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汉中三堰整修工程考述

2018-04-03张显锋熊黎明张汉兴

关键词:干渠汉中灌溉

张显锋 , 熊黎明 , 张汉兴

(1.陕西理工大学 图书馆, 陕西 汉中 723000; 2.汉中市检察院, 陕西 汉中 723000;3.汉中市档案局, 陕西 汉中 723000)

2017年10月10日,墨西哥召开的第23届国际灌排大会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68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汉中三堰”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山河壮美之天汉大地,收获了一张世界级的金字名片,为陕西省第二个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水利工程。但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汉中三堰等独有的水利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及规划利用还十分薄弱。汉中三堰作为汉中盆地大型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社会经济意义。

民国时期国家积弱积贫,“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被置于更危险的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境地。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民国政府不得不把大西北作为国家战略后方进行经营,这是这一时期汉中三堰得以进行大规模整修的历史大背景。且汉中三堰虽然因年久失修,但原有的灌溉系统有着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在1930年代初,两次来汉中考察水利灌溉设施,亲自制定汉中三堰的总体性建设方案,并着手擘画、科学论证与组织实施,大规模的汉中三堰整修工程得以有序展开,先后完竣并发挥了巨大的农业灌溉效益。民国时期汉中三堰建设,完善了汉中盆地大型水利灌溉设施之体系与格局,其社会意义重大,极具有研究探讨价值。

一、 汉惠渠兴建工程

汉惠渠位于汉中盆地内汉江上游的勉(沔)县境内,这也是汉中三堰中最缺乏历史基础条件的水利灌溉区域,即民国前无大型水利灌溉设施文化遗存。“民国27年(1938)兴建汉惠渠,为本县大型渠道之始”[1]216。

早在民国初年,陕西省水利局就有在汉中盆地上游勉(沔)县境内兴修大型水利灌溉设施的设想,并派工程技术人前往勉县境内进行考察与勘测,“陕南水利事业之管理及研究,始于民国十三年秋。当时省水利局为发展陕南水利工程,曾于交通治安万分困难之中,派工程师一人携带测量仪器越秦岭南来,出陈仓故道而止于沔县,为汉惠渠之孕育期”[2]42。到1939年前的这段时间,不仅是汉惠渠的孕育期,也是汉中三堰进行大规模兴建与整修的孕育时期。其间,水利学家李仪祉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秋,随陕西省实业考察团来汉中,全面考察了汉中盆地水利灌溉设施。在《陕西实业考察》中李仪祉先生亲撰的“考察陕南水利情形并附整理意见”[3]253-299部分,对汉中盆地水利灌溉设施工程进行了全面规划,他认为“汉中盆地旧有之水利事业,宜以科学方法,采取采用近代化之措施,以扩充其效力”[4]1。1934年汉南水利局正式设立,“即将旧有渠堰,设专局加以组织及管理,复逐年研究陕南气象及各河水位”[2]42。“1937年前水利局与泾洛工程局,先后派遣测量队,前赴汉中对引汉水灌田工程,实施勘测定线及设计工作。1939年,成立汉惠渠工程处,正式开工”[5]59。1938年,李仪祉先生不幸去世。在秉承其遗志的陕西省水利局局长何粹廉等人大力推动下,汉惠渠工程得以有效实施。汉惠渠的兴建,得益于水利学家李仪祉的积极倡导与擘画,《汉惠渠碑记》镌刻下了李仪祉先生之“惠”功,云:“天菑之降,时可惴虞。深知水利之兴允,为斯邦百端当务之急。而李仪祉先生方致力于此,其规划甚闳远,期于次第施工。”[1]221在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前期规划、线路勘测,以及人力、物料准备之后,1939年1月,汉惠渠正式动工,拉开了民国时期汉中盆地大型水利灌溉设施工程——汉中三堰建设的大幕。

汉惠渠的兴建,时值抗战期间,经费严重不足,加之通货膨胀,更由于物质匮乏,物料运输条件较差,其工程实施之难度,远超我们今天的想象。“如工人之招致材料之凑集,公款之筹措,当时工程环境,即以最简单而应用最广之石灰而论,工程人员必须先向山场搜集泥炭,以人工背负四十里而达烧灰地点,初则人民畏惧不前,而工程人员对于平民之付款及过称,均采公开迅速手段,使平民得于每日往返炭窑石场一次,渐则人工喟集,曾有每日收到六十公吨之记录……复次,如坝底用木板,长不过六公尺,厚仅一公寸,必也深入老林一百二十里,携木匠及用具,以八个月之寒暑,始做成三百万丈,而山价不过八百元耳,但做成木板之后,又须肩负四十里,越分水岭而达汉江上游,再从江而下,则时效之损失,又一周年,工款本为贷款,复以物价之动荡,及贷款之手续不尽调和,往往有工人而无工款,坐视工人之星散;或则有工款而无工人,亦使工程人员孤掌难鸣,外则社会舆论,由观察而怀疑,甚或曰‘汉惠’为‘旱惠’。”[2] 42-43万事开头难,汉惠渠工程施工困难尤大,但此工程的一期工程竣工后,其效益立竿见影,此示范效应为整修褒惠、湑惠水利灌溉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修建褒惠渠时,“尤以民工之踊跃服役,为信赖水利事业之表现”,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1939年1月,汉惠渠工程处成立,孙绍宗任总工程师,刘钟瑞任主任工程师,汉惠渠工程正式开工。引水灌溉工程实施,大体包括拦水大坝、进水闸与冲刷闸以及由主干渠与支渠组成的灌溉系统。汉惠渠拦水大坝位于勉县武侯镇高家泉附近,大坝“长一百九十五公尺,坝顶高程为五八一.六五公尺,高出河床三.六五公尺,底宽八.四公尺,坝基深入河底三.六五公尺,海漫长一一.六公尺,坝面及海漫面用料石铺砌,洋灰勾缝,并打木椿及设消力栏,以减少水流的冲刷”[5] 59。汉惠渠的干渠分为南北干渠,于大坝两侧分别设置进水闸与冲刷闸,南干渠进水闸为单孔且无冲水闸,北干渠进水闸为三孔并设置二孔冲水闸。北干渠用于灌溉汉江北岸之农田,渠长31.5公里,止于褒城老道寺;南干渠灌溉汉江南岸之农田,渠长9.6公里,止于毛家堡子。汉惠渠建设期间,时值王德基、薛贻源等在汉中进行汉中盆地地理科学考察,“惟以民力有限,技术较差,大规模合理化之堰渠无法修筑,汉江之水亦迄未利用,直至近年来陕西省水利局始有新型渠堰之设计,如考察时正在修筑中之汉惠渠,即于盆地西端汉江谷口拦江作堰,在汉江南北各筑一干渠,南干渠灌西起中所,东至小寨,南抵定军山,北至汉滨间之田约七千亩,其灌溉范围与养家河诸堰之灌溉区弥迩相望;北干渠堰之范围,西起武侯镇,东抵褒水,南达汉江滨,北止云门山麓,东西长约三十五公里,南北宽约二公里有奇。除旧州河与黄沙河原有各堰所灌溉者外,可增灌田五万亩以上”[6] 107-108。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到1941年6月,汉惠渠第一期工程主体基本完成,7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暨放水仪式,开闸放水灌田,标志着汉惠渠正式投入使用,当年灌溉稻田达1.4万亩。1943年,开始实施汉惠渠二期工程,截止1944年12月,汉惠渠灌溉工程全部告竣。自汉惠渠一期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其灌溉效益立即显现,“综计三十年度,汉惠渠增加生产,如以数字计算为三百万元,已足以抵全部工程费而有余”[2] 43。水利事业之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一斑,而其社会效益则更为深远。

历史时期之汉中大规模水利灌溉事业,勉(沔)县是一个空白,汉惠渠的兴建,不仅改变了勉(沔)境内的农业耕作方式,水稻种植面积大为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得以大幅度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完善了汉中盆地内大型灌溉水利基础设施的体系化格局,促进了水资源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利用效能,促进了勉(沔)县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 褒惠渠整修工程

民国时期褒惠渠的建修属于对历史上山河堰水利工程的扩充性整修。相传,山河堰始建于秦汉时期,目前虽无确证史料,但其兴建水利事业的历史可能性是存在的,且宋代以后的历次整修均对此有所追述,“山河堰创自萧何,曹参继之,计三堰,均引褒水,溉南褒平原,以巨木大石混合为坝,迄宋绍兴间,曾加修理,第一堰导于褒右,二三堰则引灌褒左,清乾嘉间,复加修理,今则第一堰已废不可考矣。二三堰仍旧,复开第四堰,共可灌田约为五万余亩”[7]1。但清道光以后,尤其“近以水政窳败,专管无人,任人民各自为政,平时不知修堰疏渠,旱时用水,则械斗相争,聚讼不决,此风尤以汉南区为最盛。本局有鉴于此,于二十三年夏特设汉南水利管理局,专司其事”[8]342。设立汉南水利局,对于促进汉中水利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不仅成为汉中水利事业的组织保障,也为汉中水利设施的大规模兴建、整修的总体设计与规划,及科学管理,积累和储备了专业人才队伍。汉南水利局“专管南、褒、沔、城、洋、西、留七县水利,以一年来之管理经验,深知汉中水利,已腐败不堪,临时治标办法,多失效能,非重新整顿,根本着手,不特水不能尽其利,一切争讼纠纷,将无法解决强者地多易田,弱者田反失水,古规旧例,多不适用,争水纠纷,与时俱深,尤以跨两县之山河等堰为甚”[9]479。整修山河堰是李仪祉先生考察汉中水利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规划之一,他提出“浚褒水山河各堰全渠道及洞口疏浚修理,五门堰进水口及渠岸之恢复,修理城固导流堰、拦河堰,并开水渠等”[8]342之宏大构想,他在《汉水上游之概况及希望》一文中指出:“由高堰子起至汉中以东十八里铺,可灌田二十余万亩,志出所载及人民所报者失之过少,诚汉南水利之巨者也。”[8]506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后,汉中区域作为战略后方地位凸显,为提高军粮供给量,支持抗战,汉中大规模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1938年至1939年,陕西省水利局先后派遣测量队,对褒惠渠工程范围内之地形、地貌进行勘察测绘,并完成总体规划设计。1939年9月,成立褒惠渠工程处,刘钟瑞出任总工程师,褒惠渠正式开工建设,此工程也正式定名为“褒惠渠”。抗战时期,国家羸弱,地方财政不佳,大型工程兴建,首先面临建设资金的严重短缺,“为力求经济免除利息负担增加工作效率期间,分本工程为二期进行,滚水坝东西干渠引水操纵机关及东干渠分水输水等建筑为第一期,计在旧堰以上约一公里处,建料石滚水坝一道,计长一百十公尺,高八公尺,引水闸两座,冲刷闸一处,筏道一处,沈沙槽一处,冲沙闸一处,再下约二公里处建分水闸一座,窑厂沟建退水闸一处,共建渡槽八座,涵洞十,跌水十一,排洪桥二,斗门十五,大小桥梁二十道,西干引水部分以下之建筑拟于第二期完成之”[7]1。对旧有山河堰进行整修而成的褒惠渠,有着较大的工程量,加之汉中盆地北岸为典型的阶地及邻近山麓的波状地貌,以及建设材料难备,运输条件不佳等,给工程的规划与实施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1942年6月,该渠大部分工程完成,为急农田受水之需,具备灌溉条件的区域开始先行放水灌溉,15日举行了隆重的开闸放水仪式。1943年,后续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一方面将已建各类工程设施,予以整理与加强,另一方面增建其它工程设施,如涵洞、分水闸、斗门、跌水、镶渠等,以期充分发挥灌溉效能,扩大灌溉面积。到了1944年,汉惠渠主体工程施工建设基本完成,原褒惠渠工程处更名为管理局,主要进行堰渠常规管理与灌溉设施日常维护工作,1946年,此项工程最终完竣。褒惠渠的建成,充分发挥了水利效能,“沿褒河东岸,穿河东店,与旧日山河堰引水口相交,即利用旧渠之一部分;至周寨之西,设分水闸,以一股入旧渠,以灌旧日水田;一股折向东行,越西汉公路,至南郑之金家塘东北,沿最可能之灌溉高度,跨武家沟,窑厂沟,再东北投于城固文川河上之何家山沟。全长三十二公里”[10]3。新增灌溉面积约7万余亩,总计约14万亩,范围包括汉江以北,主干渠以南,褒水以东,文川河以西之广大地区。“自褒惠渠完成以后,下段农田约七八万市亩,也成了优良稻田,收入突丰,农村经济日趋繁荣,学校林立,市场密集”[5]68。更由于该渠实施统一管理,公平调节农田受水水量,消除了灌溉系统遭受恶势力把控之顽疾,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灌溉区域内有效抵御旱涝之灾,致使农业收入逐年递增,水利效益十分显著。

民国时期褒惠渠的建设,实质为对原有山河堰之整修。当年虽然条件较差,困难重重,但水利工程人员将近代水利科学技术充分运用于工程建设,包括地貌考察、科学测绘、科学设计及科学施工,克服了以往仅凭传统经验及原始技术的粗放式建设方式,扩大了灌溉范围与受益面,提升了本灌溉区农业生产的整体性效益,这一点,我们今天应予以肯定。

三、 湑惠渠整修工程

湑水河为汉江上游流域重要支流,出升仙村进入汉中盆地。盆地内地势平衍,宜于引水灌溉利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堰渠多达数条,如西岸城固境内之五门堰、高堰及新堰,东岸洋县境内之百丈堰与杨填堰,其最著者乃五门堰。水利设施较固,灌溉面积最广,民间有谚云“宁管五门堰,不坐城固县”。但“惟各堰工程,墨守古法,挥河工事,颇为简陋,仅用井字捲木及竹笼各实石为之,乃以竹木孔沿靡定,故年有朽毁,因之工事烦殷,养护费钜,倘洪流过大,堰身冲毁,则修理之费,更形加钜,复以各堰,独自为政,以致上下分水不均,累年争讼……实则多因各堰工程设备不善,堰闸简陋,渠道折曲,以致泥沙淤积,水流不畅,复以上堰引水不加限制,排水多湃汉江,故下堰时感水荒,乃输灌不足”[11] 33。1932年秋,李仪祉在勘察汉中水利时,针对湑水河两岸各旧堰实际,提出将历史时期之古堰进行统一整修,纳入一个灌溉系统,以充分发挥其水资源于农业生产之效能,这一设想就是后来整修的“湑惠渠”水利灌溉工程。

1939年3月,“时湑渠测量工作由中央泾洛工程局测量队方设计完竣,因于三十年九月组成工程处,余忝任总工程师,而大部分从公同事多由汉褒两渠及水利局之设计测量队调来,鸠工备料”[4]1,踏勘地形,确定渠线。按照新式灌溉工程总体设计为合各堰之水,分为东西两主渠干,分别施工建设,逐步完成工程前期的筹备工作。湑惠渠原计划1939年下半年动工,但由于受经费等困难制约,延至1941年9月1日,湑惠渠工程处才正式成立,该工程开工兴建。湑惠渠渠首工程位于城固境内的升仙口,先期于此段进行了河床试探[12] 34,最终确定滚水坝坝址,筑堰拦河,于东西河岸建设主干渠用于灌溉引水。1942年5月1日,渠首开运石料工程开工,标志着湑惠渠主体核心工程的开建。1945年4月建成的滚水坝,“坝长一一三.六〇公尺,欧基式,堰身宽八.一六公尺,海漫长一〇.四三公尺,堰顶高出海漫三.五公尺,海漫尾端设消力栏一道,宽一.〇公尺,高〇.五公尺,堰踵深入河床二.五公尺,用一三六洋灰混凝土浇筑,海漫外缘深入河床二.〇公尺,用洋灰浆砌片石修筑,堰身则用代水泥灰浆砌片石,其配合率为一:二:六(白灰:烧土粉:砂),堰面用洋灰及代水泥混合砂浆砌料石……东西两渠渠口各筑进水闸及冲刷闸一座,进水闸各三孔,冲刷闸各二孔,孔宽均为二.五公尺”[4]2-3。其主干渠为该工程之主体,1941年11月开始进行渠道定线工作,翌年二月、四月西干渠与东干渠定线工作次第完成,并相继开工建设。由于资金短缺等种种原因,湑惠渠建设周期较汉惠、褒惠建设周期长。1948年5月1日举行放水典礼,才标志着湑惠渠整体水利灌溉工程完竣,但条件具备的渠段及区域陆续实施放水灌溉。其东干渠“起自渠口,止于洋县境石佛堂沟,渠长计二三.九公里”[4]4;其西干渠“起自渠口,止于城固背阴沟,渠长计一八.五公里”[4]4;东西干渠,还包括退水闸、渠闸、渡槽、隧洞、跌水、斗门等相关建筑设施。1945年秋,湑水河山洪暴发,将下游百丈堰、五门堰、杨填堰等旧堰堰首工程摧毁,若对这些旧堰进行修复,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和民力。此时湑惠渠工程尚未完工,按照惯例,新渠未完工之前不能放水灌溉,但湑惠渠工程处“本之体念民艰,在工程完全成前,于西干渠上段先开五斗,与旧高堰田供水,更于五公里下开一便渠,引渠入旧五门堰,东干渠旧百丈灌溉区域内,已由新渠开一二三号各斗灌溉,增加新田,并于十八公里处接闸下亦开一便渠,引水入旧杨填堰,故各渠灌区虽在旧堰榷毁新渠未成时,得免旱荒者,实利赖于湑渠也”[4]9。

湑惠渠水利灌溉工程的完成及投入使用,其灌溉面积大有增加,计约有16万亩,其范围为升仙口及两岸盆地边缘山麓以南,汉江以北,溢水河以西,文川河以东之广大地区。通过科学的统一配水,实施有序灌溉,致使干渠下游也能够得到充分灌溉,还将旱地通过引水灌溉而成为稻田,农业生产效益得以很大提高,“然旱地变为水田,每亩年可增益二百元,全部可增益一千五百万元,一年期间,便可相抵,而地价增值远未计入,恂属发展生产建设之要图”[11] 33。

四、 汉中三堰几个问题的探讨

民国时期汉中汉惠、褒惠及湑惠三渠陆续开工兴建或整修,其工程之巨,规划灌溉面积之广,远超历史时期汉中之各项水利设施工程。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其规划设计及工程质量在国内亦属先进。1943年12月美国水利专家巴里特(W·C·Barrett)来汉中,实地考察了汉惠渠、褒惠渠及湑惠渠水利工程建设,他在汉中三堰新修水利灌溉工程书面留言:“余深为庆幸得有机缘以观汉中盆地之汉褒湑三处灌溉工程,此项工程之坚固耐久,以及取法于近代化之技术设计,可为中国其他各处之借镜。”[13]3水利灌溉工程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工程,在科学维护的前提下,具有永续开发利用价值,将为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汉中三堰亦是如此。立足当代,面向未来,汉中三堰尚有如下几个问题需作探讨:

1.“汉中三堰”之称谓。民国以前,汉中盆地及其边缘有百多条古堰渠,但在工程规模及灌溉面积上,以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为巨,故汉中三堰乃汉中水利灌溉之代称,三“代表多数或多次”[14]29;同时,也具专指之意,2017年汉中市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时,就是以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为代表进行申报的;但现代意义上,“汉中三堰”应该为汉惠渠、褒惠渠与湑惠渠之代称,更为合理,因为以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为合称的汉中三堰,与以汉惠渠、褒惠渠与湑惠渠为合称的“汉中三堰”,有着历史逻辑的统一性,并不矛盾。

2.民国时期“汉中三堰”建设之历史意义及价值。在汉中水利建设史上,民国时期的建设颇具历史意义与价值。其一,结合当时新式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理念及技术方法,在对原有古旧堰渠整修的基础上,设计更为合理,灌溉面积得以进一步扩大,农业灌溉效益得以很大提升;其二,汉惠渠的兴建,改变了勉(沔)县境内“汉江不田”的历史痼疾,充分利用汉江水利资源于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机匹配,最终使汉江北岸汉中大型水利灌溉基础设施的体系化格局得以最终完成,最大限度充分利用了汉中盆地的地理地貌优势,促进了汉中农业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其三,有历史资料表明,随着汉惠渠、褒惠渠及湑惠渠建设完竣,其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了立竿见影的凸显,极大地提高了汉中的农业生产,有力支持了全民族抗战;其四,为我们今天汉江及各支流的水利资源永续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工程基础。

3.汉中三堰等水利灌溉基础工程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开发利用价值,它并非仅仅只是一个水利灌溉系统,我们应该加强其价值外溢效用的研究。如湑惠渠在建设中,为便于施工修筑道路不下二十公里,这些道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变了当地交通落后困境,方便了民众生产生活。“湑渠各主要工程,散处各地,旧有乡村道路多不能通达,有者亦不能通车,为运输材料便利计,分向各监工处及工地修筑道路,以能通行胶轮车为原则……不但湑渠渠首材料得以利运,历年升仙村橘柑之畅销,实亦利赖之”[4]8。1941年王德基等科学家在汉中盆地进行科学考察时,也敏锐地意识到汉中三堰之建设对于盆地交通格局的改变与深远影响,“平原区并因灌溉发达,堰渠栉比,其堤颇宽,每兼作道路,尤以汉惠渠、褒惠渠及湑惠渠等新式干渠堤岸,宽达二至二点五公尺,不啻小公路,可行人力车及马车;复因此区田畴交错,农民在此往来频繁,阡陌相连,虽属小径,然与农事活动之关系殊大,而蔚成致密之交通网,沙河营以北之阶地平原路线,实为其代表”[6]122。即汉中三堰在盆地内亦构成了一个绵密的交通网络,其在今后打造汉中盆地全域旅游,实施乡村发展战略等方面将会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能。

五、 结语

水,“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15] 438。汉中盆地为一水文化资源富集区域,水利灌溉设施历史久远,水文化遗址遍布盆地,其区域性灌溉工程体系的完备性基础,在民国时期得以牢筑。但以“汉中三堰”为代表的汉中水利灌溉设施其主要功效直接作用于汉中农业生产的发展,其工程之外溢效应尚未引起我们足够重视与开发利用;伴随着汉中社会事业的发展,汉中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历史性之变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汉江综合治理工程中,引水入城,嵌入城市景观用水配套工程,并将汉中三堰水利设施之输水网络系统运用于汉中盆地城市建设,以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提升城市生活环境品质,值得我们深思与关注。

猜你喜欢

干渠汉中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汉中仙毫
如何开展新闻踏访——“三千里干渠探访”报道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