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车后舱门开孔位置研究

2018-04-21叶诚伟吴长风于国飞林雪芳赵紫薇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舱门风扇客车

叶诚伟, 吴长风, 于国飞, 林雪芳, 方 忠, 赵紫薇

(1.厦门理工学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4;2.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福建 厦门 361023)

随着人们对汽车的动力、舒适、安全、经济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1-2],各种多功能小型电器设备在车内不断增加,导致车辆本身的运行功率不断提高;发动机舱的安装部件也越来越密集,机舱内机器长时间运行,舱内环境温度急剧升高,对机舱散热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由于前期设计并没有考虑后舱门开口对发动机舱散热性的影响,因此本文利用CFD分析方法,通过改变某款客车发动机舱门上的开孔位置,进行多种情况的热管理仿真分析及验证,找出开孔位置优化设计的方法,为客车的发动机舱设计提供参考[5]。

1 数值模型建立

1.1 模型处理及网格生成

为尽量模拟真实流场的流动情况,采用整车分析,并通过Hypermesh网格划分软件对车身、底盘及发动机舱内复杂的零部件进行模型简化处理,同时,对模型进行包面,使其完全封闭。全模型采用三角形单元划分,网格单元的大小总体在5~20 mm之间,细小部分采用1~2 mm的单元。将生成的面网格输出为流体软件可接受的“nas”格式文件,并将其导入STAR-CCM+流体软件中,建立计算域(车前为3倍车长,车后为4倍车长,宽度为7倍车宽,高度为5倍车高),并进行面网格重构,再利用软件中的体网格模型(Trimer)生成体网格,最终基础模型(未开孔)生成的体网格数量为1 612万个。建立完成的模型如图1所示。

1.2 数值模拟方法

公路上汽车的最高行驶速度均小于声速的1/3,在此速度范围内,流场中压力和温度与自由流相比,数值变化很小,可认为空气是不可压缩的,其密度保持不变[6-7]。

(a)发动机舱部件表面网格

(b)计算域网格示意图图1 CFD仿真模型

控制方程的离散及数值解法将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离散方程,空间离散选用二阶迎风差分格式,计算方法采用simple算法[8-9]。

湍流模型选择Realizable K-epsilon模型,相对于标准k-ε模型,更利于捕捉近壁面低雷诺系数情况下的湍流流动[10]。

1.3 边界条件设置

1) 计算域入口设置速度条件为90 km/h,压力出口为0 Pa,环境温度为35 ℃,地面采用滑移地面,且速度与客车行进方向来流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2) 采用多孔介质来模拟中冷器、散热器的阻力特性,其黏性阻力系数和惯性阻力系数由实际试验数据拟合的“压力—流速”曲线获取。

3) 风扇采用MRF(Moving Reference Frame)模型,设定其转速为1 736 r/min。舱内发动机、排气管、消声器等表面热源温度均由实车热平衡试验获取。

2 计算结果及试验验证

2.1 后舱门开孔情况的舱温仿真对比

图2为发动机后舱门4种不同开孔方案,其中方案A为仅在左上角开孔;方案B为仅在右上角开孔;方案C为仅在左下角开孔;方案D为仅在右下角开孔。基础模型(BASE)为不开任何孔洞。

图2 4种不同开孔的后舱门

相对于基础模型,方案A、C中发动机周围整体舱温略有下降,但局部高温无明显减少;方案B中发动机周围区域局部高温有所减少,周围区域温度整体略有下降;方案D中发动机周围局部高温大幅度减少,舱体温度整体下降,分布更均匀。其中基础模型和方案D的温度云图如图3所示(每幅图的上方为基础模型方案,下方为方案D)。

(a) 截面X=6.5 mm (b) 截面Y=0 mm (c) 截面Z=0.6 mm图3 基础模型与方案D温度对比云图

综合分析,靠近风扇一侧开孔的方案B、D的散热效果比较理想,发动机等重要零部件附近局部高温减少,发动机舱温整体有所下降,温度分布更均匀。

2.2 不同开孔位置散热效果差异原因分析

在客车行驶过程中,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冷风主要是通过风扇装置的卷吸作用,将车身侧格栅外的前方来流吸入到发动机舱内,途中流经散热器、中冷器等装置,并和从底盘等位置流进的冷风一同对高温零部件进行冷却。介于风扇本身的工作特性,在风扇出口处会产生较大的负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周围气压大小的变化,这使得此处的舱内外压力具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在B、D开孔方案中,开孔位置处会有较大的气流交换,并因风扇卷吸作用造成发动机舱内空气特殊的循环流动(舱体右侧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方式,使发动机周围的高温气体得到更快排出,大大提升了舱体的散热能力,散热效果最好。本文进行了发动机后舱门不同开孔方案的压力分布的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对此进行了验证,因篇幅关系,此处不再给出具体仿真结果。

2.3 试验验证

试验在高温天气下进行,室外温度约35 ℃,客车以90 km/h的速度行进,对应不同开孔方案,用锡纸和胶布对其余开孔进行封堵,在舱内前后左右共设置温度传感器15个。1、9分别为左右尾灯处,5、11分别为发动机左右侧风道处,2为增压口处,3为排气制动处,4为动力转向油管处,6为进油管处,7为水箱进气管处,8为水箱上方,10为风扇正后方,12、13、14、15分别为方案A、B、C、D开口处的正后方。

图4为BASE方案的13处温升仿真与试验对比结果。在5、11两处的测温点,由于实际设置传感器时,传感器是绑在这两侧带有热量的捆线上的,而仿真时,没有考虑不同材料间热辐射的影响,简化的模型中省略了复杂的管线,两处流动的新鲜气流导致所得温度大致为环境温度,因而在仿真与试验温升对比中去掉这两处结果。从剩下位置点的仿真与试验所得数据可以看到,温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且除第一点外各测点的误差均在10%以内,仿真是有效的。

图4 BASE的仿真与试验温升对比折线图

试验中几种开孔方案的平均温升(测点舱温-环境温度)相对于BASE方案均有下降,其中BD组合方案平均温升最低,降低了3.39 ℃,而ABCD组合的全开方案,也只降低了4.72 ℃,说明后舱门开孔可以加强发动机舱的散热能力,且在靠近风扇一侧开孔的BD组合方案散热效果更佳。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方案的平均温升对比

3 结束语

1) 发动机舱内的温度分布是复杂的,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同,也会影响平均舱温的测试数据,在试验和仿真精度上,后续还有待提高。但整体而言,仿真和试验结果都表明,开孔位置在客车后舱门风扇一侧的时候,更有利于发动机舱体整体的散热。

2) 由于大部分湍流都在客车尾部,此处造成的灰尘流动会很大,且为应对不同天气情况,比如风沙暴雨天气,后舱门全开孔不太合适,所以需要针对性地对客车后舱门开孔进行研究,封闭一些对散热影响较小的开孔,并找出散热效果较好的位置进行开孔,最大化利用此处开孔所带来的散热作用。

3) 准确有效地运用CFD仿真技术,可以直观地对发动机舱整体的气流流动进行观察,更能够为下代客车在设计阶段就提供指导意见,减少后期因设计不当所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李义林.基于CFD技术的机舱热管理分析及其结构优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1-23.

[2] 刘胜军.汽车发动机舱散热特性数值分析与优化[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 王琪,于明进,黄万友,等.基于FLUENT的汽车出风口和进气格栅对发动机舱温度场分布的影响[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6,24(1):1-6.

[4] 傅立敏.汽车设计与空气动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1-33.

[5] 陈义.基于STAR-CCM+的发动机舱热管理分析[J].机电技术,2014,38(1):93-94.

[6] 李明,李明高,等.STAR-CCM+与流场计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8-11.

[7] 费洪庆,田杰安,雷舒荣,等.客车发动机舱的热管理系统CFD分析[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14,31(1):25-28.

[8] 王晶,张成春,张春艳,等.客车侧围格栅对发动机舱内热环境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43(3):563-568.

[9] 王晶,张成春,张春艳,等,客车后舱门开孔对发动机舱体散热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2,43(9):31-36.

[10] 张英朝.汽车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7-50.

猜你喜欢

舱门风扇客车
夏日说“扇”
舱门开启对直升机机身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江西南昌市1169个建制村实现通客车
砥砺奋进“十三五”,看安凯客车“出海”进阶之路
AirFan手持小风扇
一种自锁式舱门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飞机舱门失效乘客减载计算方法的探讨
民用飞机舱门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
20周岁的女青年是否可以申请中型客车准驾车型驾驶证?
电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