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系儿童生活 建构课程意义

2018-04-20程芳

教师·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品德残疾人儿童

程芳

先从一个教学案例说起: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家乡的山和水》。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一是小导游介绍自己的家乡,二是小画家画一画自己的家乡。教学前,我准备了大量家乡风光图片,期待从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可是,由于对学生们生活经验的估计不足,对预习不重视,教学中,我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当要求小导游介绍家乡时,他们显得很茫然,连家乡的具体地名都说不清。当出示我以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家乡风光图片——炎帝广场、沿江风光带、神龙公园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学生除了“哇”声一片,居然没有人能如我想象的那样介绍这些景观、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这节课在他们的心不在焉、我的声嘶力竭中草草收场。

课后,我陷入教学的挫败感和深刻的反思之中。《義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实践课程的生活化理念,让课程与儿童生活建立真正意义的联系?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将品德课程的生活化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

一、基于现实,让品德课程走近儿童生活,增强教育实效

课标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可是品德教学中许多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这一定的距离。对于那些与学生生活距离遥远的、学生不能实际体验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其中受感染、受熏陶,唤醒学生的情感。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伸出我们的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来关心残疾人、老年人这些弱势群体。怎样唤醒学生情感,深切感受同在蓝天下却有人艰难地活着?我通过课件向学生呈现弱势群体生活的情境,拉近学生与他们的距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入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生活难处。

教学中我设计了“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的教学活动。四年级学生对残疾人这一群体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真正感受残疾人的难处,有些还不以为然,有些甚至嘲笑残疾人,在生活中关爱残疾人的行为少之甚少。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难处,更清楚地了解国家、社会、人们对残疾人的关爱,产生也要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情感共鸣,并化为行动,我从知、情、行三方面来构建体验的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获得不小的成功。首先,播放录像:无臂人黄阳光叔叔平时日常生活的情况。然后提问:“看到这里,谁能说说自己现在的感受?” 接着我播放录像:残疾人黄阳光叔叔的舞蹈《秧苗青青》,紧接着问道:“看到舞台上光彩夺目的黄阳光叔叔,你又想说些什么?”然后我展示平凡的残疾人在工作上、生活中,默默无闻地与困难做抗争的感人图片。

无臂人黄阳光叔叔日常生活场景,拉近了学生与残疾人的距离,让学生具体形象地认识残疾人真实的生活,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残疾人生活的难处。欣赏完残疾人黄阳光叔叔精彩的舞蹈后,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发出“我佩服!”“真伟大!”“身残志坚!”等感叹。这样的教学活动犹如一束照进学生心灵的阳光,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震撼:残疾人就在我们的身边,残疾人需要我们的帮助。生活情境的再现,拉近了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增强了品德课程的教育实效。

二、立足发展,让品德课程引领儿童生活,促进学生发展

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小学生的一些认知和观念比较单纯、幼稚,往往与品德教材呈现的内容有差距。品德课程不只是发挥教学的作用,还应该具备教育的功能。所以立足儿童发展,将品德教学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尤为重要。

那么,基于学生生活的开放式教学活动如何设计?我认为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操作性、实践性的活动,如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比如,在《大自然的朋友》这一主题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两个学习实践活动:一是“护绿小天使——校园里的植物”,二是“我和动物交朋友”。

以 “护绿小天使——校园里的植物”的实践活动为例:

首先,观察发现教师示出主题:“谁是植物小专家。”指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汇报交流认识及发现。

其次,实地研究,主题:“护绿小天使。”对如何关爱植物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制作植物标牌,写明植物名称及特征 。

最后,动手动脑主题:“制作小巧手”。

树叶的标本、叶画、板报的制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这个实践活动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们走近了植物,在与植物的亲密接触中感受着乐趣,从而构建了一个真实互动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生活。

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教师就应该从儿童最熟悉的生活入手,通过讨论、游戏、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从小懂得积极地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三、着眼未来,让品德课程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培育创新能力

新课程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意识。品德课程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学生更多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意识才会普遍增强。

品德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在教学中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在实践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的资源,让学生调查、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在《我们去环球旅行》这个主题单元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立体地了解世界,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获取国内外最新资料,让学生进行相互的交流,展示自己探索结果,介绍自己研究主题的内容和设想。又如,在设计《创造的快乐》一课时,我给出了“我也能创造”“失败乃成功之母”等主题,通过学习发明家的经历,让学生明白,一个发明家要有持之以恒、善于钻研的心理品质,一个发明家发明的灵感来自对生活的热爱,来自于不停的自我思考。我带领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学生非常有兴趣,他们在思考生活,在研究生活中的小发明、小改进,接着在主题实践活动交流汇报中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追求知识的主动还给学生,使品德课程充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

四、结语

品德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即“回归生活”,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引入到课程内容中去。我们应该做到立足于课内外结合,立足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将品德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品德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才能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第1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品德残疾人儿童
留守儿童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