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自制访谈节目的创新路径研究
——以《十三邀》为例

2018-04-02陈成

视听 2018年6期
关键词:许知远内容

□陈成

近几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革新与重塑,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模式开始在各个行业蔓延。依托传统媒体平台发展的访谈节目,正在遭遇创作困境和收视(收听)难题。新媒体时代,网络自制访谈节目结合被互联网深刻改变的传播渠道和受众习惯,改革传统媒体时代积累下的弊病,不局限于单纯融合网络平台优势,而是进一步创新制作理念与节目形态,形成新的节目特质,彰显出该节目类型强大的市场适应能力。由腾讯新闻和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访谈节目——《十三邀》,以访谈者许知远“带着偏见出发”的视角访谈每季的13位嘉宾,一改传统新闻访谈节目客观中立的态度,使得这档严肃的访谈节目独树一帜。《十三邀》第一季第一期至第十二期视频累计播放量达1.5亿,截至2017年4月18日知乎话题被关注10万余次,其音频累计播放量在企鹅FM和蜻蜓FM平台上分别为991万和603万。①这些漂亮的成绩,让《十三邀》成为网络平台上的“爆款”访谈节目。

一、创新节目定位,突出逆“潮流化”

身为网络自制访谈节目,《十三邀》在定位时无疑需要面对互联网文化中久已形成的平民化、娱乐化、速朽化的传播特色,同时还要避免传统媒体中访谈节目的同质化定位。所以既要顺应互联网的传播特色,又需要免于流俗,节目主题的定位便是成功的关键。

关于《十三邀》的定位,在每一期的节目中许知远都有这样的描述:“我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的时代的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们的内心世界。”为了获得答案,许知远“带着偏见出发”,打破固有阶层和领域性的划分,直接选择这个时代具有切片性质的人物样本,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并等待着“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由此可见,《十三邀》不再将客观中立的视角作为节目定位的出发点,而是从许知远个人角度出发,试图通过不同人物的轨道来记录、还原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

《十三邀》的每一期节目中,许知远都与受邀者探讨时代的焦虑问题。透过受邀者独特的人生体验,许知远希望获得自身对于时代发问的解答,并把受邀者对时代的感悟真实还原出来。在互联网媒体节目被众多以娱乐、吐槽、恶搞等形式占据主流时,将节目定位于以探寻人文精神、时代文化为主题的访谈节目无疑是一股逆流,产生出很多深刻的命题,在纷繁杂乱的互联网媒体节目中走出了脱离低级趣味的高冷姿态。

根据“选择性接触假说”理论,受众在接触大众传媒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接触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充满理性与哲思对话的《十三邀》成为高知群体、精英分子青睐的节目。根据收视人群调查显示,受众群体中本科学历以上占比70%,研究生学历以上占比40%。②可以说逆“潮流化”的定位,让《十三邀》成为了网络平台上的“高端访问”。

二、创新节目表达方式,融合纪录片元素

访谈节目作为以主持人、嘉宾之间的语言交流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节目,对于话语的纪录尤其重要。《十三邀》在腾讯视频平台上被分类为纪录片,从节目呈现和叙事风格方面来看,这是一档融合了纪录片纪实元素的访谈节目,拥有一些纪录片特质。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既不是完全的访谈节目,也不完全是纪录片,而是融合两者特点的产物。

在内容呈现方面,《十三邀》观众可以看到在节目录制开始前、结束后许知远的准备过程,甚至可以听到节目录制人员和访谈者的聊天内容。这就像一个开放式的节目内容制作现场,观众见证了这个视频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纪实影像风格创作思路指引下的《十三邀》,访谈交流阶段画面通过迅速切换和摇镜头来产生丰富的变化和趣味。这与多数访谈节目善用人物特写镜头,通过展示特写镜头中人物身体部位接近真实的比例,来剔除节目与观众之间距离感和隔膜感的手法不同。《十三邀》通过镜头切换与摇晃,表现了视角的切换与视线的移动,从而也弥补了访谈节目画面表现力的贫乏。同时,纪实性质的访谈,不避讳访谈中的冲突与不和谐,对于人物静默以及副语言动作刻画镜头被大量运用,而在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追求平衡、精致的原则之下,许多镜头和细节往往都要剪掉。在《十三邀》中,能清晰看到许知远和多位受访者在谈话过程中的冲突和沉思的片段。这种纪实性质的访谈,延长和扩展了访谈活动的时空,同时为观众捕捉谈话时候人物情感变化提供了一个分析窗口。

访问如何提高访谈节目的观赏性,时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不至于陷于冗长的对话中产生视觉疲劳?《十三邀》运用叙事蒙太奇,将访谈内容进行“有意”剪辑组合,把单一叙事的访谈内容,创造出富有纪录片质感的情节化表达。例如,许知远对话西川这期,除去许知远和西川在山中别墅坐而论道,直至天色已晚这条叙事主线外,还有两人一直寻觅七王坟入口,费尽周折而不得,自比卡夫卡所著《城堡》中主人公K的情节副线。两条叙事线索分属不同时空,采用叙事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来介绍每一个时间空间里的每一个情节,使得观众能够对访谈的全貌了解清楚,更增加了节目的哲学化表达。

三、创新节目形态,进行“反电视化”操作

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我们了解世界、联系世界的重要途径,然而大众阅读、视听到的“事实”,往往不是现实的完全真实写照,它不可避免地经历过各级、各类传播者的选择、解释和重构。“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基础。”电视节目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编导的价值和意图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剪辑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所要表现的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而《十三邀》除去提供经过精心剪辑的成型版本外,还将完整记录整个访谈过程的视频上传至网上,号称“无剪良品”即无剪辑版本。完整的访谈内容,被全时纪录,就像一场滞后的准直播。这本质上是一种反蒙太奇的操作逻辑。无剪辑版本的提供,不仅将访谈的全貌展现给观众,更多地还给了观众解读访谈内容的角度。“编辑意识”的缺失,给观众提供的不再是塑造“拟态环境”的作品,这是《十三邀》“反电视化”的一个极大创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碎片化使用趋势的延续,《十三邀》还将完整版内容切成了若干个片段,每一个片段都有一个展示段落主旨的小标题,观众可以选择最能击中自己、最为感兴趣的访谈片段观看。这种碎片化的节目形态,是对电视媒体线性传播,顺序接受特性的反向操作运用。同时,《十三邀》第二季完整版在微信公众号推送时,采用了“看点”梳理法,选取完整版十大精彩对话瞬间,用文字表述,以满足观众“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先睹为快”的需要。

四、结语

曾在传统媒体平台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访谈类节目,目前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节目形态正在经历着丰富与混乱或是陈旧与翻新,还是节目类型正在经历融合发展,都经受着互联网思维的影响。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改变了内容生产的平台,重塑了受众,因此为访谈类节目的制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十三邀》是访谈类节目的一次创新实验和自我突破,让访谈类节目在娱乐化节目扎堆的时代里还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品牌文化节目,这给处在低谷期的访谈节目以良好的示范。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十三邀》宣传片:https://v.qq.com/x/page/t0023e31ojx.html

1.陶玮.新媒体背景下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如何创新[J].新媒体研究,2017(08).

2.杜雅坤.文化知识类网络脱口秀节目的传播特征及发展态势[D].安徽大学,2015.

3.陈静,林璐璐.论真人秀式访谈节目的创新——以《鲁豫大咖一日行》为例[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7(03).

4.陈鹏.互联网思维背景下影视内容生产模式创新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4).

5.徐海涛.电视财经人物访谈节目的新探索——央视《遇见大咖》的创新与启示 [J].传媒,2017(01).

猜你喜欢

许知远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游荡者许知远
游荡者许知远
人和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是尬聊
我来挺一把许知远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