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8-05-08陈秋林

卷宗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格化仁义君子

陈秋林

摘 要:本文通过对君子的品格、君子之德、君子的精神追求、君子的处世态度等论述,阐发孔子君子之道。以及君子人格化理论,对于现实人们的道德修养、基于人性的现代管理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君子;仁义;思想;管理;人格化

0 引言

“君子”是孔子作为培养人的人格准则,在《论语》一书主要论述其品格、做事的原则、风格、态度、以及其精神追求,阐述孔子的君子之道。

1 孔子的君子之道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8次,可以说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孔子不厌其烦地对他的学生们讲君子是怎样的,小人又是怎样的,君子小人两相分别,彰显君子品格,孔子提及“君子”一词,仅次于仁(109处),远多于礼(75次),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有19处。

孔子显然是希望弟子们能把君子的准则作为自己的准则,把自己培养、塑造成一名真正的君子。因此,《论语》就是在讲述“君子”之道的一本书,深刻领会孔子“君子”之道理论内涵,我们就真正把握了《论语》这本书的精髓。本人尝试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孔子的君子之道:

1.1 君子的品格

孔子认为君子是有理想有人格的化身,君子的反面是小人,通过与小人对比,突显君子品质。他们在意见的表达 ,逆境中对其本真的固守,对待事物原则的坚持,做事的风格与准则各有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篇)君子对于某个人的意见该赞同,该反对时反对,有自己的看法;而小人都一味赞同,没有对错之分,针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没有自己的观点

君子坚持原则,不因他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自身看法,失去自我;小人则结党营私,无原则,无立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第十章)

君子依靠自己能力做事,不成功时也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会怪罪他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二十章)

君子以义为本,只思虑此事当做不当做,无私无欲;成人之美,锦上添花,乐于助人;因他人成功而愉悦,不嫉贤妒能,總是善于帮助他人;小人则以利为先,处处以利为唯一标准,计较个人得失;嫉贤妒能,唯恐他人超过自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第九章)

1.2 君子之德—仁、知、勇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有三,仁、知、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难免会不被人理解,而君子不会因他人的不理解而沮丧和困惑,悲伤而痛苦,难过而失去理智。所以君子不但是一个仁者,更是一个智者。“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也。”(《论语.学而》)

君子仁义为先,智者天下。两者区别在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君子以仁义取天下,且勇与为天下,仁义为本,勇为用,有勇而无义,不可为君子,所以君子仁义为上,有勇而无义为祸天下,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祸社会而为盗贼。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是也。

1.3 子笃行的良好精神状态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孔子所关注的问题。因为君子所追求的事业是正义而伟大的事业,顺应民意和潮流,开始时力量总是很弱小,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君子在处于极端穷困条件下,还能固守自己的志向,还能坚持自己的操守,还能坚持自己的追求。君子固穷,并非本来就穷困,天生就穷困,而是其穷而弥坚,固守本性。而小人则做不到上述种种,守不住本心,把持不住而会乱其性。

而且还将其当作磨练其心智而的必经过程,君子不但能守住本性,而且在其身处贫穷,困境,逆境时,也能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向上。“君子之学,非为通液。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始终而心不惑也。”(《论语.卫灵公》)君子之乐也。

1.4 君子的精神追求—仁义

君子是孔子的自身人格的化身。君子以仁义为担当,强调中庸之道,仁者,爱人。仁,人也。故君子的精神追求就是行仁行义。求仁而得仁,求义得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又 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

君子做事准则是义,即其价值取向,但求行为本身正当与否而不是其他。“君子之于天下也,天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君子也不否认人们对正当利益的追求,认为这是正当之举,不是不义的行为。孔子曰:“君子以义为上”。(《论语.阳货》)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土,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一吾所好。”(《论语.述而》)

当然,如果违背义的行为,即使再有利也不应当做,是不义的行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对于富与贵的追求,是人们的正当欲望,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不伤害仁义,不违背做人的根本原则。所以“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君子并非天生的,要成为君子,必须要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才能明明德,才能懂得仁义之道。不学无以为道,就是这个意思。

故君子最高的追求就是仁义之道,并可以为此不惜牺牲一切。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就死而无憾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 孔子君子理论在修养道德、基于人性的现代管理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2.1 道德修养是君子人格塑造的基础

孔子论君子,多指居家治国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高尚德行的人。他认为“德”是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修德的具体内容就是“仁”。“仁”,一是指“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卫灵公》)这是从人际关系和行为方法上论仁,因爱亲人而爱人,因己之立达而使人立达,因不欲施暴于己而不施暴于人,因维护本族本国安宁而不侵犯他族他国。仁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克己复礼为仁”,即不断克服自己日益增长

君子不重视物质方面的享受,而应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做事勤劳敏捷,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君子应该广闻博学,这样才能为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打下坚实的基础;

君子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做事有原则,做人要谦虚,思考要全面,做人做事要符合“礼”,不看重眼前利益,而是有长远眼光,这样才能受人尊敬,有人支持,才能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人,才能有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去奋斗;

君子的为人可以说是人们的楷模,如果我们普通人也能做到对君子的要求,那我们也能够成为君子,君子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孔子所提出的有关君子的言论很接地气,尽管成为一个君子不容易,但只要努力并且严格要求自己也是能够实现的。

所以,如果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君子,那么这个世界将是一个充满情感、道义、原则和美好的世界,孔子为我们刻画的君子的美好人格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去追求和实现的,所以说孔子有关君子的言论是应当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的,尤其是在社会风气日益浮躁,人们的道德水准日益下降的今天,应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大部分的人们似乎以追求金钱为主要目标,忘记了礼义廉耻,忘记了理想抱负,忘记了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并且还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和赞同,体现出了现在大部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已经扭曲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所以重新提出孔子的君子论,重新提出君子的价值观,道德观,可以说对扭转和改善现在的社会风气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地重视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等传统思想,从少年儿童阶段就开始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使得他们的品德更为高尚,境界更为高远

朱熹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南怀瑾认为孔子学说与《论语》具有不朽价值。后世学者慎思明辨,融会有得而见之艰难,必可得到自证。

2.2 君子人格化思想在现代管理思想体系体现

君子为政以德的管理方式:以德治国的价值导向,身正令行的榜样作用,宽猛相济的控制手段 ;

君子修己安人的领导方式:修己以敬的自我管理,修己安人的人事管理,修己安民的组织管理;

义利合一的经营方式:义以生利的价值理念,取之有道的行为准则,先义后利的行为追求;

君诚信为本为的经营道德:以诚待人的经营原则,无信不立的经营规范,富而好德的经营境界;

君子求真、向善、爱美三者惟一,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以及追求礼、 义、 和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综上所述,对建立现代组织治理体制和制度,营造爱岗敬业氛围,构建诚信、敬重他人的和谐美德,确保组织有效运行现代管理实践一脉相承。

2.3 君子的人格引领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

“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仁爱就是君子之爱,即为君子的人本思想。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过犹不及,恰到好处的适中,是自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以仁学为中心,弘扬仁学精神,提倡惻隐仁爱之心,反求诸己的做事准则,阐发君子做人、为政、交友、天命、经济、生态等领域的思想,始终以 “仁”贯之的精神。 “以不忍人之心,施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君子以“仁”“义”“礼”为化身,注入中华礼仪文明之中,凝聚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发之于心,施之以行,以身作则,厚德载物。

君子求和,和而不同,求天道,仁德归于天命,天人合一,和为贵,和合为道,是君子所追求之哲理,更是为人之道,为政之本。

这些君子理论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孔子用“君子”作为培养人的人格准则。通过对君子的品格、君子之德、君子的精神追求、君子的处世态度等论述,阐发他的君子之道。以及君子人格化理论,这对于现实人们的道德修养、基于人性的现代管理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论语 孟子[Z].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11

[2]张焕君 谢耀亭著,一本书读懂儒家文化[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2.1

[3]彭新武等著,管理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9

猜你喜欢

人格化仁义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君子无所争
仁义不过是“客栈”?
有君子之道四焉
“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
论孟子“居仁由义”的壮美意蕴
民营企业发展人格化模式简析
从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来探究播音主持的艺术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