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感教学,擦出生命的火花

2018-05-08李虎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体味诵读语文

李虎

摘 要:语感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密切关注。语感虽然是不可捉摸的,但是语感教学并不是无章可循。我们可以从感受其形、领悟其神、体味其情这三个方面,促发、感受语感。本文基于这三个层面展开讨论,对小学语文的语感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打开新的思路。

关键词:语文;语感教学;诵读;体味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3B-0063-02

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训练语感是文字训练的重点。”关于语感教学的这番定义充分显现了其重要性,与之相关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成为语感教学中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语感教学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诵读想象,感受其形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人脑截然不同而又紧密相连的两种思维模式,这一点是国外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语言所要塑造的形象,都是通过其形象思维、形象描述来表现的。深入了解语言所想要表达的概念,明白语言所塑造的形象,是提升学生感觉认识和表像加工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要想感觉语言的形象,朗读和赏析是最好的方法。所谓朗读,叶圣陶先生还说过:“白话文也好、文言文也罢,只有吟咏才能感受到语言的滋味。 ”而从语言能力发展的角度来讲,吟咏本身就是培养读者语感和文字理解能力的一个过程。初中语文教材在文章安排上偏重于文质兼美,因此,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同时结合课外阅读资料,以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吟咏文章。在此过程中,通过对语言的阅读,可以逐渐把握文章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对于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也能有所感触,从而实现对学生想象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下面以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荷花》一课中的教学片段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王崧舟老师以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 ”(指名读说)

学生:“当读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时我感到特别美丽,尤其这个‘冒字用的特别好,但到底好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虽然说不清楚,但你能体会到句子的意境以及‘冒字的使用,就说明你已经基本具备了语感,同学们不妨想一想,这个‘冒字可以用其他字来代替吗?比如: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你们试着联系上下文,对前后几句话进行再次诵读,细心体悟‘冒字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和情绪。然后,将其用其他词语替换,比如:不停地、高高地、生机勃勃地、喜气洋洋地、痛痛快快地、使劲地、争先恐后地.....

教师:(播放荷花视频课件)大家来看看,在连成一片、紧密无间的荷叶之中,绽放出一朵朵生机勃勃的荷花,这就是用‘冒字的精妙之处。大家再想想,这些荷花从荷叶的遮挡中冒出来,似乎想干点什么呢?大家不妨发散思维进行联想,用语言表达荷花的状态:“白荷花从这些绿油油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白荷花从这些绿油油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见识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精彩。

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语感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階段,而通过朗诵,可以真正落实语感训练,对于语文学习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作为教师,应找准教材文章的重点,以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精读细赏,在将文章烂熟于心的基础上从语言进行到背景情境,实现潜意识下的感同身受,从而逐渐培养出学生敏锐的直觉。

二、细读文本,领悟其神

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文学通常以语言来展现其艺术价值。文学是创作思维的产物,文学语言的形象化,通常能给人带来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这是文学的魅力,也是其价值所在。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以语文课文阅读、欣赏为基础,将感性形象加工、改造成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的韵味,使学生通过二次“文学创作”锻炼语感。

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教师可就后一句提出以下问题: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然后,让大家自由发言,并尽量引导大家将结果朝着“答案”的方向发展: 作者用一枝红杏营造了一个颇具灵动、具有清新色彩的生动画面,作者此时的心情必然是欣喜的,“关不住”与“出墙来”是对应的关系。红杏自由不羁的性格,促使它不顾墙围阻挡也要冲出墙外。 这是红杏的性格使然,也是春天到来的必然结果,那些有生命力的事物也大都具备这样的勇气。目的是通过对诗情画意的解析,使学生体味诗的意蕴,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内在美,进而使其更好的记住、消化和运用诗歌语言。

三、品读点拨,体味其情

读者应明确作者的心理状态和写作表达与自己的顺序不同,作者由情思而进入文辞,读者却从文辞联想到情思。由此可知,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和核心,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要在情感指引下开展文学之旅。优秀的文章必然拥有深刻的思想境界,同时其内容中的文字表达也反映出作者独特的情感。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使用祖国的语言进行思想感情的表达,在语文学习中掌握对语言的正确理解以及良好的运用技巧,通过对语言的积累实现语感的养成的基本理念。这也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咬文嚼字为主的教学模式, 将语言理解、情感体味、语感锻炼结合起来,使学生透过文章字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并通过情感分析和解读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以《詹天佑》一文为例,很多学生对文章中的“这件事给了藐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句话中的“藐视”“回击”等词语的认识都不深刻,教师可以将这两个词放到特定的语境、故事中来讲解,如旧社会外滩公园曾公开挂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示,禁止华人入内,这就是赤裸裸的藐视和侮辱。这样,不仅能使抽象的词语具体化,还能让学生懂得用词准确的意义,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了解,进而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提高语言感受、运用的能力。

四、读议结合,明白其理

优秀的教材文章必然具备深刻、丰厚的思想情感,同时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面也有所特长,学生通过咬文嚼字进行语感的体悟训练,久而久之也会受到文章思想内容潜移默化的感染,达到“认识情理”的境界,从而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印入脑海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的高度融合,借助文章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和丰富多彩的画面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

读《珍珠鸟》:“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 让学生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要爱护动物、善待生命。

读《最大的麦穗》,让学生从中悟到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只有借助于对语言的理解,才能达到“认识情理”,进而统一协调文与道的关系,从而通过语感训练完成对学生思想、情感、性格等方面的熏陶,实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润物细无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中又有着丰富的语感教学资源和素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找出小学教材的精彩之处,找出这些神来之笔,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和训练材料,用于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温菊花.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22).

[2]张文亮.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语感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猜你喜欢

体味诵读语文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体味细节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