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调查研究

2018-05-14黄艳永王彬徐云慧

丝路视野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

黄艳永 王彬 徐云慧

[摘要]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高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积极性是保证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发展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关键。本文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提升高職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意愿对策。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

志愿服务,是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实践,是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愈发凸显其重要性。高职院校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依托,让高职大学生尽早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对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和拓展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落实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和拓宽学院实践育人平台,在开展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良好工作实效。为深入了解和掌握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推进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健康良性发展,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课题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志愿服务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为218名,占55.1%,女生178名,占44.9%。大一年级的学生为102名,占受访者的25.8%,大二年级的学生为230名,占受访者58.1%,大三学生64名,占受访者16.1%。本文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参与志愿服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现状及分析

(一)志愿服务参与愿望强烈但持续性不足

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96位学生中,83.8%的受访同学表示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89.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以后参加志愿服务,这说明大学生群体有强烈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意愿。从持续性参与角度来说,在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学生中,只有30.3%的学生经常参加,69.7%的学生只是偶尔参加,超过52.5%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间不超过半年,只有20.2%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间超过一年。可见,在校大学生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呈现出参与愿望强烈,但持续性不足的特点。

(二)参与志愿服务目的和动机较为端正

从理论上来说,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模式是复合多元的,既有利他的因素,也有自利的因素。调查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被问及为何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时,入选频率最高的有“锻炼自己”(75.2%),“帮助他人”(69.7%),“结交朋友”(31.3%),同样“实现自我价值”,“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也被认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受调查者中,仍有9.1%的同学是为了“完成学校德育任务”,有6.1%的同学认为是“打发闲暇时间”。而在部分大一新生和毕业生群体中,“没有时间”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参与”是部分“不愿意继续参加志愿服务”和“从来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的主要原因。这表明,高职大学生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目的和动机还是较为端正的。

(三)志愿服务意愿多样但具有偏向性

当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呈现多样化,主要有敬老扶幼活动、扶贫救济活动、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城市社区建设、环保、节能等公益活动、文化助残活动、专业技能服务活动等等。调查显示,89.9%的受调查者首选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78.8%的受访者选择专业技能服务,74.5%受访者选择敬老扶幼,其他依次为城市社区建设活动(62.1%)、环保、节能等公益活动(47%)、文化助残活动(21.7%)、扶贫救济活动(15.7%)。这表明,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较为多样,但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却具有明显的偏向性。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对志愿服务活动选择的偏好,从客观上来说,一方面与志愿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对活动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活动本身性质与活动给予活动参与者的获得感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愿阻碍因素分析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正向强化和激发引导的因素,也存在诸多削弱和阻碍因素。本部分在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仅就阻碍因素进行分析。

(一)对志愿服务及内涵认知度不高。缺乏持续参与志愿服务内在动力

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虽然高度认同志愿服务,但对志愿服务内涵认识肤浅。其中,“比较了解的”人只占调查总数的21.7%,“一般了解”与“不了解”的学生占76.8%,1.5%的学生甚至是“从未听说过”。在“你认为志愿服务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很重要吗”的问题中,认为很重要的占25.3%,认为重要的占40%,认为较重要的占28%,认为不重要的占6.7%。调查中还发现,近29.3%的学生将志愿服务活动简单等同于“学雷锋活动”,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是“形式主义活动”。以上说明,在高职院校中,学生能够高度认同并参与志愿服务,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了解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尚未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志愿服务理念,缺乏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

(二)参与活动的非自主性及产生的被剥夺感,降低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如果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且能够从活动过程中达到其预期的目标,那么未来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就可能较高。反之,如果志愿者因较大的外部压力而参与志愿服务,并且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未能达成其预期目标甚至是逆向评价,那么其未来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就可能较低。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都是经由学校或志愿组织发起的,一部分同学甚至是被拉来做“壮丁”,这就是说参与者工作任务分配统一安排比较多,个人自由选择的余地较小。与此同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被服务对象的不合理诉求、对服务对象缺乏理解和尊重也极大伤害了参与者的感情,导致学生无法达到“充实人生,体现个人价值”这个预期的目标,进而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乃至失落感。毫无疑问,这种强烈的外部控制力量会大大削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三)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不力,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组织承诺不高

所谓的组织承诺,体现为个体和组织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状态,隐含了个体对于是否继续留在该组织的决定,体现为个人对组织的感情依赖、认同和投入。志愿服务组织承担着志愿精神传播、志愿者招募、培训、信息发布、志愿活动组织开展,志愿者考核与激励等多种职能。良好的组织建设可取得志愿者较高的组织承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志愿服务组织在履行自身职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调查中,通过组织公开招募的成员仅占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的31.8%,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仅占通过公开招募的群体的40.5%;认为“宣传太少”的大学生占59.6%;认为“活动单一”占48.7%;对组织现有的激励手段,38.6%的学生认为“不公平”“效果不大”;同样,31.1%的大学生认为组织存在形式主义,25.6%的学生认为组织混乱。组织建设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志愿者个体对志愿组织的感受和认可,也直接影响到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意愿。

三、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愿提升对策

(一)加强宣教和引导,使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

学生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和认同直接关系其是否参与或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应着重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把培育学生志愿者精神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的新情况和高职学生成长的需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平台、学生会和團委等在高职学生中有针对性的推广和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加深高职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以及志愿活动的内涵等的理解,让其自觉意识到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把志愿服务由外在号召切实转化为高职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和动力。

(二)突出大学生志愿服务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拓展志愿服务领域

一方面,鼓励学生立足学校,围绕文明校园建设、依托学校公共服务场所设立志愿服务岗,开展各类校内志愿服务项目,就近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广泛关注社会与热点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对社会及世界的认识和看法的优势,开放新思路,努力拓展志愿服务的新领域。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将自身的理想信念以及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熔铸于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当然,在志愿服务活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服务类型、服务对象等的不同,要求活动执行具备必要的灵活性,并提供更加人性化服务。这离不开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校企合作基地、地方政府单位等的指导与协助。学校要主动对接相关组织,在资金支持、组织建设、项目的开展和评估等方面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以促进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更好开展。

(三)推进组织建设,提升组织的认可度与归属感

要建立注册登记制特别是网络信息系统登记注册,以便于组织及时把握志愿者动态。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认定记录制度,如实反映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情况。建立志愿服务培训制度,对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理念、志愿者精神以及志愿服务知识技能、权利义务等基础知识的全方位、成系统的培训和指导。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综合评价制度,在日常服务记录、组织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要健全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机制,以学生志愿服务综合评价为依据,对志愿服务者给予对等的回馈与激励。这些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促进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改善形自身象,也可以极大的提升志愿者对组织的认可度和归属感,对其保持志愿服务热情、激发潜在的志愿服务愿望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