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建筑对城市空间的优化作用探讨

2018-04-27于斯逸

世界家苑 2018年1期
关键词:轻质高效

于斯逸

摘 要:随着当代建筑的不断发展,其规模在不断增大,人们对于建筑巨型化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如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城市人口激增、自然资源耗竭、空间资源短缺等。本文基于我国建筑建设的实情,提出了国内城市空间中,微建筑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不限于一种新型建筑,微建筑的诞生与发展更是优化城市建筑空间的一种尝试性探究,亦是对未来城市发展中新型居住空间是否可行的一种积极探索,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微建筑;高效;空间优化;小空间;轻质

人类对于建筑规模的无尽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迫于严峻的事实现状,人们渐渐意识到,建筑的发展与环境密不可分,我们应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与此同时,建筑应与自然融合起来。在应对此类现实问题时,人们对建筑展开了 “微型化”的探索,并掀起了一股潮流。在对全球建筑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与“微建筑”相关的设计思想与实验性探索随处可见。设计人员应全面发挥资源优势,以打造高效空间。微建筑的诞生并不只是丰富了建筑类型,其发展更是对改善城市建筑空间、探索未来城市发展中,新居住空间可行性的一种积极尝试,具有良好的实践价值。

1 相关概念的定义

1.1 小空间

何为空间?“作为一种与时间相对的物质存在形式,空间具有在高度、长度以及宽度上的多种表现。”哲学上,将空间界定为:作为一种抽象概念,空间表现为一种三维空间环境,它是外延一切物件占位大小和相对位置的度量。譬如空房子就是一个定量空间,它的长、宽、高都是一定的。

1.2 微建筑

从字面意义不难理解,微建筑便是指微型建筑。如今,随着微商、微小说、微信、微电影、微博等各类“微”形态的诞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我们也随之步入了微时代。对于“微建筑”一词中,“微”的含义,可做出如下解释:其一,它是指建筑面积以及体量的微小;其二,它是指建筑细节与创意的微妙。

1.3 空间优化

在研究建筑学过程中,“空间”常被视作最为基础的概念,它有着核心意义。对于微建筑可用于空间优化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1.3.1经济可行性: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由于面积较小,因此,相较之下,空间较小的建筑以及微型化建筑的成本更低,鉴于城市空间资源愈发有限,微建筑能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

1.3.2易于携带,便于移动:因体量较小,因此,此类建筑有着良好的灵活性、机动性,更有甚者,可按照自身所需,将此类建筑移动至用户所想要的地点,与此同时,这种能够移动的建筑,也为建筑建造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1.3.3生态,智能化: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不少高科技的材料以及前沿技术都被应用于此微型建筑上,使之兼具智能化与生态化的特质。

1.3.4新奇精致、富有趣味:巧妙的微建筑构思以及创新想法,也为人带来了无尽回味,丰富了城市空间的同时,也使得城市更加有趣,充满活力。建筑与艺术的完美交融,使之在建筑美学上独具优势。

2 当代都市空间中,微建筑的运用

2.1 微建筑诞生的社会根源

2.1.1 都市空间资源的匮乏

当前,我们面临城市空间资源极度匮乏的现状,城市中,能够用于建筑的用地在不断减少。一些破旧的院落逐步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摩天大厦。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逐步深入,人们也对巨型化建筑持有一定疑虑。迫于人多地少的现状,微建筑便随之而诞生。“微建筑”思想的提出,能够更好地实现城市建筑的长足发展,提升其适应性。

2.1.2 居住人员构成的变化

对于以住宅规模为首的居住结构而言,家庭人口数量的多少,即家庭户平均人数是其核心影响因素。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一户家庭的平均人数都超出5.3人。相关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上海地区1978、2013年的户均人数相应为3.8、2.7。由此不难得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户均人数也有所下降,家庭规模在不断缩小。城市家庭构成也呈现出了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2.1.3 城市对象人群的需求

1)微型零售建筑——购物的需求

在获益原则以及规模经济的驱动作用下,娱乐场所、超市以及购物中心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在公共场所中,有时也需要为特定群体,提供小空间。零售业界缺乏人情味的大型商场会给人一种疏离感,而小空间则能激发人们的兴趣。

2)微型胶囊旅馆——居住的需求

小型建筑是为了满足特定社会群体的需求并出于经济性的考虑而诞生的。为人们所熟悉的日本胶囊旅馆,将节省空间、空间创新的设计思想,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在人們疲累时,小型空间能为人提供休憩之所。为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打造了全新的住宿方式,并赋予了不同价值。

3)城市公园椅居——社会基层需求

坐落于景色优美的地理位置的豪华房屋,必然是为有钱人而服务的。都市生活中,总不乏一些流浪汉,怎样在不影响城市景观的同时,满足其需求呢?针对该问题,“公园椅居”这一解决方案便极具实用价值与创意。白日里,采用机械式结构的公园长椅是极其舒适的椅子,到了夜间,该金属长椅便如蚌壳一般开启,供流浪汉安歇于两片面板中。

2.2 微建筑的适应性功能探究

2.2.1 临时应急微建筑

凭借着良好的适应性、小巧便于移动、质轻的优势,微建筑可作为应急建筑来使用。一方面,就形式而论,微建筑具有一定临时性。另一方面,它可借助于移动,来维持整体建筑的长期使用,也具备一定永恒性。

2.2.2 公共艺术化的微建筑

在当代城市空间中,微建筑作为新型空间形式的一种,在设计师的设计下,兼具功能的实用性与独到的创意,能够与公共艺术交融起来。为此,我们周边的一些公共艺术化微建筑作品,如公交站台、公共卫生设施以及公共休息站等也非常常见。不论此类建筑的规模是如何小,依然兼备功能性与视觉审美性。

2.2.3 微建筑的景观价值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不科学的规划会严重降低城市空间的利用率,无法满足人们的休憩、游玩需求,极度匮乏的室外活动空间等不宜于居住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有着独特风格的微建筑,不但能解决空间问题,而且还能成为城市建筑的一道风景线,在情感与生活上,获得来自市民的接纳与认可。 2.3 绿色生态的微型空间

2.3.1 材料可再生与循环利用方案

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绿色生态已成为一种主旋律,该理念在当代的微型建筑空间中便有所体现。现代生活中,生态问题备受瞩目,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使得人们尽可能地减小其生态足迹。尺度小,满足人们切实需求且经济的微建筑,便是对绿色生态以及低碳生活理念的践行,它舍弃了浮华的装饰以及不合理的规模。

2.3.2 微型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平衡

随着建筑逐步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不少当代建筑也逐步走向微型化。微型建筑能够填补巨型建筑的空缺,并将其特有的空间与形态魅力展示出来。经建筑师的精妙设计、巧妙构思,城市中的微建筑为城市景观、公共领域以及休闲空间带来了不同的日常体验,并力求使环境与城市达到平衡。

3 空间优化策略与微建筑发展的愿景

3.1 微建筑功能的改善

在我们为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各式问题与矛盾感到哀叹之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城市空间,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即使城市空间极其有限,设计师们仍能采用巧妙的方式,打造微建筑,进而改善我们的城市环境。

3.1.1 空间功能与人体工程学

就实质意义而论,建筑是指空间,它是随着时间的延续,而渐渐为人们所感知的,在时间的延续中,生存于时间与空间之中的人才是真正的体验者。人们的认知与感觉是度量一切的标准尺度,这些感觉与认知与人体所处的空间尺度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适当的尺度是打造舒适空间体验的核心条件,通过归纳日常行为,得出大量人体运动所需空间范围的人体工程学是研究生理尺度的核心方法。

3.1.2 功能的高效性以及复合型

在建筑美学的书籍中,王辉就怎样在建筑空间中,巧妙解决空间功能的关系,谈及守中致和的价值观:人们做出了大量尝试,以构造建筑,解决人类居住问题,其中最佳方法必然是 “巧”“妙”的。换言之,采用最简单的方式,获取最佳效果,并采用 “减”的方式,达到 “繁”的效果,以有效解决各类问题。

3.2 微建筑形式的创新与改善

3.2.1 空间的压缩与开放

就空间形式方面微建筑的创新与改善而论,茶室便是其典例。相较于其他微建筑,此类建筑更为注重内向思考。一些体量极小的茶室常常能将空间的开放与压缩性体现出来。当人们置身于茶室之时,静心冥想能够使之集中注意力,挣脱现实的束缚,让思想自在遨游。

3.2.2 造型的个性与艺术美感

在形式方面,微建筑的创新与改善,也打造出了令人为之动容的情感空间。极具审美艺术观感、造型新颖而富有创意的建筑是脍炙人口的。当然,不限于微建筑的造型为我们所呈现的视觉盛宴,同时,微建筑也蕴涵了该空间形态所传达的内心情感。

3.3 微建筑对于居住空间的改善

3.3.1 空间高度精细化设计

设计师们在进行当代微型建筑的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难题,即空间的局限性,采用高度精细化的方式,突破空间的限制。那么,怎样在空间较小的居住空间内,实现高度精细化的设计呢?微建筑设计便为我们改善空间,提供了极其有效的方式,可依照不同用户的需求,协调好空间尺度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而打造微小精妙的空间。也可以利用家具来打造功能较为丰富的居住空间。

3.3.2 空间的模块化组合

“模块化设计”的定义最初源于机床设计,“模块化设计”定义的正式提出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逻辑思维的视角而论,模块化并不只是一种技术方法与设计方案,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前期模拟方案。在建筑中,模块化的组合应用能够将优化作用较好地发挥出来。

3.3.2 居住者的心理需求

在微建筑的设计阶段,为了使之与空间舒适度的要求相符,应将居住人员的心理满意度、使用需求等心理需求以及人体工程学的生理尺度纳入全盘考虑范畴之内。

如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有了更高追求,这一要求不但体现在公共交往空间上,并且也体现在了个人活動空间上。为此,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将此类居住者的心理需求纳入考虑范畴之内。作为一种回归人类本质、返璞归真的建筑,微建筑在改善居住空间的同时,也对居住者的心理需求,做出了良好回应。

微建筑的一些特质不但能改善城市空间,并且也能让人们放缓脚步,探讨人类建筑小空间的本质与意义。为此,只有在深入研究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把握时代发展旋律的前提下,才能使微建筑得以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芝芳,刘晓明.我国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J].住区,2017(4):136-139.

[2] 杨峰.城市形态与微气候环境——性能化模拟途径综述[J].城市建筑,2015(28):92-95.

[3] 韩超.城市轨道交通对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引导作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 陈悦.微建筑对城市空间优化作用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6.

[5] 宋庆邦.微建筑·微生活——关于居住微空间的探讨[J].南方建筑,2012(6):59-62.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轻质高效
关于重芳烃轻质化与分离的若干思考
现浇轻质保温复合墙体技术的应用及实施关键点分析
硅气凝胶改性膨胀珍珠岩保温材料制备与性能分析
对一道习题的深入思考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换种态度过“轻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