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科技新闻报道的角度和“人情味”

2018-03-31常思哲

记者摇篮 2018年2期
关键词:贴近性人情味

常思哲

【摘 要】采写科技新闻,要站在时代的背景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立足于中心工作,选择报道角度。科技新闻写作要富有“人情味”,一是语言要浅显易懂,贴近生活;二是要贴近科技工作者,抓细节,用真情反映出他们的高尚品质,用优秀的科技新闻鼓舞人,成为引导舆论,为社会注入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科技新闻 报道角度 时度效 贴近性 人情味

科技创新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潜力的晴雨表。作为地方党报,如何在新时期报道好科技类新闻,更好地为科技创新加油鼓劲,为转型升级提振信心,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对待的课题。

一、置于时代的背景下,选准报道的“切入点”

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在融媒体时代,“独家新闻”的单媒体呈现很难。但同一个新闻事件,会因为报道的角度不同,带来不同的影响力,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与其他社会新闻相比,科技新闻因其自身的属性,可选择的报道角度相对更窄。科技新闻要写得出彩儿,就必须从新闻事实的整体和本质上进行深入挖掘。

树立“科学精神”是选择报道角度的前提。科学有科学的规律,科学需要科学的判断。采写科技新闻,一定贯彻科学精神,认真求证,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主观臆测。用于大众传媒的科技新闻,与科学论文不同,需要贴近读者,要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科技成果的内涵。语言活泼了,但同样要经得起推敲。回顾历史,曾有一些“科技新闻”当时轰动、之后悄无声息,甚至被证“伪”的例子,要引以为戒。

要将新闻事实置于时代的背景下,选择报道角度。比如下面这则消息《四位“老科技”创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沈阳造IC卡数据写入设备蜚声海内外》(沈阳日报2007年11月16日1版),IC卡数据写入在业内并不是科技领域内的“高、精、尖”,从科技的角度上来看,“含金量”似乎并不高,但记者从“银发族”创业的角度切入,使这一则消息变得“津津有味”——

“在浑南新区有这样一家企业,它的创业者竟是四位平均年龄69岁的老人。创业三年,企业的年产值已达1700万元,其产品IC卡数据写入设备蜚声海内外。”

稿件中以退休科技人员创业为出发点,紧扣国家倡导的“产学研”合作主题,弘扬创业精神,为老科技人员“退”而不“休”点赞,为年轻人创业树立了榜样,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加了自信。稿件见报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由此可见,对于大众媒体而言,一则科技新闻的报道角度远不止“科技”一个立足点,只有将科技新闻置于时代的背景下选准“切入点”,科技报道的意义才会更深远,才会超越“科技”本身,吸引读者的眼球,走进读者的心灵。

二、科技新闻报道贵在写出“人情味”

对于大众媒体来说,报道科技成果首先要满足“贴近性”。科技新闻报道涉及各个科学领域,如果只是堆砌术语,自然可以保证报道的准确性,但枯燥乏味的行文会使科技新闻的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都大打折扣。

因此,在报道某一题材前,最好能事先做好准备,记者倘若自己都是在“云里雾里”,怎么能向读者解释清楚?对题材本身有了充分了解,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它。科技新闻的内容是专业性的,但读者是非专业的,这就要求采写时把切入点降到一个较低的程度,来进行专业性的报道。其实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科技已经无所不在。我们只要尽量从具体生活出发,增加生活味,多一点人情味,科技报道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比如下面一则科技新闻报道——《“长臂猿”长千里眼 高压线上“扫盲”》:

依靠两根带着滑轮的长“手臂”,在高压输电线路上“行走自如”,遇到障碍物时还能自动调整“手臂”以顺利越过障碍物,在“爬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自动对周边环境进行数据收集,监控电网的运行情况……

9月10日,记者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见到这位在高压线上神通广大的机器人。它的全名是“超高压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刚刚通过了东北电网有限公司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可在50万伏的高压输电线路上实现自动化巡检。负责研制的王洪光研究员向记者介绍,它从2002年开始立项,在研制过程中,一直以产业化为目标,不断地寻求功能和成本最佳结合点,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高压输电线一般距地面35米以上,巡检机器人在上面就像是在表演高空走钢丝。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是人力巡线——利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观察线路的外观可见缺陷。这种检查方式劳动强度大,还存在不少“盲区”。机器人在高压线上进行巡线工作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由地面监控台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人工智能控制。

随着机器人的智能和巡检效率的提高,这种巡线技术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沈阳日报2009年9月11日3版)

仅450余字的短消息,就将工业机器人的作用、意义说得清楚明白,尤其是在开头用拟人手法,读起来轻松诙谐,为巡线机器人赋予了“人”的形象,使其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人”和“事”是科技新闻报道的两个互动的“轮子”。科技新闻报道的“人”与“事”,根据报道角度、目的等方面的不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把科技背后的科技人写出彩儿,也是科技新闻应当追求的报道方向。

近年来,以科技人物为报道方向的精彩专访亦层出不穷。比如《以身许国 叩开地球之门——追记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他把目光投向外太空——追记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等一批优秀作品,虽然报道以人物通讯为主,但事迹感人,大写的“科学精神”力透纸背。写这类稿件,需要记者深入采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科学家的品质,但只有与他们近距离接触,挖掘生动的细节,而且笔尖要带着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才能给读者留下经久难忘的记忆。

大型綜述类科技成果报道也是科技新闻的重头戏之一。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日新月异,科技综述类报道屡见诸媒体,这类报道文章很有气势,同时也透着浓浓的“人情味”。这个“情”是国家之情、民族之情,其中值得借鉴的是新华社发的《雄风正劲舟帆满:从航天事业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道回顾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高处着眼,细处着笔,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也让“载人航天”的精神传遍神州。这正是科技新闻报道的力量。

(作者单位: 沈阳日报社)

猜你喜欢

贴近性人情味
充满人情味的雅量
浅论县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贴近性与人文关怀
发挥新媒体作用实现企业新闻宣传三贴近
华住酒店集团:有“人情味”的IT微创新
浓浓的人情味——记中华情老年公寓护理员郝在有
人情味与人情风
万花筒 人气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