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陕西面花看中国文化的原始图腾

2018-04-04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图腾崇拜人面图腾

王 铎

(安康学院艺术学院 陕西 安康 725000)

一、从几个具体的面花意象谈起

在陕西大荔县,有一种很古老的面花,叫“大馉卷(读jue)”,是一组大型的面花组合体。其形体是虎头、龙身、鱼尾的杂合体,远看似虎,近看则四不像,意象变化无穷。虎头又以飞鸟作主体,双鱼作眉,菊花作眼,卧雀作鼻,身上缀满各种小花。这种虎、龙、鱼、花的面花造型,正是中国图腾崇拜的典型体征。

馉,在古代是一种食品。据北宋人《东京梦化录》载,有细料馉饳儿、鹌鹑馉饳儿等小吃。这一小吃在《水浒》、《金瓶梅》里同样有记述。可见,北宋时代馉就是一种吃口。到了明清,《喻世明言》《荡寇志》等,对它也有记载。

“卷”,则一定是在后来的以讹传讹中,将原字给写错了。我个人认为,应当写成“燋”。有人把它写成“珏”或者“玦”,但这两字都与玉有关。“燋”是用高温将其烤成焦黄状。而过去的面花也有炸制的,也有蒸熟在炕头灶前烤干的。因此,准确的写法应该是“大馉燋”。

无独有偶,陕西关中地区,许多地方都会蒸制虎馍、鱼馍、蛙馍、牛头等一类的动物造型。陕北在区则蒸制各种飞禽走兽、花草植物以及人物造型的小面花,称其为燕燕、花花。在陕南商洛山阳县,有一种叫喜花的花馍,是一个硕大的面花,转圈有十二个龙头。龙眼、龙嘴、龙牙、龙须看上去都非常狰狞,且神态逼真。龙头后面的龙身,彼此相连成一个大花馍。花馍上镶嵌着各式各样的花朵图案,布局精致,巧夺天工。

合阳、澄城县有一种面花,叫娃女子,也叫鱼泛莲,美人鱼。其造型是身体像一条鱼,却长着一个女人的头脸。这是典型的鱼身人面像。我们只在相关,的古代雕塑中,看到过女娲蛇身人面的造像,何以会是鱼身呢?研究中国古典艺术,你就会发现,在古代造型艺术中,蛇、鱼、蛙三者是随时可以互换的。蛇身人面就可以换成鱼身人面。这中间当然有生殖崇拜的成分,但对鱼的崇拜,也已经可以窥见一斑了。

府谷、神木一带的面人人罗汉面花,讲究男抱鸡女抱鱼,也显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鸡、鱼图腾的思想。绥德县至今还有一种“拉鱼”的风俗,结婚男女要用嘴叼着拴着一条红线的两只面捏的鱼,不断把线吃进嘴里,以把鱼靠近。这中间的意思是不言而喻的。

何以会在日常生活中,捏弄这些飞禽走兽尤其是龙虎样的面花呢?因为图腾崇拜。

现在我们知道,图腾就是原始人类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是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通过祭祀、敬仰等手段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的一种信仰标识性活动。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物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人们把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不在此物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在人的观念中所体现出的与人的血缘关系。这当然是原始人想象的结果。比如说我们中国人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所以大家都在“龙”概念下凝聚一起了。

二、图腾崇拜的基本理论支撑

对龙的崇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绵延了数千年的特殊现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具有非凡的能力,它有鳞有角,有爪有牙,能钻天入水,下海翔云;它有超自然力,能兴云布雨,又能鸣雷闪电。可是,关于龙的形象,从古至今,都没有给出确切形象。《说文解字》解:“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但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并没有统一的说法。闻一多先生在1942 年发表的《伏羲考》中说:“大概图腾未合并之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做‘龙’。 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根据今天的历史学研究,龙为图腾其实只是太昊部落的崇拜。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一个属于仰韶文化的墓地,其中的一个墓穴出土了一对由蚌壳摆塑的龙虎,样子都很写实,据碳14测定其距今6460多年。也就是说在6400多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有了龙虎的概念。虎,这种掌管西方的动物,后来因为生活中确有其物,且十分凶残,所以就在后世的生活中因恐惧而淡漠了。但我们成语中所使用的虎虎生威、虎头虎脑、虎背熊腰等,还中以说明人对它的崇拜。而且,我们从历史传说中仍然能看到虎的影子。传说中的黄帝战蚩尤的民间故事中,就有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貔、貅、貙、虎六种野兽。可见,虎在当时的社会中,还是一种图腾之物。

除此而外,其他部族还有另外的图腾崇拜。如史称炎帝族首领“牛首人身”,所以有些学者认为炎帝部落就是以牛为图腾的。但据有关学者的考证,炎帝的族姓是“姜”,所以认为,姓从母系,姜即为羌,故炎帝的母系图腾应该为羊。

炎帝族和黄帝族均属于华夏族团,少昊部落和太昊部落则属于东夷族团。少昊部落以鸟为图腾物。

面花中除了动物之外,最多的就是各种花鸟了。中国史前时期,鸟是一个神秘之物,仅它就诞生了两个王朝。一个是商,另一个是陕西的本土民族秦。《史记·殷本纪》说:殷契,母曰简狄,“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说殷商的祖先契,母亲和人洗澡时,因误吞了玄鸟的蛋而生了他。《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的就是这“玄鸟生商”的美丽故事。而《史记·秦本纪》也说:“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怎么秦的祖先,也因玄鸟坠卵而生?这不就奇怪了么?人类从鸡鸟的鸣叫中看到太阳长起,因此就认为太阳是被鸟唤醒的。这中间既有原始人类对生命生殖的认知,也有图腾崇拜。

今天,我们仍能看到,鄂温克把熊当成自己的祖先,所以就是熊图腾的部族,所以认为熊和他们有血缘关系。南方诸多少数民族都认为老鼠救了他们的祖先,有“鼠咬天开”的传说,又把老鼠老当了其崇拜物。另外,也有许多民族直接把蛇当成了崇拜物。《诗·周南·卷耳》的“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国语·吴语》的“为虺弗摧”。《楚辞》中的“雄虺九首”、“王虺骞只”。以及《大唐狄仁杰断案》中有关蛇灵的描写,虺姓人的被剿灭,足以说明当时有人是以蛇为图腾物的。

有关鱼的图腾,有关学者的研究已经很多,王海珺先生在《陕北剪纸美学》[2]中已经有过比较细致的论述。西安市半坡1955年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这一情况的最好证明。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羊、鹿、蛙等,而以鱼纹最为典型。可以说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彩陶的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面花艺术作为一种原始艺术,这些龙虎鱼虫的造型,应该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应该有它的历史渊源。上面说的喜馍“大馉燋”,就是龙图腾的直接反映。

三、面花艺术呈现原始记忆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面花“大馉燋”(大谷卷)来看待面花这一普通的面食吃品,难道这中间没有神奇的理念蕴含其中么?难道它仅仅是一种好看的面点么?

“大馉燋”是以虎头为标志的,这是人类图腾崇拜的有力见证,至今仍然留存着。我们从众多的民间工艺品中,仍能看到它的身影。虎头鞋、虎头枕、虎头肚兜,以及各地都要蒸制的虎头面花,可以窥见民间对其崇拜的一斑。虎是百兽之王,是力量和强者的象征。至今,土家族、彝族还把虎当作是自己的祖先,自居为虎的后人。我们现在很难厘清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间的血缘关系,但从现在的十二生肖来看,虎必然是我们祖先崇拜的一个图腾物。可毕竟虎是威猛之物,毕竟它会危及我们的安全,所以,人对它是亲之亦避之,敬之亦惧之,把它当成自己的一个护佑之神,让它陪伴在我们的周围,镇慑其他的邪恶之物。

这就是一尊普通的面花,这也不是一尊普通的面花。它直通人类的原始记忆,在图腾处拴系着祖先所崇拜的血亲之物。

几乎每一地都在过节的时候,祭祀的时候,甚或结婚庆生的时候,蒸制十二生肖的面花。这十二,是中国人记时的标示,是地支。可地支为什么是十二个呢?它和六的关系、九的关系、三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和五行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当然是个十分玄妙的问题,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但可以肯定地说,它是中国哲学的另一支。这些面花,都有着自己的原始记忆,都和原始的图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面我们还谈到了鸟图腾,它虽然原始人对生命和生殖生命的早期认知,只看到兽的胎生和鸟的卵生,并对照着自己来看。但也确实从太阳升起的原因上,为自己确立的图腾物。

在此,我们还想说说有关凤凰的事。在陕西崛起的周王朝的祖先,虽然不是由鸟所生,却有个“凤鸣岐山”的典故却也十分神奇。

凤凰,传说中的祥鸟,雄曰凤,雌曰凰,天下有德乃现。传说周文王在岐山时,有凤凰来岐山,后人便附会成因文王有德故有凤来仪的传说,为周取商而代之在舆论上造声势。但无论如何,我们要说的是,它关涉到了鸟图腾的问题。

从现在的考古发掘看,鸟纹图案在考古资料中还是比较丰富的,从彩绘到陶塑,都有鸟的形象。在宝鸡北首岭、华县柳子镇、陕西庙底沟等遗址分别有鸟纹图像的出现。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也发现有双鸟朝阳象牙雕刻、鸟形象牙雕刻、圆雕木鸟,甚至在进餐用的骨匕上也刻有双头连体的鸟纹图像。

在原始人看来,这些会飞的精灵,想去哪里去哪里,高处觅食,一唳冲天,就是自己崇拜的对象。通过图腾崇拜,原始的人类最初确认了自己和自己氏族在天地之间的归属。尽管他们从中得不到科学的或正确的解答和真正的保护,却还是真诚地信仰、真诚地崇拜,认为这是为自己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寄托。

四、结语

面花并非陕西独有之物,黄河两岸的山西、山东、河南、河北,都有这种面食。但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陕西,面花至今仍然是人们岁时生辰、节日庆典的礼物和艺术品。在这里,各民族彼此融合,图腾标识也不断变化,而这些图腾,就是以面花、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成为符号化的原始艺术表征。

作为现代人,我们对中国古代有关图腾的崇拜已经湮灭于不断淡忘的意识中,只有在一些遗留下来的仪式或者物品中,还能遗存下一些记忆的影子。这里我们要说的是,面花虽为后起之物,却一定和我们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我们总是要把自己的血亲之物以某种图案标示出来以示纪念。刻在岩石上,画在墙壁上,写在陶器上,塑在面食及泥具上。这些艺术之所以仍然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就在于它还遗存着人类早期图腾的族徽。这一族徽就渗透在我们的血液里,成为连接你我的桥梁,成为融合我们今人和古人,自己和他者的溶剂。我们的心性可能差异很大,我们的修养和造诣也可能相去甚远,可是,面对这样的民间艺术时,我们却能同时激起审美的愉悦,世界观于此统一起来。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就流淌着共通的文化的血液。

猜你喜欢

图腾崇拜人面图腾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人面何去 桃花且笑
关注食品安全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人面岩画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从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沐浴喷头坏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