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的研究

2018-05-14牛坤在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居住空间社会交往新生代农民工

牛坤在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群体,作为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城市中的多种因素影响着其返乡意愿,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消除返乡意愿、融入城市有利于我国城市化发展。使用统计描述方法与Logit模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交往与居住空间状况对其返乡意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并用城市社会学相关理论解读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返乡意愿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何让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的相关建议,以促进城市化发展。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居住空间;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寻求新的发展和机遇。《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至2016年底,我国农民工数量达2.8亿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代农民工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中活跃的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但是受到城乡二元结构及自身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城市生活空间隔离、社会排斥的难题。因此,从城市社会的角度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问题,对促进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回顾

逐渐成为农民工阵营主力军的新生代农民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决策与实际返乡行为的影响因素涉及多个领域,推拉理论可将这些因素分为四个方面,即流入地因素、流出地因素、中间障碍因素和个人因素。因本文从城市社会视角研究农民工返乡意愿,所以主要阐述流出地的影响因素,即生活情况、经济情况、社会因素。生活情况即工作情况和社会情况,社会情况指其在城市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互动的方式及问题;经济情况即农民工在城市中获得的以工资为首的利益;社会因素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遇到的宏观因素导致的问题。除此之外,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居住形态、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居民的交往情况、感受到的“标签”类型等都会影响其融入城市的程度。如从社区邻避效应分析,即城市市民虽然能够接受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居住在城市,但是出于农民工的外在形象、行为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与城市文明存在差异的考虑,而不愿意接受对方长期居住在自己所在的小区。

已有的研究进一步为城市社会学视角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众多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制度等宏观视角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很少有学者用城市社会学相关理论去解释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城市社会学视角,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意愿现状进行描述,并探究具有返乡意愿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相关建议,以促进城市化发展。

2 数据研究

2.1 數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在江苏省开展的关于“城乡二元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学术调研。为保证调研对象的一致性,统一将抽样对象界定为80年代末之后出生的,具有农村户籍的在城非农务工人员。问卷的内容涉及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户籍及就业情况、住房情况、城市生活情况等方面。数据是按照新生代农民工在省内苏南、苏中的大致比例,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抽取,并将南京、常州分别作为苏南、苏中的代表城市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397份,经删除异常值和缺省值等样本数据,最终得到311份健康状况良好的有效样本。

分析样本数据时,首先采用简单描述性统计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基础信息,通过对基础信息的整合,确定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初步状况。然后运用stata13.0对数据进行处理,并采用Logit模型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进而从城市社会学视角进一步探讨其具有返乡意愿的原因。

2.2 样本统计描述

从被调查者的性别、学历、职业、收入等基本情况来看,具有以下特征:

从性别来看,男性样本(47.6%)与女性样本(52.4%)大约各占一半;从婚姻状况来看,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已婚;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有4.5%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处于初中、高中阶段;就收入水平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月收入水平集中在2500~4500元之间,处于城市的中下阶段;从返乡意愿与进城动机来看,有意愿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据40.2%,为赚取收入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据49.8%(见表1)。

由此可见,虽然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处于较低层级,但是他们对城市生活充满了向往,并且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是为了获取自身发展而留在城市中生活,但是也有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返乡。

2.3 研究方法

因变量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有返乡意愿,其最终结果只有两种:有和无,属于离散选择问题,因此采用二元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形式为:

其中,Pi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即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为“愿意=1”发生的概率。式中Xi(i=1,2,3,4,...... ,k)表示第i个变量,β0为常数,βi(i=1,2,3,...... ,k)为变量的回归系数。

3 结果分析

3.1 居住空间与返乡意愿

模型1与模型2将调查对象所在打工地的住所和未来生活的地方两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环境和居住空间均显著影响其返乡意愿(见表2)。考虑到其他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在模型2中加入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周工作时间、月收入和就业类别四个控制变量,得到有效样本307份,发现未来居住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系数显著变化,且随着未来居住地点的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意愿明显降低;新生代农民工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返乡意愿降低,即居住在商品房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比租房子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更低。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中的边缘群体,表现为户籍限制、经济水平限制等因素影响了其居住形态,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地点租房或住在单位宿舍,居住隔离、居住边缘化使新生代农民工减少了与城市互动的频率并限制了享有城市公共资源的机会,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自己城市居民身份的认同。

数据表明,购买商品房的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大多在城里公立学校入学,而租房的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大多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或老家学校入学;相对而言,购买商品房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参加社会组织或选举活动的数量比租房的新生代农民工多。可见,购买商品房的新生代几乎享有和市民类似的公共资源,他们参与城市政治生活较多,能够更好的融入城市;而租房的新生代农民工相对来说一般不参加社区生活,与市民产生的距离更大,加剧了其无法融入城市的心理想法,因而更愿意返乡,从而获得优越感和融入感。

3.2 社会交往与返乡意愿

从模型3可以看出,“在打工地交到的城市朋友数量”、“对社交软件的使用情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意愿有显著影响,而“与城市居民互动频率”对其返乡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考虑到控制变量的影响,因此在模型4 中加入控制变量,结果发现上述三个变量均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显著影响。且随着城市朋友数量的减少、与城市居民互动频率的降低和使用社交软件频率的降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加强(见表2)。

在问到“是否感受到了城市居民的歧视”时,63%的新生代农民工表明没有感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可见新生代农民工身上的“乡巴佬”“乡下人”等标签词汇明显减少。从城市社区的角度来看,在社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互动更加频繁,促进了两大群体的交流、融合,从而减弱了农民工身上的种种负面标签。进而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更有信心,逐步确认自己的城市居民身份,减弱返乡意愿。

3.3 居住空间、社会交往与返乡意愿

新生代农民工是否具有城市身份认同感影响着其返乡意愿,而居住空间与社会交往分别从客观和主观条件影响其身份认同感,因此,在模型4中同时加入了居住空间和社会交往两个变量。相较于社会交往影响居住空间与返乡意愿关系来说,居住空间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受社会交往的影响较大,且居住在出租房的农民工有返乡的意愿可能性是居住在经济房的农民工的2.239倍。

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空间影响着其社会交往情况。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一种社会的产物,社会空间不是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容器”,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调查数据显示,认为自己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份子或者开始融入城市的农民工大多为已经购买商品房或住在亲朋好友家里的农民工。一方面,购买商品房的农民工有固定住所,其归属感更强,且相应的公共资源享受的更多,如子女就近入学等,他们与城市居民交往的机会和意愿更加强烈;另一方面,购买商品房的农民工经济实力相较于其他农民工更强,一定的经济实力反映了其社会地位、人力资本和自身素质,这些有助于城市居民接受农民工,从而增加其城市融入感。

4 结论

尽管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有更强的依赖性和向往,但是现实生活中,他们是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边缘群体”。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苦苦追求城市居民身份,却无法获得城市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虽然家乡可能提供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他们对农村环境没有认同感。在城乡的推力与拉力的作用下,新生代农民工在留居城市或返乡生活的选择中进退两难。新生代农民工现身处城市,因此,对城市中影响其返乡意愿的因素的研究具有时效性与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信息和返乡意愿进行调查并分析数据,从城市社会学视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表明,40.2%的新生代农民工有意愿返乡,59.8%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返乡。通过标签理论与空间隔离等观点,探索社会交往、居住空间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交往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居住空间的隔离弱化加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意愿。为了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从政府角度来看,完善外籍人员的相关制度,进一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增加公共资源的数量,使得农民工也能充分享受公共服务。

(2)从大众传媒角度来看,应充分利用媒体渠道,积极传播新生代农民工的真实和良好的形象,揭下农民工身上不好的“标签”,减少社会歧视,提高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接纳程度。

(3)从新生代农民工角度来看,应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充分与城市居民进行交流沟通,从而理性的判断自己是否愿意并且可以适应城市生活,并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 费喜敏,王成军.基于推拉理论的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4,28(03):40-44.

[2] 李兴华,蔡万焕,陈明.社会经济地位与社区邻避效应:基于城市市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察视角[J].当代财经,2017(05):3-13.

猜你喜欢

居住空间社会交往新生代农民工
试析居住空间设计中的环保节能
居住空间设计的思考方法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赋权
儿童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因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