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真的教育者,从来不开玩笑

2018-04-17Nini

留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教育领域教育者国际化

Nini

听说,最近很流行开玩笑。比如“中国的国际教育,是个国际玩笑”之类的观点大行其道。细读之下,发现支撑这个论点的论据很简单,大概的意思,就是国内如今的国际教育市场好比菜市场,重要的是把“菜”卖出去,这些“菜”是否可口,是否会拉来回头客,国际教育市场的“卖菜者”从不考虑。

这样的观点博得了吃瓜群众的好评,认为足够犀利也足够有高度。但,这是否是国际教育市场的全貌呢?显然不是,大有以偏概全之嫌。至少,这样的观点伤了认真做教育者的心。要知道,认真的教育者,从来不开玩笑。更何况,教育这件事,开不起玩笑,国际教育也一样。

妄议现实非好汉

书写历史才是真英雄

不得不承认,国际教育领域确实存在问题。的确有教育机构只关心是否能将孩子送出去,是否能把孩子送进排名高的学校,但对其入校后的适应问题却不闻不问,这也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在耶鲁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成学业的中国学生有将近1/3。然而,这是否代表了目前在国际教育领域耕耘的所有人?至少我不这样认为。

国际教育以及教育国际化确实是当下的“流行语”。但细想之下,究竟何谓国际?在我看来,国际化是要跨越语言、文化、背景的,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体系与核心素养。其中的关键在于融会贯通的开放性思维与换位思考的同理心。

那么,这些软素质要如何去测评?这是各国教育者共同面临的议题。从朝阳区教委的未来教育论坛,到美国呼吁成绩单改革的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 (MTC),具有前瞻性的教育者们,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却都将眼光聚焦于此。这恰恰证明了教育的殊途同归。对我而言,国际教育的魅力和精髓在于通过语言、文化、价值观培养出能够无障碍地沟通、懂得激励且善于 合作的一代人。

国际教育者更应该是展现这些核心素养的领军人物。我们坚守的是感性的理解和培育,理性的分析和思辨。我不否认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也同意目前市场上鱼目混珠的现象的确令人揪心,但,教育本身就并非快消品,它需要多年的积累与传承,才能最终沉淀。

如今,我们正处在从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的重要时期,所有人都在努力摸索与完善。不论结果如何,我始终坚信: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因此,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批判教育,仅仅能够获得一时的爽快,却难以解决根本的问题且没有实质的意义,更是丧失了国际教育者本应有的敬畏之心与开放思维。

教育不是“过家家”

国际视野的培养是一辈子的功课

没有人不希望中国的本土教育走入“先进”的行列。但要想发展,需要的不是别的,正是国际视野。

作为国内第一批被心“很大很大”的父母从公立学校空降到私立寄宿美高的小白鼠,我也曾有过困惑与不解。那时的我还很小,虽然很快过了语言关,很快熟悉了美国文化,很快学会模仿美国学生的行为,甚至模仿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但我依旧感觉自己无法完全融入国外的环境。

直到我接触到一个词—“1.5代移民”(“1.5类人”),我终于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挥之不去的疏离感。终于,我有了属于自己的群体。“1.5类人”也及“第三文化的孩子”(TCK),这一概念,用来描述在非本国环境下度过了自身重要发展阶段的群体。

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下,TCK并不少见。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想要在不同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的生活对于TCK而言并不容易。回头想想,成为TCK的旅程中,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城市、国家都有功劳。开明的家庭给了我强大的内心,国内的公立学校赋予我核心的身份,美国的高中和本科传授了西方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城市的经历打开了我的视野和人脉网络……我知道,国际视野的培养会是一辈子的功课,要用一生去修炼。

英国广播公司(BBC)最近的報告指出,在由自动化主宰的未来世界中,最受欢迎且不可替代的核心技能是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建立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有趣的是,TCK成长在一个原本就对发展这些核心竞争力大有裨益的环境中。当然,TCK会有游离和孤独的感觉,但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他们可以随意选择,思考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去什么样的地方,同时,又随时随地在内心深处寻找家的感觉。对我来说,TCK才是真正的国际公民。

回归到“耶鲁1/3的中国学生不能完成学业”的数据上来,问题不在于美国的教育,而在于孩子本身国际化核心能力的缺乏。如何去培养这些能力,和老师的国籍无关,真正有关的是对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不断钻研与提升。

教育不是为了培养CEO

而是为了成就自我

国际教育被诟病的,不光是过程,还有结果:向国外输送了一些合格的打工者而已。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因为印度向国外输送的是一些合格的CEO。这是一个属于“精英”的评判标准—以CEO率论英雄。

事实上,用来评判国际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我是否感觉幸福。当一个孩子走出国门,走进一个非本土化的社会,却可以与周围众人侃侃而谈,可以独自生活、工作,可以有自己的梦想并努力付诸实践,可以赢得朋友的尊重,可以思念着故乡并为故乡做出贡献,这才是国际教育想要实现的目标。因为能够做到这些,证明国际教育成功培养了一位优秀的国际公民,也教会了孩子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幸福。

换言之,谁说做了CEO就一定幸福?谁说打工者就一定不幸福?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培养人中龙凤,教育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让孩子学会生活,而后反哺社会。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科技发展得太迅速,能够跟上这种变化的人,才是时代所需要的人。国际教育诞生于这个时代是偶然,更是必然,因为这是一个最需要国际化思维的时代。我们都是在国际教育领域摸爬滚打的摆渡人。对于教育,我们始终怀着感恩与敬仰之心,始终不敢停止脚步,始终拼命努力着。我们只希望能够回馈这个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国际化社会。

认真的国际教育者,他们正在忙于思考问题,没有时间开玩笑。

猜你喜欢

教育领域教育者国际化
品读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反差——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