通过无数台湾社会现象,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来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尽管她辛辣讽刺的文笔遭到了人们的反对和谩骂,甚至秘密投书到政府单位,但她依旧无所畏惧,用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地写出她的社会观察,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对台湾深深的爱和不舍。

然而在另一方面,拥有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通过《目送》《孩子你慢慢来》等作品,为我们展示了她温柔纤细、深情动人的一面。随着岁月的变迁,她逐渐明白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而她写给儿子的三十多封书信《亲爱的安德烈》,更是以细腻的文笔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的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的读者,展现了母性最为柔软、最具光环的一面。所以,一方面,龙应台的文风犀利肆意、泼辣大胆、锋芒直露,用最尖锐的笔锋直指社会制度的混乱不堪;而另一方面,她又有款款深情、温柔婉转的一面,用文字直抵人心最柔软的一面。下表是对二人作品的一个简要比较:

二、风格迥异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这二位相差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他们的作品虽然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相应时代下社会的现状和制度,但是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具特色,大相径庭,那么,不同的时代对他们的作品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林语堂于1895年10月(清光緒二十一年)出生于闽南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这是中国史上最为混乱没落的黑暗时期,晚清政府极端腐败、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台湾省领土被殖民者霸占,山河破碎,民生萧条。林语堂作为家中的老五,尽管家境困难,但因其在学业上的优异表现,其父坚持让他用功读书,最后使其成了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他虽然自学一些中国古典著作,但主要还是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这为他后期的写作范围和风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世纪初叶的中国,是一个政治变化多端、极其动荡的时代,林语堂的文章经常批评政治与社会腐败现象,因此也被视为激进改革派人物。而他的成名作与代表作《吾国与吾民》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当周围人对中国的命运陷入深深的焦虑和担忧中时,他以崭新的理论,探究了潜在的和必然的希望,断言中国是伟大而不会轻易分解的。赛珍珠在为此书作序时说,这是“关于中国最完备、最重要的一本书”,这本书在国内国外都引起了巨大反响。而后在一战后的美国经济文化发展时期,中国诗人的高逸退隐、旷怀达观、陶情遣兴之人生哲学也即人生艺术,正是美国人所需要的对症之药,而这正好是提倡幽默与灵性文学的林语堂的拿手好戏,因而便有了《生活的艺术》这部描写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著作。直到后期在七七事变等一系列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大部分作品又表现出了一位铮铮汉子的爱国热情,他的长文《双城记》等一系列作品,在向美国人民不断地宣传中国的形势和抗日主张。而在他的晚年,在经历了一生的荣辱起伏后,林语堂以《八十自叙》一书,叙述了他的生平思想,追怀往事,有条不紊;阐述观点,简约鲜明;他的思想触角与情感更深沉浑厚,但依旧不失幽默灵性,全书情理文墨之致,令人无限感慨。

而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的现代作家龙应台,却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揭露了社会的混乱和不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龙应台这把野火,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燃烧到了今天,已然形成燎原之势,而且不管是在大陆还是台湾,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正处于热切希望突破现状,冲撞权威的年代,而龙应台在《中国时报》发表的大量杂文为这股思潮掀起了轩然大波。龙应台的真性情使得她经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务,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地透视和直接的批评,这些常人似乎无所感的微妙之处,一经她犀利的语言点破,便立即使人豁然开朗。而她的著作散文集《百年思索》,又以她自己独到的眼光看世界、看中国,书写了她对历史的反思,对中西文化的思索。十多年来,她以犀利的笔锋,坚持不断地揭露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用知识分子独有的感性忧心,以知性之思去探究命运的多舛。但是,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难以言尽的亲情牵绊。作者曾说过自己当上母亲后开始上“人生的课”,且自谦成绩不佳,而她所说的这堂困难重重的课,正是我们所有人必上且百味杂陈的一堂课,正如她在《目送》中所写的一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的书里处处是我们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而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对生活中有情细节的描写,更是其细腻情感的反映,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总之,作为近现代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和龙应台都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文学财富,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读,不只是分析其语言风格,更重要的是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龙应台林语堂比较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有价值的善良
探访林语堂故里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龙应台被儿子教育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银色仙人掌》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