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8-05-14许洪龙殷淑英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许洪龙 殷淑英

摘 要:本文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为背景,结合建设实践,明确了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实践“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研究了如何构建课程、工作岗位(岗)和职业技能标准(证)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及如何构建“实境化历练”教学条件,供同行业教学参考。

关键词:课岗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许洪龙,硕士,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务处教科研科科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专业及课程建设、应用电子技术;殷淑英,硕士,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职业教育等。(山东 德州 253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2015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 “基于产教融合的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 201502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5-0087-03

当前,我国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需求,坚持产教深度合作,创新实施了“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了“3平臺+3模块”课程体系和“4层4训”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台站式”顶岗实习管理,推行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课岗合一、学做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创新实施了“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融通,与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通,开展实境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课程体系构建

1. 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为导向构建“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学校各专业通过调研,明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以岗位为逻辑主线进行工作分析,通过对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系统化分析形成的工作项目来设置课程,本着“够用、实用、应用”以及“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课程整合、内容综合,按照“群”的建设理念和“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的基本要求,采用“逆向分析法”,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按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能力递进规律编制实践教学体系和岗位实践按阶段性实践要求分别编制“岗位实践指导书”与评价标准。毕业设计全部来自企业实际问题,实行真题真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指导,完成专项技术工作,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如下——“3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德能文化素养平台、专业通用平台。“3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技能大赛模块、创新创业模块。课程体系融入4层4训实践教学体系,融入项目化课程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现的目标是平台共享、模块分立、专项(素养、大赛、创新)强化,即公共基础平台全校共享、德能文化素养平台全校共享、专业通用平台专业群共享。专业技能、技能大赛、创新创业3个模块各专业分立,各具特色。

2.“课岗证”融通构建教学内容。为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在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中,首先将职业岗位群涉及的岗位工作技能和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有关的课程中,把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鉴定的每一个考核点编入课程教学标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相一致,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相一致。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研究课程任务设计,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在内容设计上突出了相关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和技能、职业资格要求,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和技能、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全面接轨,其中理论教学内容覆盖岗位工作过程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了岗位工作过程和职业资格标准规定的技能操作要求,从而使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能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素质和快速上岗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对接。

3. 以实施工学结合为手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认真分析研究各专业实践教学情况,各专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生认知与技能成长规律,构建了“4层4训”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所示,即一层单项训练学中做、二层综合训练做中学、三层大赛训练赛中学、四层研发训练探中学。为了强化大赛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了“大赛模块”,从第二学期开始设置竞赛项目,要求所有学生全部参加,全校各专业学生技能水平整体提高。

二、实践场所建设

通过政府投入、学校自筹、企业捐赠、校企共建等方式,多途径筹集资金,按照建设“生产实境”实践基地的思路,根据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融入企业职场文化、职场氛围,建设“职场化”现代技术实训中心,打造融实训、生产、培训、鉴定、研发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增强实习基地教学管理职能,校企合作建设“厂中校”。完善共建共享机制,不断提升实习基地培养人才的水平。

1. 基于企业生产实境,促进实训基地提档升级。学校采用引企入校、校政共建、校企共建、自筹资金等方式,投资3530万元建设资金用于名校实训条件建设项目,现已全部投入使用。建设了数字化工厂、虚拟商业环境VBSE、互联网学院等一批先进的实践基地。

会计电算化专业把“企业”引入校园,2015年,投资建成经管类专业群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实训基地,融入职场文化,营造“仿真+全真”的实训环境;建筑技术应用中心由主楼、工种综合训练场以及建筑材料检测试验中心三部分组成,与广联达、中国建科院等单位合作,开展建筑工程建造全过程仿真实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共建了“惠普软件实训室”等13个职场化实训室;在实训室建设中引进了企业文化和专业管理模式。

2. 完善教学管理职能,实现校外基地厂校结合。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依托区域主导产业,每个重点专业均建设了4~5个校外规范性实习基地,学校校外规范性实习基地达到了110个,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了271个,很好地满足了学生校外实习和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强化基地教育功能,延伸教学管理职能,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厂中校”。学校和企业联合把生产车间改造为实训教学车间,同时在企业建设一体化教室、实习考核室、图书馆,由企业选拔技术能手担任导师,参与教学计划实施、班级日常教学和实习管理。

三、教师能力提升

通过“内培外引”“校企共建、双岗双聘”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师资队伍结构日趋优化;以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三能”(能教学、能实践、能科研)素质为目的,通过实施教师提高、技师培训、名师、青蓝、师德建设“五大工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敬业爱岗、潜心教学、充满活力的“三能”师资队伍初步建成。

1. 规章制度日益完善,制度化水平明显提升。全面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师资队伍规章制度建设,新出台《高层次人才培养暂行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暂行办法》《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暂行管理办法》等30项制度,修订《教师培训工作管理办法》《师德建设工作实施细则》等21项制度,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师资队伍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2. 双岗双聘带头人才,打造优秀专业团队。修订了《专业(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实施办法》《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实施办法》《外聘专业兼职教师暂行管理办法》,制定了《博士(大师)工作室管理暂行办法》。选拔校内专业带头人41人,培养骨干教师158人;聘用校外高素质专业带头人39人,设立“博士(大师)工作室”,有32名教师做企业兼职工程师,专兼职比例保持在1:1,培训兼职教师400余人次,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实施教学改革60余项,承担专业课时比例达到50%。

3. 拓宽教师培养渠道,“三能”素质显著提高。

(1)成立教师能力发展中心,搭建教师培养平台。以培养能教学、能实训、能科研为重点的“三能”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系统规划实施教师能力发展计划。2014年建立教师能力发展中心,设立校内教师培训交流场所15个,与教育部网培中心网站链接,开通了“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在线学习平台”,在线培训课程120门;建立教师能力发展微信公众平台,搭建教师培养工作服务交流平台。

(2)多措并举全面培养,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组织25人赴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学习先进职教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233人次參加国家级、省级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1250余人次参加国内各级各类访学、研修和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30余人次来校讲座,举办各类校级培训60余场次。

四、项目化教学改革

1. 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制订了《教师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达标测评活动方案》,编制了《课程整体设计编写指南》《教学单元设计编写指南》等文件,在全院范围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工作。邀请戴士弘等职教专家来校培训指导。把课程项目开发与教学单元编制实施方案作为教改课题立项,纳入学院教科研管理范围,制定验收标准,按照院级重点资助课题标准组织验收工作并给予资金支持。经过两年的项目化改革,学校共有182门课程通过项目化测评,498名教师通过了单元设计达标测评活动。

2.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制定了《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实施意见》,配合项目化课程实施,在全院范围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实施形成性考核的授课教师编制了课程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建立了学生课程学习档案,记录每一堂课学生的课堂表现、项目及任务的实施过程,教师、学生共同完善档案内容。学习档案的建立有效督促了学生及时完成项目作业,反思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和校情的发展道路,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均取得良好声誉和办学效果,毕业生凭借着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行业内有较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郭颖. “课、岗、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职业教育研究,2014,(6):30-32.

[2]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