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文献述评

2018-05-14陈艳芳高莉梁珺

新丝路(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陈艳芳 高莉 梁珺

摘 要: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民工的伴生物,其教育问题最为突出。本文从多个角度梳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试图找到相应的合理解决对策,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做出努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留守儿童是城乡文明一体化转型过程中必然产物,也将较长时间存在,这将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自然实验”。儿童健康成长关乎到国家未来发展,其教育问题更是国之大事,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迫在眉睫。

“留守儿童”一词是借鉴1991年的中国电影《留守女士》。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给“农民工”称谓冠以“色彩”,使其在诸多方面遭受不公平待遇,进而使广大农民工被迫将孩子留在农村。因此,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外出到其他地区务工,自己被留在当地的农村的未满18周歲的未成年人即为农村留守儿童[1]。由于各国国情差异,且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特殊性,国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问题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文献几乎没有[2]。

一、“三大因素”掣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

1.家庭教育缺失

(1)父母的缺位

制约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父母的家庭教育具有其他主体无法替代的优势,家庭成员间的积极沟通所释放的积极情绪、情感将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3],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父母。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家庭教育不到位,甚至亲情缺失,使其不仅无法体验积极情绪的愉悦,而更多表现为消极学习态度和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偏下[4]。

影响留守儿童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与父母正常的情感沟通,不利于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没有归属感情的归属和爱的陪伴,使留守儿童在面对难过、失落、郁闷、自卑、焦虑的时候,变得更加脆弱,从而隐藏自己的情感。长此以往,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造成留守儿童性格缺陷。在儿童性格形成时期,留守儿童因情感依恋和依赖得不到满足,遇到困难、挫折无处诉说,无法产生正常的安全感,致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性格上容易形成缺陷,例如消极悲观、冷漠孤僻、自卑内向、情感脆弱等[5]。

影响留守儿童良好道德品行养成。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如果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道德品行的养成缺乏父母指导,缺少观察模仿学习的榜样,这样会让留守儿童缺少责任感、形成只知索取不知给予的处世态度[6]。

扭曲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儿童和少年时代是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奠基时期。在该关键时期,缺乏父母正确管教和价值观、人生观正确引导,容易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甚至被误导形成“读书无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此外,父母缺少陪伴会给予孩子物质上的补偿,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监护人监护意识不到位

单亲监护负担较重。父母考虑孩子的成长,但又迫于生活压力,大多数选择父亲外出务工,母亲留守。母亲在生活上可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生活照顾,但同时扮演父母两个角色,加之农地劳动负担,从而导致缺少耐心和精力去教育和培养留守儿童,长远来看,单亲监护不利于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别角色发展。

隔代监护力不从心。当父母双方外出务工,隔代监护成为主要监护方式之一,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第一,隔代监护仅能解决温饱,孩子教育问题则力不从心。第二,祖辈与留守儿童由于认知、观念上的显著“代沟”,导致祖孙出现沟通障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发展。第三,由于隔代亲情,大多数祖辈对留守儿童过于溺爱,导致其养成不良个性和行为习惯。第四,有些祖辈监护人体弱多病,甚至出现逆向监护,加重留守儿童兼顾学习和照顾祖辈的负担。

上代监护顾虑较多。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部分留守儿童由父母的朋友或者同辈的亲戚监护[7]。这种监护方式的缺陷有很多:第一,监护人为维持个人生计,缺少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第二,上代监护人由于条件受限,会更多倾向自己的孩子,造成物质和情感上的差别,为留守儿童不健全的人格发展埋下隐患。

2.学校教育资源匮乏

(1)教育方式单一。义务教育是留守儿童接受的主要学校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或者说是学校学习的知识,大多数是书本上的内容,且书本上的知识传达有限。随着教育改革,很多新课程被引入学生教育中来,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但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地区,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限制了个性发展[8],导致留守儿童在与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学生交流时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学校寄宿制不完善。为解决因父母外出务工而无暇照顾孩子,部分农民工选择将培养教育子女的重担完全推脱给学校,由寄宿制学校统一管理。但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设施不健全,生活条件简陋,安全意识不高,且因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生活老师一般由班主任兼任,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班主任老师的负担,同时由于班主任经历有限,很难从心理、生活和学习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指导,从而给校外不良群里以可乘之机,加之留守儿童辨别是非对错能力不强,很容易走上“不归路”。

(3)衡量教学质量标准单一。在部分中小学校中,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成为考核教师及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更是父母择校的重要参考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略对学生的心智发育和心理波动的关注。长时间压抑的学习环境,导致留守儿童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厌学、弃学。

3.社会关怀不足

(1)社会的忽视。随着留守儿童问题出现,整个社会才慢慢有意识去关心留守儿童。但是这些关注只是从认识和理解留守儿童问题出发,缺乏专业管理规范,过于表面化和片面化。

(2)不良同辈群体的影响。同辈群体在青少年很常见,其交往频繁,彼此间相互影响。一方面,同辈群体相互交流,彼此排解学习、生活上的烦恼,另一方面,初中毕业未继续教育且行为不良的校外同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对留守儿童认知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3)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甄别性接受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为补偿对留守儿童的内心愧疚,外出务工父母选择“物质+金钱”的补偿方式,这一方面使留守儿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9],另一方面,监护人、学校监管和教育不力为之提供了“自由时间”。不可忽视的是,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对于人格发育尚未成熟、是非判断能力欠缺的留守儿童,无法正确性选择接受大众传媒的信息,从而影响留守儿童的人格健康成长。

二、多举措、多方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夯实家庭教育

(1)提升父母的责任感。父母要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增强责任意识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迫于生活压力,必须外出务工,应尽可能带孩子在身邊,让其在打工附近就近就学;单亲留守时,另一方要通过各种通讯工具和手段经常保持与孩子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孩子心声,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定期回家看望孩子,了解其生活和学习情况;父母双方均需外出务工,要加强与其他监护人的联系,促使监护人履行好监护教育职责,同时要关心留守儿童物质生活,关注其心理变化,不断提升父母责任感。

(2)监护人自觉提升家庭教育理论和技能。家庭教育的缺少意味着全社会教育的缺失。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家庭教育理论和技能,培养对社会有用的良好公民,是每一个家庭监护人的责任。对于文化教育水平落后的农村,地方政府要加大组织力度,进行教育宣传活动,以学校、社区为依托平台,以劝说式教育方式为主,提高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交流与沟通效率,结合学校教师,实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变化和学习情况,真正发挥“最亲近的人”的作用,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2.完善学校教育资源

(1)丰富学校教育方式和方法。农村教育应多向城市教育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接受不同知识的熏陶,丰富学习课程。学校可以在社会上招募一些志愿者给孩子补充课本之外的课程。同时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恶化,引导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2)完善留守儿童寄宿制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灵活解决寄宿制学校经费问题,增加宿舍楼建设,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改变学校教育理念,更多关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增强师资力量,聘请一些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或专职人员;班主任要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让其感受到班级温暖;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及时了解其学习和生活情况;开通父母热线,“家”、“校”实时沟通了解留守儿童情况。

(3)建立公平的教育机制。制定完善相应政策,把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转移到农村学校教育中来,同时向社会各界募集教育资金,招募志愿者和优秀教师下乡支教,给农村学校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教师素质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3.政府引导,构筑社会关爱平台

(1)平衡社会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各地政府要利用地域、资源和政策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以就业为导向,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机制,让留守儿童父母就近就业,陪伴孩子成长。

(2)改善区域生活环境,丰富群居生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供丰富的娱乐设施,改善留守儿童的区域生活环境,鼓励留守儿童结交成长伙伴,扩大交际圈,丰富群居生活感受来自伙伴的相互关爱、取长补短、相互督促,克服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接触陌生人而产生恐惧心理。

此外,加快农村治安建设,增强对农村管理力度,通过科普讲座等方式提高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让留守儿童学会保护自己。

(3)社会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政府引导、支持社会主体,建立专业社区托管中心,让留守儿童接受专业情感辅导,加强留守儿童调查研究工作,密切关注留守儿童,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陈丽丽、甘美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5(04)

[2]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5(09)

[3]郭玲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与对策的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05)

[4]周发闽、胡一鸣.黄石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1)

[5]卢晓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J].学周刊,2018(02)

[6]张钰.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4

[7]高旭.江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

[8]陈慧君.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9]周林.大学生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J].犯罪研究,2013.2(21):62-64

作者简介:

陈艳芳(1984--)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安阳学院财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城市经济。

高莉(1988--)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学院财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梁珺(1985--)女,湖南永州人,中国人民银行永州市中心支行,科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农村金融。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