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团队及创业项目的全生态协同系统探索

2018-04-10许思杭郑倩雯

价值工程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创业管理

许思杭 郑倩雯

摘要: 全生态协同系统由多个创业孵化基地、多个创业团队及多个创业项目之间相互打通融合而形成具有平台开放、资源共享功能的全生态闭环。系统借助全生态闭环模型发挥创业孵化的作用,具有空间利用效率高、资源共享效应高、孵化项目定位精准和孵化成功率高的效果,在发展中会呈现出孵化基地跨界互补化、项目细分化、创业高端化的趋势。对于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促进经济创新式的内生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 whole ecology collaborative system is composed of multiple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bases, multiple entrepreneurial teams and multiple entrepreneurial projects, which break through to form a full ecological closed loop with platform opening and resource sharing function. The system uses the full ecological closed loop model to play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pa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high resource sharing effect, accurate incubation project positioning and high hatching success rat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t will show the trend of cross border complementarity, project differentiation and high-end entrepreneurship.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the new engine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nd give birth to new impetus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economic innovation.

关键词: 全生态;创业;孵化基地;管理

Key words: whole ecology;entrepreneurship;incubation base;manage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1006-4311(2018)11-0011-03

1 全生态模式的引入

1.1 全生态模式的兴起

按照生物学的概念,生态圈是一个开放兼具自我调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生物的生命活动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物从环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同时适应并改变环境,共生共赢,天道循环,自然代谢。但随着商业模式的发展,生态概念被引入到了互联网行业,从拓展产业链嬗变为构造生态圈。互联网生态凭借以技术为核心,以用户价值为导向,通过跨界纵向产业链整合,横向用户关系圈扩展,打破产业边界和颠覆传统商业生态模式,实现链圈式价值重构而取得成功。于是各大行业纷纷尝试生态构建之路,“生态+制造业”、“生态+医疗”、“生态+农业”等层出不穷。而不同的构建方式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逻辑:关联各大业务板块,开放平台,打破边界,让业务板块之间得以资源共享,通过彼此的创新来调整各自的功能定位,优化原有的空间结构,实现全面的协同发展[1]。

1.2 全生态模式在创业孵化基地领域的尝试

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经拥有众创空间429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255家,企业加速器400余家,三者累计近8000家,主要孵化模式包括内生孵化、外延孵化、协同孵化三种,但这些孵化平台正面临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随着我国产业升级逐渐深入,传统单一的孵化器已不能满足创新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诉求,因此现阶段孵化基地已经进入了后半场的转型期,从4.0时代的产业引导者逐步尝试转型为5.0时代的生态系统级孵化。

创业孵化生态是集聚创业要素、产业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的生态系统,基于共享经济思维下产生互补连接模式,创业者不受所在孵化基地的单一边界约束,在享受和提供所在孵化基地提供的服务同时也能够享受和提供其他关联孵化基地的服务,众多互补连接式的孵化基地则形成多边的商业模式[2]。

2 全生态协同系统模型的构建——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全生态协同系统模型的底层逻辑是打破固化的边界,建立合作互补互利的关系,在资源有限的市场竞争中让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3]。从宏观整体上看,全生态协同系统模型是一个生态闭环,这个闭环具有可伸缩性,可根据生态的商业布局和业务板块的变动而转变规模,始终保持一个兼容性状态。从微观局部看,生态闭环里面的任意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孵化器都可以各自凭借自身优势形成一个个小生态群落,各自运作[4]。

全生态协同系统模型由四大圈层和四大驱动构成,四大圈层包括“用户+项目+资源+孵化基地”,其中四大圈层的连接顺序为商业逻辑关系链,用户为核心,用户所使用的服务或产品为创业项目的外在表现,创业项目的内在表现为各种资源的统筹整合体。

社交化时代的到来向初创企业提出与外部资源进行全面开放和链接的要求,也提供了相应的机会,而这种开放链接需要的载体就是开放创新生态圈,还要将圈内的各个创业项目的资源进行融合,包括用户的融合、数据的融合、流量的融合等等,将生态圈的价值真正落地。

全生态协同系统模型具有垂直整合能力,将打破各个孵化基地边界、资源边界、项目边界、创业团队边界和用户边界,打破整个孵化产业链中的创新边界,打破内部的组织边界,让生态产生协同互补效果。

3 全生态协同系统的“平台型”管理与运营

3.1 “平台型”概述

一般认为,平台型的核心是构建多个参与主体合作共享的商业生态系统。在这种生态系统下,中心平台连接多个不同群体,为其设计一定的合作共享机制和不同的发展指标后,通过激发多变群体间的网络效应,使各方群体产生联合效应,最终实现多方群体共赢。关于“平台型”,最主要的就是多主体参与、网络效应和多方共赢三个特点。一般,参与主体越多,主体之间潜在合作机会越多,激发的群体间的网络效应就越大,产生的平台价值也就越大[5]。“平台型”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共赢的商业生態系统,可以为全生态协同系统的管理和运营提供底层的逻辑指导,而其最终形成的商业生态系统也是平台型企业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3.2 “平台型”管理与运营组织结构

该组织结构图通过管理和运营两个功能模块化把各个高校创业孵化基地里的用户、项目、资源等全部串联起来各自归入相应部门。该平台通过综合中心作为中枢统筹,将该区域内加入该平台的高校管理机构、创业导师、投资机构、服务机构、创业孵化园和创业者联系在一起,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创业服务平台。平台涵盖了新闻、政策、活动等信息,集成创业培训课程和创业实训,整合项目、资金、人才、场地等全方位的资源,以及咨询、交流、宣传等帮扶功能,实现全方位服务。

首先是人力部,里面会收集该地区对创业尝试和实践有意向的同学,可以帮助在孵团队跨校跨地区寻找匹配的人选,扩大团队规模,并且提供有利于创业团队人员流动的机制,创业团队合并服务,并包含校内入孵团队与校外合作的企业招聘功能。信息部主要是收集整合政策动态、路演资源、行业资讯、创业热点等,给平台内的创业团队提供信息咨询和信息浏览,节省时间同时不会错过创业先机或者及时规避风险。对于项目部,主要负责项目之间的匹配、合作和叠加,为其制定发展规划,定期考核评估,同时提供项目推介宣传等服务。

在运营模块里,资源部包括了内资源管理和外资源管理,内资源主要囊括了加入平台的各大高校所带来的场地、师资、设备、技术、专利等,外资源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比如资本、合作企业等。服务部提供的服务包括普通日常服务和专业性服务,普通日常服务主要包括一些申报、流程手续、对接交流等辅助性服务,而专业性服务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和市场管理服务,比如财务方面整合投资顾问、账务服务、会计外包、税务顾问、商务咨询、创业服务、专业培训等多项业务,实现“专业服务线上集中化、沟通协调线下本地化”的服务模式创新。而对于市场管理,为创业团队提供整合营销策划、执行、营销外包服务,帮助创业团队解决营销管理中碰到的问题、营销专项培训、商业模式设计及验证等服务形式。而创业商学院主要是给创业团队做培训的,根据培训需求调研,设计形成适用于所有创业团队的通用培训课程,线下定期授课后,积累形成线上固定课程。此外,定期举办相关主题的创客沙龙,进行团队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制。

4 全生态协同系统的发展策略——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4.1 全生态协同系统的适用范围

全生态协同系统的构成需要足够足够多的孵化基地,足够多的创业团队和项目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联动效应,才能收获更大的成果。对于系统成员都是高校的话,一般6-10个高校作为一个系统比较合适。所以对于全生态协同系统的适用范围,一般是比较适用于高校数量多,位置集中,并且学校的定位各异的某一区域,例如广州大学城(包含了中大、华工、广工、广外、广药等定位各具特色的高校),主要是位于一二线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而对于高校数量较少的城市,可以采取把整个市的高校作为一个系统。此外,该系统还适用于高校和社会孵化器的联合体。总之,对于全生态协同系统的引用的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具体情况而定。

4.2 全生态协同系统的发展策略建议

4.2.1 明确系统里各成员的差异化定位

高校的创业孵化基地是基于高校本身所拥有的资源而建立的,而每个高校所拥有的资源类型不一样,造成每个高校的创业孵化基地的基因是具有明显差异的。孵化基地基因不同导致了能够帮助打造成功的创业项目类型也不相同。正因为基因不同,所以不同高校的孵化基地顺异而异,梳理出自身的核心优势和独特资源,从而从定位、管理、运营、校外资源对接合作打造成适合自身基因的体系。比如工科类院校大多比较偏向高新技术型孵化基地,商科类院校适合综合型孵化基地等,但应该结合具体学校具体细分定位,以此来形成互补;

4.2.2 加大不同层次的生态协同系统的建设力度

根据广东不同区域的创业现状,建设不同层次的生态协同系统,以“平台型”串联激活区域内的创业群体。建议在生态协同系统的布局上应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化分布,利用生态协同系统联动孵化基地,为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议进一步加大高校孵化基地与产业集聚区的深度融合,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产业集聚区与高校合作加入生态协同系统,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平台。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生态协同系统的组建和运营,引进更多样化的社会孵化器或者企业,使系统主体更加多元,进而服务更多的对象[6];

4.2.3 在系统试验成功后采用连锁化经营

由于这个生态协同体系在基础配套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不断试验和不断扩张的积累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孵化器服务模式,如果把这些服务模式和管理运营经验以连锁经营的方式加以推广,复制到孵化管理相对薄弱的地区,连锁经营的生态协同系统统一品牌、统一服务、统一流程,共享资源,形成专业化孵化品牌,赢得良好的声誉,吸引更多更优质的高校和社会孵化器入驻系统,可以起到资源最大化的作用。

5 全生态协同系统的意义

在“双创”时代的大环境背景下,高校全生态创业孵化基地能够为创客及自身项目的发展凝结安装动力引擎,使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运转更为高效,从而实现1+1+1>3效果。让高校创客能够把握住双创时代的脉搏,顺势而为,也让高校创业孵化基地更完美地帮创客守梦圆梦。

参考文献:

[1]潘冬,石常峰.生态位视域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04):4-7.

[2]边伟军,罗公利,肖焰恒.科技创业企业生态群落孵化模式研究——以青岛创业园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3):89-93.

[3]陈年友,田晓红.企业孵化器定位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01):59-60.

[4]李战琴,何瑞文.试论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新体系的构建——基于蒂蒙斯创业学理论的思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2):46-50.

[5]郭昕.众创模式与企业成长战略转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6]刘红.河南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实践及发展策略[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32(03):108-111.

猜你喜欢

创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保定市创业环境评价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