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一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回顾

2018-04-02陈晓宇沈文钦

山东高等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十一五大学科技

陈晓宇,沈文钦

一、发展改革历程

自“十一五”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社会对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旨在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5年中央深改组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旨在统筹整合“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其他相关建设工程和项目,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使更多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

二、取得的成就和贡献

1.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稳步走向普及化,为居民提供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会

过去20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尤其是“十一五”规划至今,在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截至2016年,我国共有高等学校2880所,在校生总规模3699万人,较十年前的2006年增长55.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稳步迈向毛入学率50%的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95万人,“十二五”期间,新成长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超过45%。高等学校向劳动力市场输送越来越多的各类专门人才,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生力军。扩大的规模也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提高(抽样调查显示1991年我国城镇居民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基尼系数为47.5%,2000年为15.2%,2006年为-4.7%,显示我国中低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子女进入大学的机会已不低于高收入家庭;另据调查,2017年我国培养出的博士毕业生中,父亲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占74.1%,父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占17.8%);从2012年起,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的三个专项计划(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陆续实施,招生总规模从1万人逐年增加到9万多人,截止2017年已通过专项计划累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超过37万人,初步形成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农村、边远和贫困地区的考生进入高水平大学的机会大大提高,例如,北大、清华和复旦大学2016年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比例都超过了15%,与不到10%的历史最低点相比,实现了较大回升。

2.一流大学建设成绩斐然,高水平大学学术水平、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国高水平大学在985工程、211工程、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政府专项的支持下,借鉴国际经验,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教学科研以及学校管理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改革和发展措施,增加投入、吸引人才、激励科研,学术实力大大加强,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一流大学建设成绩斐然。2006年我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进入上海交大国际大学学术排名前100名,进入前500名的仅有9所。2017年我国有2所大学进入了该排名的前100位,45所院校进入了前500。在其他几个大学排名中的表现也有大幅度提升。根据ISI的统计,2009年我国大陆科研院所和高校仅有4名高被引作者,2014年,我国有36所高校的67人77次入选高被引作者,2015年有42所高校的77人88次入选,2016年达到47所高校的93人105次入选。

3.科研成果数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一直处于持续快速的提升之中,2006年我国一举超越德国和英国,成为世界科技论文第二大产出国,此后仍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高校是其中的主要贡献者,2006年我国高校发表国际科技论文14.4万篇,占全国发文量17.2万篇的83.7%,2016年高校发表国际科技论文24.1万篇,占我国全国发文量29万篇的83.1%。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12299篇)、清华大学(11705篇)、浙江大学(11479篇)和北京大学(10418篇)在科学网检索的国际发表数量已经接近并超过具有代表性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9512篇)和东京大学(11337篇)。国际科研产出规模已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距离哈佛大学34213篇还有相当差距)。在论文产出的质量和影响力方面,我国高校发表的国际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也处于持续提高之中,与传统国际强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2010年前后,北大和清华发表国际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已接近或超过东京大学、香港大学(距离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差距依然显著)。

4.突破创新,勇攀科技高峰,产生一批世界领先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发展

“十一五”以来,我国高校在纳米科技、基因工程、材料科学、量子科学等影响未来的重要科技领域一直保持或跟随着国际领先水平,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果。我国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产出的一批标志性成果中,高校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高校以占全国不到10%的研发人员,占全国不到8%的研发经费,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承担60%以上包括86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等重大科研任务,建设60%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60%以上国家科技三大奖励,院士、杰青、千人、万人等高层次人才占全国60%以上。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别占全国80%以上。高等学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提升,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高校获得的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和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充分体现了高校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工作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5.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在高校的发展中,我国政府和高校普遍将国际化作为长远发展战略目标之一。目前我国已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加入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华盛顿协议》,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主要由高校负责运行的512家孔子学院和1073家孔子课堂遍布全世界140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底数据),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高校还积极采用例如“南南学院”的模式与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

“十一五”以来,我国高校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国际学生和学者,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16年,来华留学的学生人数达到44.3万人,较2008年翻了一番,已是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学生数量一直处于快速持续的增长之中,且呈现出接纳高校数量增加、学生层次提高等特点,例如,来华留学的研究生数从2010年的24866人增加到2014年的4799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数从5826人增加到12114人。在所有留学生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超过了20.7万名。

6.各级政府重视高等教育,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取得大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普遍重视高等教育,除了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之外,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的规模得到了持续发展,为地方培养了大批适应本地产业结构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高素质劳动力保障。

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1341所,全日制在校生数达到1048.6万人,当年毕业生数达到322万人。院校布点不断向中小城市延伸,615所高等职业院校布点在地级及以下城市,240所院校在160个县级城市办学,为城乡居民“在家门口上大学”提供了极大便利,成为服务区域、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注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对接地方产业,我国高职院校共开设各类专业1040种,专业点数超过3.4万个,基本覆盖各产业领域,60.7%的专业点与当地支柱产业密切相关。

7.服务文化传承与支撑社会发展

我国高校是服务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我国高校在人文社科研究的任务数、成果数、参与人数、获奖数等方面均占据全国的80%以上,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阵地。高校还为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不同层次规格的各类专门人才的支撑,例如,截至2016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578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116万,培养着超过2亿的在校学生,而其中的主体以及新增人数的绝大多数均是由我国高校的教师教育培养出来,高校还承担了大量教师以及其他公共部门人员专业发展的培训和服务工作,为我国民生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面对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更高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和困难。首先是必须继续深化高校的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以制度创新推动高校发展;其次需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扶持更多大学和学科提升实力,整体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是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成果转化方面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第四是如何改革规模导向的资源分配体制,从机制上抑制高校和院系规模过度扩张的冲动,切实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第五是在高校的设置和管理中如何落实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第六是在考试招生改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猜你喜欢

十一五大学科技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科技助我来看云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