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优秀家风 助推精神脱贫

2018-05-14龙作联龙一国

新丝路(下旬) 2018年7期

龙作联 龙一国

摘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脱贫思想,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要善于实践创新,主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扶志、扶智的精神力量,不仅要打赢“绣花”式脱贫攻坚战,而且要打赢“造血”式精神脱贫攻坚战,实现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攻坚战双胜利。

关键词:优秀家风;扶志扶智;精神脱贫

一、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精准脱贫思想,提高打赢脱贫攻坚战政治站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河北省骆驼湾村、甘肃省元古堆村、湖南省十八洞村、内蒙古宝力根苏木、吉林省东城镇、陕西省梁家河村、井冈山市神山村、河北省德胜村、四川省三河村等地考察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困难群众“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成为他心中的时时牵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贫先治愚。”[1]“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2]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1]“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1]“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3]“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1]“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1]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脱贫思想,我们愈加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那份心系苍生、“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实现“一个人不掉队,一个民族不能少”的扶贫情结,愈加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博大精深、高瞻远瞩、情系民生。全党全社会都要继续关心贫困群众,帮助支持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不仅要在实施产业扶持、劳务输出、易地搬迁脱贫等方面打赢“绣花”式脱贫攻坚战,而且更要拿出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精气神”[4],在扶贫、扶志、扶智等方面聚合干部群众内生思想动力,树立志气,提振信心,挺直腰杆,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戮力前行,坚决打赢“造血”式精神脱贫攻坚战。

二、弘扬优秀家风,凝聚精神力量

1.注重家风思想建设,抓住精神脱贫“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催人奋进,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培育优秀家风,凝聚干部群众扶贫、扶志、扶智的精神力量,坚决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2.注重家风文化传承,撑起精神脱贫“腰杆子”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以孝为本、家庭至上、家国同构、精忠报国意识培育,重视忠孝、仁善、诚信、谦谨、勤俭、和谐、好学、清廉、道德等家风传承。这种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家风文化,是家人血缘天性孵化基地,是家庭礼乐文化熏陶乐园,是家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载体,是家人内在价值追求、精神信仰寄托高地。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家风文化“沃土”资源优势,做精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转化,变“沃土”文化资源优势为思想行动优势,善于把传统家风文化的思想智慧和价值追求元素激活古为今用,善于巧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浩荡东风,善于为精神脱贫撑起“腰杆子”,激励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造血”式精神脱贫攻坚战。

3.注重家风精神转化,甩开精神脱贫“铁膀子”

从周公旦“宗法血缘”[6]的西周家风文化到习仲勋“家国情怀”[7]的革命家风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一脉相承、继承创新、与时俱进。在中华民族精神记忆中,家庭是血缘亲情的温馨港湾,是修身齐家的孵化基地,是传统伦理道德建设的第一所学校,是走向社会报效国家的原始起点,是社会秩序建构的基本细胞,是国家治理的基层组织,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我们要把弘扬优秀家风凝聚精神力量作为重要工作开展,为甩开精神脱贫“铁膀子”,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支撑。

从孔子《孔子家语》春秋家风文化到周恩来的“十条家规”红色家风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世代传承。在中华民族精神记忆中,家训是父母或祖辈对后代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之言,是父母或祖辈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体验感悟,是氏族、家族、家庭成员行于口头见于家书的“基本法”,是凝聚民族文化基因和思想精华的“教科书”。

从“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钱氏家族家风文化到毛泽东“三条原则”领袖家风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生生不息。在中华民族精神记忆中,家风(门风)是由父母或祖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规范家庭成员的优良传统,是家庭或家族成员坚守道德准则、伦理标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量,是融化在家庭或家族成员血液中的性格特征,是家庭或家族成员立世做人的风范格调,是民风社风和谐的人文根基,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力量的具象化表现。

面对古今先贤、革命领袖、仁人志士、寻常家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厚重精神记忆,我们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革命家风文化、红色家风文化、领袖家风文化、当代家风文化的精神重塑工作,实施千村万户“扶志扶智精神脱贫工程”。通过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重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家园,用内生动力“精气神”來战胜思想道德滑坡、心态失衡、认识偏颇、不思进取、拜金主义、违法乱纪、陈规陋习、封建迷信等问题,抛弃“干部干,群众看”、“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慵懒散”等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摈弃“出门嫌远、打工怕累、搬迁怕生、发展怕赔”的畏难情绪,引导干部群众树立主体意识,激发干部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铁人精神”和敢想敢干善于创新“小岗村精神”,大家一起谋思路、找门路、挖穷根,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补齐“精神短板”,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三、培育优秀家风,助推精神脱贫

《礼记·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从春秋末期思想家曾参先生的精辟论述可见一个深刻道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好家风相连成好民风,好民风相融成好国风。为了实现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在打赢“绣花”式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更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时代价值,凝聚干部群众内生精神力量,打赢“造血”式精神脱贫攻坚战,实现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攻坚战双胜利。

1.开展“主题家风日”活动,培育精神脱贫新家庭

立足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家庭实际、生产实际、生活实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和革命家风文化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涵,有组织善策划、有计划分步骤、有主题多形式、有目标多融合开展“主题家风日”活动,实现“主题家风日”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相结合,“主题家风日”活动和乡村大舞台文化惠民活动相结合,“主题家风日”活动和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相结合,“主题家风日”活动和“好公婆”、“好儿媳”、“好儿女”、“最美创业带头人”、“最美脱贫致富人”、“最美文明家庭”评选相结合,通过“晒家庭创业经验、讲家庭和谐故事、展家庭文明风采、传优秀家风家训、树最美脱贫致富人”等系列“主题家风日”教育活动,着力培育家家立家训、户户树家风、人人亮家风的文明家庭,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着力培育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当代家庭新风尚。

2.搭建生产生活发展平台,培育精神脱贫新典型

探索创新农村“村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脱贫户”、“村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脱贫户+电商”、“村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脱贫户+公司”、“村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脱贫致富带头人+脱贫户”、“村支部+乡村旅游合作社+脱贫户”等生产生活发展平台建设,将支部堡垒作用和贫困户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将党员干部先锋示范效应和勤劳致富能人模范带动作用结合起来,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和贫困户融合发展结合起来,真正使贫困群众成为村党支部、全体党员、村合作经济组织、致富带头人、社会组织等最需要关心、最需要帮助的热点人群,真正使贫困群众打心底里消除被孤立、被歧视、被怜悯的消极心理,鼓励贫困群众增强自信、树立信心,看到出路、看到希望,见贤思齐、迸发热情,转变观念、鼓足干劲,比学赶超、奋勇争先,“心连心”共同发展生产,“手拉手”建设幸福美好生活,在乡村振兴天地里,争做产业能人、劳务能人、技术能人、企业能人、经纪能人、融资能人等,着力培育一大批致富带头人和精神脱贫典型,充分发挥他们在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方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示范带动作用。

3.筑牢农村思想教育阵地,培育精神脱贫新风尚

充分运用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乡村文科教服务中心、“三治”服务团、农家书屋、农业科技直通车、乡村大喇叭、乡村民俗民风家风家谱展馆、脱贫致富人巡回演讲、“扶志扶智精神脱贫工程”学习读本进万家等教育手段,大张旗鼓宣传脱贫故事,交流脱贫经验,记录创业历程,展示文明家风,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脱贫富家、创业强家。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正,则社稷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凝聚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内生精神力量,是一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语)的精神复兴工程,需要我们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凝心聚力,提振精气神、苦干实干,展现新作为、摆脱贫困,以“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8]的为民情怀和“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9]的铁肩担当,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红色答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5.12.1

[2]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省贯彻落实的意见[N].甘肃日报,2013.2.7

[3]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DB].新华网,2015.9.9

[4]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情结[N].人民日报,2017.2.24

[5]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DB].新华网,2015.2.17

[6]中国第一部家训是周公《诫伯禽书》[DB].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5.25

[7]习仲勋传编辑委员会.习仲勋传(下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8

[8]高昌.“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习近平同志《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解读[N].光明日报,2014.3.20

[9]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賀词[N].人民日报,2018.1.1

作者简介:

龙作联(1966--)男,甘肃省山丹县人,中共党员,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甘肃省山丹县委党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文化历史、县域经济等。

龙一国(1990--)男,甘肃省山丹县人,中共党员,中南大学应用化学本科毕业、理学学士,2014年甘肃省选调生,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人民政府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