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文化素养的内涵探析

2018-04-19谭武吴天琪

活力 2018年22期
关键词:文化素养青年教师高校

谭武 吴天琪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工作,对高校青年教师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厘清高校青年教师文化素养的内涵,对文化素养的提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文化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本文将以同济大学为例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文化素养

随着国际社会朝着科技化、国际化和经济信息化的方向迈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决定力量,近年来,文化和文化工作更是成为全党全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对文化强国建设也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特别是对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加强了对文化素养培育工作的重视和改革力度。文化素养概念较为宽泛,对高校教师文化素养的内容界定,中共中央和学术界都没有做统一和具体的规定,以文件、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于高等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为导向,结合同济大学文化和精神,我们把新时代同济大学青年教师文化素养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之根和精神之源,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获得了崭新的内涵和现代形式。

第一,构建当代青年教师以人为本和仁爱的价值观念,是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植根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并以此为主线,关注对人的品格塑造。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学识,更要怀抱一颗无私仁爱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第二,凝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历史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青年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核心要求。中国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意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学习这段历史,汲取其中的精神养分,对于青年教师文化素养的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历代仁人志士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断,并且随着时代发展日益焕发活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敬意、崇仰与护卫,同时也与顺应时代发展,对文化内涵进行改革创新、继承发展的开拓创新精神一致。

第三,树立立德修身和敬业乐群的职业精神,是青年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目标关键。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盛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塑造人的道德品格的一贯重视使然。中国人推崇立德,大学之道也强调以修身为本,中华传统文化中立德修身的文化传统也是当代青年教师培育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营养源泉。敬业乐群是数千年来人们学习和工作的伦理原则,它要求人们不仅要专注工作和学业,还要乐于与人交往,在互相学习中进步。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是对“群”应具备的广大端正的内在精神价值的阐释。对传统优秀文化中职业精神的弘扬也是新时代给青年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第四,培养科学的审美和文艺的情操,也是青年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文艺瑰丽多姿,是世界文艺园林的瑰宝,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内涵更加深厚。诗歌、戏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文艺形式,对陶冶人的情感、塑造人的品格、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培养人的文艺情操具有深远的意义。无论是怎样的文艺形式,其对人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美化作用是其真正价值所在,反过来,人的心灵境界也可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展露无遗。青年教师要在学习和感受传统文艺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过程中,深人体会其中蕴含的深远意境和内在旨趣,不断提高文艺知识的技能,逐渐陶冶文艺与生活交融的文艺情操和人生境界。

二、革命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革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即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广大人民团结奋斗、不断进取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践行的集中展现,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文化选择,是鼓舞共产党人和全体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其一,重视学习革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伟大的革命精神,带领中国人民从苦难中“站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带领人民开始了新的革命,在共产党人、革命前辈伟大实践的支撑和引领下,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向世界明确宣示了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革命文化见证了我国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宏伟历史,书写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奋斗史,青年教师的文化素养培育要重视这个艰难曲折的前进过程,这样才能理解社会主义在中国何以可能,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其二,深刻体会革命文化蕴含的丰富精神。2005年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刊发的《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文章中提出,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江泽民在2001年视察井冈山时提出,井冈山精神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2002年江泽民提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容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坚持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是无数革命实践的经验凝练,是无数革命前辈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个人成长、国家发展的坚实庞大的力量支撑,需要加强学习、深刻体会。

其三,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传承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革命文化发挥了巨大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引领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革命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共发展。要摒弃“革命结束了”的观点,杜绝历史唯物主义错误认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必然会引起整个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革命,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在深入理解革命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对革命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和建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筑牢文化支撑。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理解和把握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十分必要。

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发展,是中国社会性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时,战胜了其他主义和思想,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落地生根,除了时代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会因为其思想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相通的成分。民族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断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与科学理论结合起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这些理论是人民自觉理性选择的结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是国家文化发展的自信之源。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主张越来越多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文化自信,激励各族人民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刻不容缓。

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于现代中国社会,必然适应当代中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必然以解决这种环境下的各种社会问题为目标。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任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向世界,具有国际视角,具备国际影响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容上不仅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广泛继承发扬,还注意在世界范围内博采众长,在影响力方面不仅致力于解决国内社会问题,还积极在世界范围内有所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站在世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强调文化未来发展目标,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有效的方法、完备的计划促进自身协调可持续的先进文化的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一方面体现在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另一方面体现在其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实践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利,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大众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面向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全体人民参与文化创造,在实践中为文化发展不断注入创新活力,并且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四、同济文化和同濟精神

同济的目标是教育青年投身于中华民族崛起、民族复兴的伟业,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是同济追求的精神境界。同济建校初期,国家积贫积弱,校董袁希涛先生对学生们提出殷切希望:“中国之大患,曰贫曰弱,救弱莫若医,救贫莫若工。务望诸君,各求深造,以养成将来救国之人才。”老校长李国豪曾教育学生,要投身于中华民族崛起、民族复兴的伟业,鼓励同学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深入国情,自觉到一线去,把学与思、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把实践当作成长的丰厚沃土和宽广的课堂,努力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增长才干。建校111年来,学校已先后培养了30余万名各类人才,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其中有140多位院士校友。同济大学的校史馆前有个石柱,上有四个大字:同济天下。这代表着同济人志在四方,胸怀天下的志向与情怀,体现了同济人团结进取、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和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更为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更加强烈,高校承担的使命更加神圣,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同济人将植根中华大地,在同济文化、同济精神的滋养下,秉承“同舟共济”的校训和“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实干苦干,向学校发展目标踏实前进,不断为实现民唉复兴伟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持。

基金项目:本文系同济文化研究会资助研究项目“新时代下同济大学青年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的协同机制研究”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青年教师高校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