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稳《重庆之眼》叙事学研究

2018-05-08谢萍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叙事学

谢萍

摘 要:云南作家范稳是一个充满了艺术情怀的人,他历时三年完成了《重庆之眼》。该书是一部长篇抗战题材的历史性小说,主要是以重庆大轰炸事件为题材。范稳在《重庆之眼》中很好地结合了该事件,通过平凡的语言再现历史,看重并着力表现出一个古老而日新的民族藐视一切苦难,在任何挫折和损毁面前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硬气与正气,并且在抗战文学的叙事学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关键词:《重庆之眼》 叙事学 抗战文学

在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家都涉及对抗战文学的书写。抗战历史小说如何正确面对历史,怎样在抗战中对脉络进行梳理,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来说,意义十分深远。在抗战期间,中华民族历经磨难。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战略轰炸,热情、美丽的山城变成了被黑暗、恐怖笼罩的死亡之都。《重庆之眼》是一部致敬重庆之书,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自觉地投入到抗战史中,这直接体现出了作家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同时也体现了其对民族精神以及历史方面的把握。范稳在历史背景下对一个具体的人进行形象的表达,对抗战历史进行了真实全面的展示。

一、范稳和《重庆之眼》

我国著名作家范稳是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5年毕业于当时的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云南省地矿局工作。范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文学作品,以小说为主,先后发表了中长篇小说三百万字。他近年来主要在藏区游历,执迷于雪山峡谷和广袤无垠的高原牧场,对藏族文化与宗教情有独钟,先后出版了多部反映藏族现实生活及历史文化的书籍。范稳用了三年的时间写作长篇小说《重庆之眼》,书中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重庆受到日机轰炸长达六年的时间,并且在这六年的时间里,重庆人民一直勇于斗争,没有退缩。为了更好地结构故事,诠释书中人物角色,抒发深刻的情感,范稳从云南来到重庆,决心融入当地圈子。在这里,范稳学会了做川渝小菜,吃带有重庆特色的小吃,爬陡峭的梯坎,还和当地的老革命们一起聊天,俨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为了增加这部书的真实度,在此期间,他不仅采访了革命老人,还远赴日本,采访了日本的律师。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千金小姐蔺佩瑶、战斗英雄刘云翔与豪门少爷邓子儒在抗战期间的感情生活,并以此为主线,向人们展现了抗战时期重庆人民不怕牺牲、坚持抗战的伟大精神,同时也在书中展示了重庆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重庆之眼》主要展示了正义之眼、和平之眼、未来之眼,同时展示了情感、信念、磅礴的力量,这也直接说明了重庆之眼所代表的含义。

二、范稳《重庆之眼》的叙事特点

1.叙事的情景性 《重庆之眼》反映的情景是抗战文化主题,这也是其他作品中比较少见的。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我国的陪都,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地位,还直接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并且,范稳在《重庆之眼》中写到日本国内也有反战人员,这也体现了日本友人对战争的反对,这些都直接表明范稳对抗战历史小说有着一个新的视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个国家都开始陷入混乱的局面,可以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范稳紧紧抓住这一题材,对我国的抗日战争进行书写和描绘。《重庆之眼》通过对“重庆大轰炸”这一题材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在抗日战争中日本人所犯下的罪行,因此,《重庆之眼》对抗战叙事有着重大的意义。

2.叙事的技巧性 范稳在《重庆之眼》中采取的叙事技巧,主要是通过时间来将各个事件编织在一起,同时将整个事件进行很好的串联,将叙事架构起来。《重庆之眼》在时间安排上也具有自身的叙事特色,同时在人称切换、新闻报道、时间追踪等方面的写法都十分出色。《重庆之眼》有着很多精致的叙事,每个段落都不是很长,每一章节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同身受,可以对当时的历史事件有深刻的体会。

3.叙事的反思性 从《重庆之眼》中可以看出来范稳个人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并且对历史知识有着充分了解的作家。《重庆之眼》主要是將历史意识放在中华民族抗敌脉络上,将历史和现实、虚构和非虚构、个人与国家情怀进行结合,并且在战争中展现男女之间的爱情,这也直接显示了小说在创造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重庆之眼》所描写的抗日战争体现出我国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并且通过一些大事件,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性。比如书中所描写的演话剧、赛龙舟和结婚,这些场景本是充满着快乐和幸福的,无奈此时日本飞机来轰炸,使沉浸在幸福快乐之中的人们要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与死神作斗争。日军拥有先进的武器,而他们所袭击的对象是柔弱的百姓,这是一种不对等的博弈,这样的描写给人很大的震撼。大事件、大轰炸、大人物等活动,穿插着人物之间的小情歌、小情怀、小情绪。这种反差和小说中的人物情怀以及个人命运的勾连,让我们了解到日本侵华的残酷性。

4.叙事的探究性 《重庆之眼》不仅描写了重庆大轰炸事件,还写了民间索赔的审判过程,同时直接引出了书中要描写的故事。在对重庆大轰炸所进行的叙述中,范稳尊重历史,并且从今人的角度出发,对抗日的过程进行回顾,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爱国主题,同时也是爱国主义和未来发展的一种融合。不因为对祖国的热爱而产生偏执的民族主义,这也是范稳在这本书中的主要观点。在战后,中国和日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相互交流双方在各个方面的成果。在作品中,作者对中国人的民族特色和民族自信进行了张扬,同时也体现出了灵魂和精神层面的主张,这种可以相互看得到的叙事具有历史穿透性。因此,可以看出范稳是从一个拥有博大胸怀的智者的立场出发,重新评价这段沾染着血色、恐怖的历史。

三、对范稳《重庆之眼》叙事考察

1.民族的抗战精神 在范稳看来,抗日期间重庆是受到战火摧残比较严重的城市,因此作者在描写大轰炸时将文化坚守和国家民族救亡图存进行紧密的联系,在小说中很多细节都有描写,比如小说中有一个场景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国泰剧院虽被炸毁,但是人们乐观、热爱生活的心态却没有被摧毁,为了能够有一个演出的地方,蔺佩瑶在被炸毁的居民楼里找工具,却在此时“看到一个烫了发穿着旗袍的小姐,正在一个还剩下半边玻璃的穿衣镜前描眉、扑粉”,而在她身后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具尸体躺在门板上。小姐说:“国泰剧院炸了倒好,我们可以露天看话剧了。昨天我一直等在外面呢。”这是一个呐喊的时代,有太多屈辱和忧愤需要宣泄,有太多麻木的灵魂需要唤醒。正因为有了对理想和价值的坚定信念与信仰,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才甘愿从血泊中起身,以生命为代价,让鲜血重新滴洒在话剧舞台上。

在小说中,作者也对士气进行了论述,这主要体现在一个读书人对外来侵略者进行顽强抵抗的报国之心。范稳认为,只要文化不被攻破,人们在情感上和心灵上继续拥有团结起来的信心和力量,抗战就不会失败。《重庆之眼》可以说是在抗战题材中突破较大的小说,其大量地描写了爱国情感,提出以和平、正义来追求深厚根基的观点,这直接体现出一位作家的担当和责任心。

2.抗战的榜样力量 《重庆之眼》中呈现了大量的英雄形象,作者在描写这些英雄的时候,是将情感全部融入真实的人物刻画中。小说中的战斗英雄刘云翔,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好男儿。少年时代,他心中便已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学校里,他是革命的积极分子,宣传进步思想,唤醒身边的同学。当国家危难之时,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少年时代的梦想,选择从军,成了一名在空中与敌人殊死搏斗的飞行员。同时,这样的铮铮汉子,也有着寻常男儿对爱人的柔情。在与千金小姐蔺佩瑶的恋爱过程中,他并没有因为低微的出身,而在这段感情中自降等级,他需要的是一种平等的爱情;他也没有因为蔺佩瑶结婚,而放弃对爱人的依恋,他将这份爱恋化作了默默守护,毫无怨言。就是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英武青年形象,与固执、坚持又默默无言的苍老背影交叠在一起,使得整部小说的英雄书写拥有了更加动人、更为持久的支撑性力量。

3.钩沉历史,面向未来 《重庆之眼》由两条线索交汇而成,一条是重庆大轰炸,另外一条是中国受害者对日本的上诉,在日本志愿者和中国原告团的不断努力下,作者向人们展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坚持抗争的精神,以及正义和正义之声对于弱化战争暴行、掩盖历史真相的丑陋行径的反思与痛斥。从《重庆之眼》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于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只能够慢慢地体会,对那些生长在战争和灾难中的人们给予最真切的同情与赞美。

四、结语

从《重庆之眼》深重的目标中可以看出来,该书体现出的情感、信念是磅礴的力量,是对过去的认同和对未来的承担,是一个民族脊梁的硬度。同时,《重庆之眼》也直接体现出我国发展中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表现出中华民族艰苦抗日、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玉成.范稳先生的“三副眼泪”[J].中国图书评论,2015(1).

[2] 白晓霞.民间传说在《悲悯大地》中的象征意义[J].小说评论,2009(1).

[3] 高军玲,林细娇.一样的大地 异样的百年——论《水乳大地》与《百年孤独》[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9).

[4] 虞和平.严复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思想启蒙[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5] 虞和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史研究的新思考[J].史學月刊,2004(6).

猜你喜欢

叙事学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叙事学角度下的《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第五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七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会讯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第五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七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会讯
西方与中国:叙事学本土化反思
认知叙事学初探——以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文本世界为例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