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市场机制主导下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2018-04-02汪诚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利益校企

汪诚波 肖 辉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1],对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应立足服务于地方经济,结合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开展可持续性的校企深度合作,不能好高骛远,那种计划经济时代盛行的、依靠行政命令、社会关系并单纯以企业付出为特征的校企合作已一去不复返了[2]。毫无疑问,新时代下校企合作失败的原由各不相同,但成功的经验只有一个:“共赢”[3]。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是实际上,校企合作困难重重,成功的案例不多[2],或许“共赢”并不简单,由于高校层次不一样,合作方式、目标不一样,“共赢”的内涵千差万别,“共赢”的实质内涵是什么?如何做到“共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了“共赢”基础,又如何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呢?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2 校企深度合作之机理分析

2.1 角色与各自诉求分析

任何校企合作项目都有目标,不同的目标,决定了参与的角色,即所谓利益相关方。如学生在大四自己找实习单位,则利益相关方只有企业与学生,若订单式人才培养,则除了以上二方外,还必须有相关的教师、企业工程师等利益相关方。在市场机制下,只有各方的利益均得到满足,校企合作项目才有可能深度发展,才有可能持续下去。因此,在研究校企合作模式前,首先需要确定哪些是利益相关方。本文认为,教师也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在校企合作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很多成规模的校企合作,必须有教师的参与,许多具体性事务,是由教师完成的,有些工作也是无法由别人替代的。所以,本文把校企业合作的利益相关方确定为:企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以下对各角色的诉求进行分析。

在软件协会的帮助下,向企业发送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2份,经过统计与分析,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利益诉求主要有以下:

企业视角(诉求)={社会影响力,合格人才,成本利润,生存与发展}。

不同的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有不同的诉求,大型名企注重的是社会影响力;处于成长期的中等企业更关注的是成本利润或合格人才;而对于创业型小企业则关心能不能活下去。

向计算机系21位教师发送调查问卷,经过统计与分析,以下为教师最为关心的核心诉求。

教师视角(诉求)={科研与学术(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学工作量,人才培养,个人利益}。

教师需要生存与发展,个人的考核指标是放在第一位的。对于本科学校的教师,由于职称评定、聘岗规则的限制,他们更关心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当然,如果在校企合作中,个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他们也会有积极性的。

向计算机系大三、大四学生发送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62份,经过统计与分析,以下为学生对校企合作中最为关心利益。

学生视角(诉求)={实习岗位,能力提高,个人利益}。

学生需要一个实习岗位,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应得的报酬。

学校视角(诉求)={社会影响力(专业发展与特色),人才培养}。

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是根本,只有把触角牢牢地钉在地方产业的生产活动中,才能使专业发展更有特色,更具生命力。

不难看出,不同角色的视角是不同的,对于校企合作的利益诉求也不一样,但相关各方是有利益交集的,也就是所谓“共赢”点,这是合作的基础。因此,校企合作是完全可能的,但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则取决于项目的运行模式了。

2.2 校企合作之机理分析

首先,校企合作的第一步是寻找“共赢”点,“共赢”才是王道。校企合作项目虽然有社会属性、公益性质,需要政府协调[4],但在市场机制主导下,该类项目也应该与其它商业项目一样,遵循市场规则,确保合作参与方的利益。由于利益的驱使以及不太了解其它方的实际诉求,各方进行校企合作时,都往往重视己方利益,而忽视其它方利益,且不同类型的合作项目有不同的利益交集点,因此,“共赢”点是需要挖掘与分析的。且有时候,得利方需要让利给其它参与方,才能协同发展。企业有时也会主动联系学校进行校企合作,但他们是完全基于企业的视角的,可能考虑了学生的利益,但一般不会考虑教师的利益。如案例1:某企业急需一批擅长WEB前端技术的人才,让学校(专业)组织一批学生,并提供场地,企业工程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作针对性辅导,开始报名学生有30名,2个月后,只有2名了,最终失败了。究竟原因,其实很简单,工厂工程师实践能力强,但无教学及管理经验,课后又无人答疑,导致项目失败。后经双方检讨,让教师参与项目中,作为企业与学生的桥梁,负责沟通、管理与部分教学与答疑,企业支付给教师适当报酬,第2届就基本成功了。

其次,明确项目参与方及各自的职责与权益,尤其是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应用型地方高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高职院校,其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是“人才培养”与“科研社会服务”,主要有“人才培养”、“科研服务”、“产、学、研结合”等形式[5]。教师的功能决定了以上任意一种合作模式都离不开教师角色,且是关键角色[6]。类似案例1的模式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并不少见,但到后来发现,教师越来越没积极性了,原因并不复杂,正如上述,教师的利益诉求主要与职称评定和岗位考核有关,额外的上课报酬不足以吸引教师的兴趣。为了保证企业利益、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经充分协商,在培训后期,企业把商业项目的部分内容移动到培训班中,通过横向项目与教师签订合同,由工程师、教师、学生共同完成。这样的合作,教师得到了横向科研经费,满足了考核要求;学生能力提高了,且得到了相应的报酬;企业完成了部分生产任务,且得到了合格人才,因此受多方欢迎,由此可见,只要合理确定项目的参与方并满足其核心利益,同时,尽可能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校企合作是完全可行的。

最后,资源要素掌握方(学校、学院或企业)必须灵活机动,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应用型地方高校以科研攻关与地方企业合作,是不明智的,因为它们与985、211高校竞争,无任何优势,因此,通过科研合作的校企合作往往不是主流[2],大多数是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相关的合作项目,这需要学校或学院给予一定的资源保障。这种资源保障,不仅仅是物理条件,更多的应该是政策配套,鼓励教师开展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全方位校企合作,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

3 基于共赢的校企深度合作成功案例剖析

3.1 基于“人才培养”需求的校企合作

IT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少,但企业人才难招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企业视角分析,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不同能力的学生:大型著名企业需要基础好、能力强(尤其是算法能力)的学生;一般企业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尤其是喜欢有一定的学科基础,且掌握某一领域技术的毕业生。除能力外,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认同企业文化等方面内容。从学校视角分析,应用型本科学校人才培养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宽口径、重学术”,也不同于高职的“轻理论、重动手”,它只能是“厚基础”、“强实践”。所以,基于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不能采取以“科研创新”为载体的模式,也不能用“做中学”等模式,为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通过学生自愿报名,以“虚拟班”形式运作校企合作。下表是运作多年且较成功的案例。

3.2 基于成本(利润)与合格人才需求的校企合作

有些非产品型IT企业(如软件外包订单型),或者大型实体企业的内部IT子公司(如宁波港口集团信息技术公司),虽然规模不小,企业也成熟,但是业务量变化较大。企业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不可能按业务量峰值来决定员工人数,相比把业务外包给小公司或者人力资源外包公司,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风险更小。经软件协会对近50家企业的调研,这类企业大多认为:外包业务一般相对简单,学生经过短期培训能胜任;由教师负责管理,企业工程师负责质量管理,完成项目是可行的;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又是企业的后备力量,招到认可企业文化的人才是完全可能的。按上述思路,专业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可在校内、也可在企业),这个实验室(工场)是企业的一部分,由企业工程师、教师、学生,按一定比例构成,完成企业的日常生产任务,企业把实验室完成的产值按科研项目方式与学校和相关老师合作,这样,既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又保障了学校、学生的利益。与富士电机(杭州)软件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已有7年了,每年完成科研经费达100万,实习学生每年达15-20名。

序号 名称 合作内容 合作企业 角色、利益、职责与运行模式 成果1 金山俱乐部以算法为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金山软件(珠海)学校(学院):提供必要的场地等,给相关老师核算教学工作量及其它配套措施。教师(教练):负责训练学生、参加 ACM、全国软件大赛,获得工作量,学生获奖纳入岗位聘任条件等。企业:以赞助方式给予支持,优先获得合格人才。学生:通过训练、比赛提高能力,条件满足获得著名公司的 Offer。形成以学科竞赛驱动的四年一贯的拔尖型人才培养模式,ACM最好成绩进入全球总决赛,近5年,金山软件团购毕业生达40名,浙江日报曾报道。2 移动开发移动技术开发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AUX公司智慧医疗事业部、宁波乐科科等多家企业。与本文中的案例2基本类同,在此不再展开。需要说明的是,从今年开始,通过市软件协会,调研本地企业的人才需求,增加其它技术的虚拟班,参与企业定期派出工程教,联合教师、结合项目进行定点培训,学生被录用后,会给教师人才引荐奖励。已举办5届,培养学生共计110名,完成横向科研经费达120万。

3.3 基于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命运共同体”校企合作

许多创业公司,因为规模小,没有名气,尽管有做项目的能力,但市场竞争力不大,面临生存问题;学校有品牌,有社会影响力,但教师做横向项目,有项目设计能力,却没有足够的工程执行力。二者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利用自己优势,成立命运共同体,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承接各类项目,以企业工程教师、教师、学生为生产的主体,共同完成项目,然后利益分成(企业、教师、学校),这种合作模式,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同时,教师得到了横向项目,完成了考核条件,学生得到了实习机会,能力也提高了。共同体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以大学的学科性公司的股份形式(学校、老师、企业)进一步合作,使合作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综上所述,在市场机制主导下,校企合作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合作也没有固定模式。校企深度合作,必须保证参与方“共赢”,尤其是保证企业与教师的核心利益,只有这样,合作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发挥校企合作中各角色的特长,扬长避短,校企合作完全可行。作为管理方的高校,应该给予政策方面的配套,使校企合作更有持续性和发展性。

[1]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0.

[2]李东升等.校企工程教育深度合作模式的初步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87-92.

[3]丁建石.基于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校企深度合作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69-72.

[4]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1-74.

[5]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2009,(6):40-42.

[6]Chengbo Wang.Analyzing a New “3+1”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A Case Study in Software Engineering[J].Computer,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2014,(Volume2):851-854.

猜你喜欢

应用型利益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