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8-05-08毛华

卷宗 2018年4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国有企业

毛华

摘 要:党员是国有企业发展建设的核心力量,党员的教育培训是国有企业工作的主要内容,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深挖当前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对策,是目前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提高党员自身素质,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党的影响力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问题对策

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总结党员教育培训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从思想提高、认识程度、内容形式、培训机制等方面切实解决国有企业党员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而整合资源、丰富内涵、完善制度,提高国有企业党员整体素质,打造出一支有利于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党员队伍,本文就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对策。

1 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党员参与不积极

国有企业的党员大都都在生产一线,繁重的工作指标与较少的业余空间,使教育培训得不到重视,党员对参加党组织的培训没有兴趣,认为培训只是走过场、搞形式,参不参加都无所谓,参加反而耽误了工作,即使是去参加也是敷衍了事,对培训内容根本不了解。此外,培训形式的单一,培训内容的枯燥,无法吸引党员的学习目光,培训讲师照本宣科的灌输式的培训方法,缺少新意,难以吸引注意力,万年不变的培训形式与内容根本无法满足党员对于知识的需求,甚至一些培训内容根本不符合工作、生活要求,培训只是流于形式,这些都导致党员对培训提不起兴趣,不积极参与。

(二)培训覆盖不到位

党员教育培训不能做到全面覆盖,致使党的理论贯彻不到位,党的路线方针落实不到位,无法完成党内业务。教育培训是传播党的思想的主要渠道,是每个党员都必须接受的教育,但是部分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目标不明确、纪律不严明、要求目标低,提供的教育培训课程资源不满足党员的需求,外加教育培训课程时间安排与员工的工作时间冲突,使工作与培训不能同时进行,没有顾虑到党员的实际工作安排,在时间、人员上冲突,造成党员无法参加培训。

(三)企业认识不到位,经费紧缺

企业领导对党员教育培训不够重视,不能正确对待党组织培训,没有把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当做生产任务一样积极组织完成,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行动上的懈怠,重生产轻党建的思想之风风靡,党组织教育培训地位低,党员干部不愿意从事党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岗的党员干部也是力不从心,工作上的消极被动,思想上的较大波动,无法真正投入到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有些领导虽然重视党员教育培训,但是不能落实到具体行动,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在教育培训面前还是以生产为重,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行为,使党员参加培训的思想更加消极。此外,党员交纳的党费除了上缴,其余部分经费没有明确保障,企业内部用于党员教育培训的经费短缺,无法开展一些激励性的培训活动,

(四)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

党员教育培训考核制度是党建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考核制度是约束党员积极参加学习培训的重要指标,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不好就是因为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或是已经建立的考核制度指标设置不合理,导致考核结果不能充分体现学习的成果,或是过于严格的考核制度打消了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学好学坏都得不到认可,导致党员没有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参加培训的动力。

2 解决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水平

创新教育培训管理思路,针对党员的具体情况有目的的实施培训,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因此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因人施教,根据不同国有企业的不同工作性质,因人而异设置贴近党员工作和生活的教育培训内容,针对普通国有企业的党员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基本政策方针和其它作为党员的基本素养培训,对于管理层的党员干部,除了党的政策方针等基本培训之外,还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谋划推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做到党和国家发展的新政策全面了解,增强党员干部落实党的决策和部署的自觉性。其次要做到的就是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合理分配党员工作与培训时间,在工作之余组织党员学习,展开党员培训先锋、业务标兵评比等活动,提高党员业务水平。观看实时党的政策视频,学习时事政治,围绕党的方针政策进行讨论交流。

(二)加强领导力,完善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要深刻体会党员教育培训内涵,切实领会党中央精神,上传下达,做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培训责任制,明确职责,分级负责,协调合作,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同时完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把党员教育培训作为员工年度绩效考评指标,用员工薪酬来约束鼓励党员积极参加培训,结合培训管理制度同时建立党员关怀机制、党员教育培训保障机制,使各种约束机制贴近党员的工作与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三)丰富培训内容、形式

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中要添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深入了解党的核心价值观与最新党的政策方针,做好国有企业党员思想基础培训工作,时刻跟着党的步伐,在不断丰富党员思想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突破企业内部培训的局限性,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多媒体技术,通过手机、电视、网络宣传等手段,建立网络课堂、微博论坛、QQ、微信群等学习交流平台,采取科学、多样的方式帮助党员及时了解最新时事与党的思想,增强培训的灵活性,提高党员参加的积极性,解放了企业培训劳动力。

3 结论

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迫在眉睫,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员综合素质是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重點工作,通过不断总结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逐步完善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的工作水平,提高党员自身素质,促进国有企业在党的方针的带领下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霜.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J].企业文化旬刊,2016(1).

[2]陈勇.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探讨[J].广西电业,2016(6):38-40.

[3]张亚静.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6).

唐朝粮食政策的具体运用及得失

王 奎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海南 海口 570100)

摘 要:在唐代,粮食作为政府掌握的大宗物资,不仅是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资料,还经常被政府当成治理国家的手段,这些手段的运用,在经济调控、社会稳定、国家财政、政权稳固等方面皆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唐代粮食政策既作为一种精神财富被后世继承,其自身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给当时、后世造成了消极影响。

关键词:唐朝;粮食政策;得失

1 唐代粮食政策的具体运用

唐王朝跟其它时代的政权一样,当有些社会问题不能或不便用行政手段解决时,即把粮食运作当成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当这一手段运用的得当,即会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反之,也会带来阻碍和落后。研究唐代粮食政策运作的好坏,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唐帝国治乱兴衰的重要切入点。唐政府对粮食政策的具体运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利用粮食敛散实现宏观调控;通过贩济灾荒维持社会稳定;作为则政手段支持国家财政;作为战略物资保障国家安全。

1.1 实现宏观调控的手段

唐政府为加强对粮食的征收、转运、储藏、分配等管理,设立了包括太仓、正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义仓等在内的一整套仓凛体系,各仓在职能上既有不同又有交叉,通过分工协作,既保证了庞大国家机器运转所需的粮食供应,又有效实现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1.2 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

如果说利用粮食手段实施宏观调控,多侧重于经济意义,那么利用粮食贩济灾荒,则有更重要的政治意义。如李翱所言:“如有水旱之灾,则农夫先受其害。”而这又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兵源及社会稳定,从而动摇国家统治的根本。据统计,唐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而受灾竟达四百九十三次。”几乎每一次灾害都会造成粮食歉收、人民流亡、土地荒芜、社会动荡等社会问题。毫无疑问,粮食是国家应对灾荒的最基本物资。国家通过储备粮食来预防灾荒,通过临灾贩济来应对灾荒,通过减免租税来灾后恢复。这都需要王朝政府通过对粮食施以行之有效的控制,来维护社会稳定。在唐代仓凛系统中承担贩灾职能的主要是义仓,其它仓凛予以配合。

1.3 支持国家财政的手段

随着官员及军队数量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日益入不敷出。为了在不增加赋税的情况下缓解财政困难,唐政府即不能不利用粮食这一重要物资,通过对粮食的运作来增加财政收入。李锦绣在论及唐代财政收入时,涉及到粮食问题,颇有启发,此具体论述其主要方式如下。

一是通过常平仓来案,在贱买贵卖间悄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常平仓设立的基本目的虽然是平抑物价,但每年大量粮食在一进一出间,其差价也成为政府的额外收入。这种收入相对于将粮食出贷收息及挪作他用等等手段更为隐蔽,史料中较少直接记载。

二是政府通过仓粮出举来增加政府收入。所谓仓粮出举,就是官府利用仓粮放贷取息,一般是春贷秋还,其利率据《唐会要》卷八十八所记“(开元)十六年二月十六日诏:比来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事须厘革。自今已后,天下负举,坻宜四分收利,官本五分取利。

三是将义仓粮挪作他用,甚至将之国税化,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如果说常平仓来果与仓粮出举还算是政府通过对粮食的经营来获利的话,义仓挪用则是更为赤裸裸的掠夺。义仓所立,本专为贩荒、不许杂用。但随着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军队数量日益增多,致使“公私窘迫”,遂“渐贷义仓支用”,以至“自中宗神龙之后,天下义仓费用向尽。

四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手段。对任何政权而言,牢牢掌握军队、控制地方势力、制约周边政权,都至关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军事和政治措施外,采用经济手段特别是充分利用粮食这一基本战略物资,无疑是富国强兵、维护安定、钳制对手、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方式。

2 唐代粮食政策得失及启示

从中可以看出,唐朝粮食政策与管理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在政策上,将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放在一起考虑。唐人认识到,粮食也是一种商品,要遵循市场经济中价格变动的一般规律;但粮食又是一种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粮食生产与其他行业生产相比,呈显著季节性变化,因而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作为国家重要储备物资、战略物资及调控物资,其安全由国家提供和保障,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哇和非竞争性。这可以说是唐朝粮食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第二,在管理上,对粮食控制非常严格。唐朝政府对粮食流通的各个环节,从价格、征购、运输、储藏到分配,皆进行了严格控制,这是当时粮食安全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第三,在运用上,将粮食运作当成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唐朝政府利用对粮食的敛散,一方面调节市场上粮食供求,控制粮食价格,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秩序稳定;另一方面作为战略物资以保障战争及贩灾备荒所需,从而实现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之目的。但粮食政策及其执行过程也有得有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与启示。

2.1 重农贵粟政策得失

在重农贵粟思想指导下,唐王朝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对农业和粮食生产予以正面扶持,如均田制的实行,就是通过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调节,来保障农民的小块土地占有,使农民能够与土地直接结合;又如鼓励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轻摇薄赋、借贷贩济有利于人民蓄积元气;兴修水利增强了人民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广技术有助于精耕细作,对缓解“狭乡”人地矛盾及提高粮食产量有重要意义等。总体而一言,国家重农贵粟的政策和措施,对推动各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和粮食增产,对维护王朝国家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粮食储备政策得失

唐朝统治者继承并发展前人重视粮食储备思想,不但强调官方储粮充足,还强调藏粮于民。这些认识形成国家粮食储备政策,政府在全国各地广建官仓,积极储备粮食,同时设置专门官员,负责管理。在这种思想政策引导下,唐朝不但官仓众多、粮储充足,民间贮积也得到高度重视,其目标是力争做到有三年之粮。这些举措对保障粮食供应、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弊端,如为了增加官仓储粮,对农民大肆搜刮;为了保证军粮供应,对农民强制“和来”;强制性储备“义仓”粮却无耻挪用等。这些搜刮行为多发生在其统治的中后期,造成了农民的苦难,激化了阶级矛盾,成为弊政和苛征。

2.3 粮价控制政策得失

农业是古代社会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市场上粮食供给多少和粮价高低,对民众生活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基于这种认识,唐王朝充分利用官仓强大的吞吐能力,对市场上粮食供给和粮价高低给以干预,努力使粮价波动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致过高,也不致过低,从宏观上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扫一击那些利用年景丰歉,在粮食上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以牟取暴利的富商大贾。

此外,通过大宗粮食的来入、果出,政府既可以利用价格差获利,又可以控制物价、协调各生产部门利益,从而掌握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权。依靠“朵入果出”这种经济手段来调节粮食供给和粮价高低的行为,既能达到目的又不至激化矛盾,显然具有科學性。这种认识和做法,在今天也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维才.唐代粮食政策及其实际运作浅析[J].唐都学刊,2013,29(5):72-76.

[2]李维才.唐朝粮食思想初探[J].江汉论坛,2011,2011(2):81-85.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推进“科改示范行动”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