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2018-05-10曹娟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潜能学习动机

曹娟

摘要: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学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科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专业学科特点,有目的地应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作为先决条件,是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的。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通过改善环境和创设条件,激发学生成就动机、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的归因方式,以利于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Rogers指出“真正的学习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内在的驱动力,其水平如何既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成绩,又决定着未来的择业理想。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越高,其在学习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热情也就越高,克服困难、执着追求的韧劲也就越大1。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和重要的问题。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界定

(一)动机

动机(motivation)是引起与维持个体活动,并使该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或过程(Pintrich&Schunk,2002)。动机是一个假设性的构念(construct),它是促使个体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与引导行为的内部力量。作为学习动力因素的动机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研究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学家长期关注的话题。许多年来,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动机理论。20世纪前半叶,心理学界关于动机的理论,主要以心理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为主导。心理分析理论主要强调个体内部驱力的作用,并根据驱力、本能或内部需要来解释人的行为,比如弗洛伊德认为,动机主要来源于生理驱力或本能,动机是驱力与自我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动机分类的一种,主要研究学习的心理过程。冯忠良认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2。潘寂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3。

学习动机就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与个体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等有着紧密联系,对学习的最终效果起着一定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是在社会背景和教育活动的影响下逐漸形成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动机也是非常复杂而多样的。学习动机分类的方法很多,一般说来以下两种分类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动机主要由两个动机因素构成,即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所推动的学习,其动力来源为学习活动本身,喜欢学习本身的探究过程,如学习兴趣等外在动机所推动的活动,其动力在于学习的外部特征,如学习的结果和意义等4。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相反,外部学习动机是人们由外部诱因所能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此时,人们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5。

研究表明,内部的学习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校中的学习活动,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具有外部学习动机的学生具有诱发性、被动性,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6。

(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奥苏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congnitive drive)、自我提高内驱力(ego-enhancement drive)以及附属内驱力(affiliative drive)。”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一般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指向学习任务的本身,也被称为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因自己的出色表现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力对青少年学生的作用尤为明显,表现为学生好好学习,只是为了从教师、家长等那里获得情感上的依附,得到赞许或认可。在成就动机中表现出来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三个组成部分的不同比重,通常随着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的成员地位、种族起源以及人格结构等因素而定7。

三、学科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学习动机的理论

行为主义强调强化的作用,并运用可观察的行为来解释动机,他们认为,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该行为与强化之间所建立的稳固的联系,动机和学习行为可以通过改变外部强化和刺激来加以控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观点是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蕴含在人性中的无限潜力,主张通过改善环境和创设条件以利于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达到“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批评心理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提出了有关动机的需要理论,尤其强调个体对内在需要的知觉和自我实现的内驱力,比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伴随着认知革命的到来,动机领域的研究也开始了向认知研究范式的转变,更确切的说是向社会认知研究范式的转变,并构成了当代动机理论研究的主流。社会认知的动机理论模型强调从个体认知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角度来解释动机,主张研究目标、价值、信念等认知因素对个体行为与动机的影响。有关课堂情境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学者们主要关注种类别的动机社会认知信念,它们分别是胜任力信念,比如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研究归因控制信念,比如韦纳的归因理论兴趣与内部动机,比如与对个人兴趣与情境兴趣的研究价值信念,比如在现代预期一价值动机模型中对四种任务信念价值的探讨目标,比如有关目标内容和成就目标定向的研究8。

四、学科教育心理学视角下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多种多样,个体自身的状况也不尽相同,从总体上认识其规律性对于帮助他们激发学习动机问题尤为重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挖掘人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成就动机,提高学生动力指数

马斯洛《人类的潜能》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动机是人生发展的潜能,而动机又由不同需求组成,即需求层次论。在潜能开发的训练中,潜能开发者经常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强化行为动机,保持个体动机的持续性,从而发掘其潜在能力。有个很形象的比喻,一个人就是一部汽车,潜能是汽车发动机,动机是汽车的汽油质量,人格是个体的驾驶技术。很多人有很好的潜能,但一辈子不成功,首先是因为没有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其次是没有激发自己的强烈动机,最后是因为没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就像一台奔驰车的发动机使用了柴油,再加上技术不佳,车子必然不能开的平稳快速。因此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1.家庭教育

成就动机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早期教育影响深远。麦克兰德认为父母对儿童独立性的培养同儿童的成就动机高度相关。父母的期望值高,子女的动机水平也较高。因此学生的家庭教育中不应过度保护,不能培养依赖性。从早期培养孩子思考和行動的独立性,即允许孩子自己去决定做什么事情并给以奖励,鼓励尝试;慷慨地在感情上奖励孩子的成功行为。

2.科学训练

高成就动机的人具有一些共同的成就动机是可以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培养出来。训练包括以下几点:

(1)确立信念

使学生即被训练者相信提高成就动机水平是可能的。

(2)树立榜样

使学生模仿成功动机高的人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为学生提供游戏和锻炼的机会。

(3)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计划。

研究发现,有明确目标且坚定的学生学习和成就动机远远强于没有目标的学生,且有目标的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更容易克服。制定的目标应切实可行,努力使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成就感联系起来。

(4)“团体支援”的运用

以接受的态度给予参与者以精神上的支持。即人本主义者提出的无条件接纳、共情、理解。

(二)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罗杰斯把自我分为两个子系统,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前者指个体知觉到的自我形象,后者指个体所希望的自我形象,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相吻合就会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功效理论指出人对行为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关键因素。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即个体对行为结果的估计。效能期待,即人们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也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感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建立在个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和情境条件等基础上。舒克的研究指出通过训练儿童解题的正确性和遇到难题时的坚持性提高自我效能感,即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在教育学生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和内在潜力,关注其可塑性和兴趣点,给予学生的任务难度要合适,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及时不断地表扬他们,鼓励他们,让学生坚信:只要努力,他们一定会取得成功。除了真诚地表扬,还要包容他们的缺点,无条件积极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合理正确归因,重拾学生的自信心

人本主义理论指出,人类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有机体,都有求生、发展和提高自身天赋的需求。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而不良的归因方式会损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著名的“习得性无助”。因此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1.努力归因

努力归因是积极的归因方式之一,即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努力程度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

2.可控归因

引导学生进行可控归因。即当成功时要告诉自己这是可控因素如“我很努力”、“我做了充分准备”、“我复习的很仔细”等等,而不是“我比别人聪明”、“题目简单”等因素造成的。

科学的归因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人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重塑学生自信心。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不是他们不能和不行,是因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态度不够积极,而自己完全有能力改变现状。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强有力的社会家庭支持系统,加强心理干预,激发学生成就动机、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的归因方式,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开发潜能。学生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应整合多层面策略,做全方位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张彦君.《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J].《心理学探新》.1992(4)

[2]冯忠良 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7-218

[3]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75-76

[4]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18

[5]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3-124

[6]Chery L Spaulding.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M].New York McGraw-Hill College,1991

[7]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8]王婷婷.《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的动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教育心理学潜能学习动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谈也让学生做老师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创客”对大学生价值潜能研究
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