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探究

2018-05-14陈丹怡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土地整治

陈丹怡

摘 要 土地整治是我国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在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现有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体系的限制,土地整治后的耕地质量等级无法得到明显提升。基于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和全面性,以惠来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分别采用农用地分等法和综合因素定级法对整治后的耕地质量等别与级别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建立一套更适用于土地整治项目耕地等级评价,更能反映土地整治成效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 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级;综合因素定级法;惠来县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2.090

土地整治工作在保障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得到完善,耕地质量有所提高,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能、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1]。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是展示土地整治成效的有力措施[2]。

目前,我国使用的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是沿用GB/T 28407—2012《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规定的农用地分等方法,即以区域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计算土地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对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状况、土地投入产出水平逐级修正,得到耕地质量等别[3]。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对现有耕地进行评价,因为土地整治所影响的耕地质量因素与农用地分等因素不完全一致,使用农用地分等方法对土地整治后耕地等别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未能充分体现土地整治的成效。

以惠来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分别采用农用地分等和综合因素定级法对整治后的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希望可以为土地整治耕地等级评价提供参考与借鉴。

1 项目区情况与数据来源

1.1 项目区情况

项目区位于惠来县前詹镇,包括赤澳村、岛南村、古杭村、后寮村、铭东村、铭西村、前詹村、桥头村、石峻村、仕兜村、塔兜村、西埔村、仙美村和新乡村共14个村。建设规模666.67 hm2,涉及耕地面积643.83 hm2。

项目整治前,区域基础设施薄弱,田间道路密度低、质量差,多为土路或砂石路,布局凌乱。田间斗渠、农渠配套不完善,渠道年久失修,漏渗水情况较为严重,不能满足田间灌溉;田间排水农沟少,且多为土质排水沟,部分沟底淤积较严重。项目区农田保护及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缺乏,由于部分农田的地形较高,有滑坡风险,需修建护堤护岸。

项目区的整治工程类型有田间道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其中,田间道路工程通过平整、扩宽、新建田间道和生产路,可提高项目区田间路网密度,改善道路通达度,进而提高耕作便利度;灌溉与排水工程通过修筑、增调灌溉排沟渠,改善项目区灌溉保证率和排水条件;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通过修建、加固护堤护岸等措施,改善耕地防护体系,保障耕地利用活动的安全[4]。

1.2 数据来源

主要数据来源包括惠来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惠来县2015年度、2016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惠来县2016年度土地利用年度变更数据库,以及项目区竣工图。

2 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2.1 质量分等因素评价法

2.1.1 整治前等别情况

根据惠来县2015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成果,项目区耕地在整治前国家利用等如图1所示。

整治前耕地等别跨度为5~7等,面积分别是327.99 hm2、192.18 hm2、110.06 hm2。通过计算耕地面积与等别的加权平均值,得到平均国家利用等为5.65等。

2.1.2 整治后等别情况

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评价方法,项目区耕地的分等评价体系见表1。

项目区土地整治工程只对表1中分等因素的灌溉条件和排水条件起到改善作用,因此,把灌溉保障率和排水条件提高后,再进行等别评价,得到整治后耕地的国家利用等如图2所示。

整治后耕地等别跨度为5~7等地,面积分别为334.38 hm2、259.5 hm2、36.35 hm2。通过计算耕地面积与等别的加权平均值,得到整治后平均国家利用等为5.53等,比整治前提高了0.12等。

2.2 综合因素定级法

2.2.1 综合因素定级体系确定

2.2.1.1定级因素因子确定

项目区的土地整治工程不仅改善了耕地的灌溉保证率和排水条件,还提高了田间路网和耕地防护体系,但这些因素未能在农用地分等評价体系中体现。因此,根据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的作用影响,在农用地分等评价体系上增加田间路网和耕地防护体系两个因子,并采用级别来表现耕地的质量,形成新的评价体系——综合因素定级法。

2.2.1.2因素因子权重确定

新的定级体系确定后,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因素因子的权重。德尔菲法是通过调查表的形式征求专家的意见,根据各专家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对大量无法定量分析的因素进行统计估算,并将估算结果告诉专家,逐步使分散的评估意见收敛,充分发挥信息反馈和信息控制的作用,最后集中在协调一致的评估结果上,组织者依此得出预测结果。

第一轮的打分结果要统计其均值(公式1)和方差(公式2),并反馈给专家,专家根据分析结果重新修正评定意见并再次赋分,对第二轮打分结果的均值和方差进行统计后,对两轮方差进行χ2检验(公式3),比较两轮方差和的整齐性。

式中,n为专家人数,xi为第i位专家的打分,x为分数均值,s2为方差,χ2为由两轮方差构造的统计检验量。当χ2<χ20.95=均值,=方差,。当<0.95时,两轮方差具有显著整齐性,说明此轮方差收敛很小。当每个因素因子的χ2值都小于χ20.95检验值时,专家打分结束。

猜你喜欢

土地整治
重庆市2015年贫困村土地整治项目扶贫成效评价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基于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框架体系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农村土地整治中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农户土地流转的收入效应分析
贵州省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天津市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规模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