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温李赋宁先生外语教学思想

2018-03-31黄必康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李先生外语学习者

黄必康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1)

李赋宁先生的文集《英语学习》近期出版,这为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获得良师指导的机会。李赋宁先生是我国外语学界公认的西方语言文化大师,其学广博而精深,其言清澈而义重。笔者有幸通读这本文集,重温老一辈外语文化大家的外语教学思想,感悟良多,其中也包括些许新的体会,记下来与读者分享,希望对我国广大的英语学习者乃至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专门人士有所启迪,从而也对新时代的外语教学和文化建设有所助益,这也是笔者对李赋宁先生最好的纪念。

这本书汇集了李赋宁先生自1980年至1992年期间发表的有关英语学习和研究的文章,内容大致可分为外语教学思想,英语语言学基础理论介绍与论述,英语学习经历和经验谈,其中对中学英语学习、大学英语学习乃至英语语言学研究都有精当的论述。这些文章清晰地阐述了中文语境中外语学习的一些客观规律,既有深入浅出的语言学理论介绍,又有生动的例子详细描述了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语言技能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李先生善于把高深的学问诉诸浅显精准的文字表达,深入浅出,既让读者感受到学习外语的乐趣,又在轻松愉悦中豁然开朗。不论英语学习者的层次高低,不论文章的长短,每篇文章都切中外语学习的一些根本问题,传授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外语学习日趋数字信息化,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都有长足进步的今天,李赋宁先生的这本书对我国的外语学习仍具有根本的实践指导意义。

通读这本《英语学习》之后,再次感受到李赋宁先生在西方语言文化方面博大精深的学问和教学思想,其中让笔者感悟最深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文学者更应该是具有真正人文关怀的教育实践家。一个人学问再大,也必须在教学领域中惠及普通的学习者,用简明通俗的语言说明高深的理论,让理论在实践中彰显其思想的活力并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对于这一点,李赋宁先生可谓外语界的楷模,他既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思想者,又是外语基础教学的实践者。李先生早年在西南联大英文系就读英语专业期间就曾抽时间从事过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实践。后来在耶鲁大学英文系攻读学位时,他就已经通晓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和古英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在西方古典学方面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他还师从Robert E.Menner,Maynard Mack和Rene Wellek这样的古典语言大师、莎士比亚名师和文学批评理论家,同时结识了A.C.Baugh这样的古英语专家和Cleanth Brooke这样的新批评派文学旗手,加之他谦虚好学,勤勉刻苦,西方古典文学的学问愈发精进。但是,在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中,他同时注意到,“耶鲁的传统是由有经验的教授教本科生,为学生打下好的基础”(李赋宁,2005:163)。这对教授本人的学术进步和学校整体的学术水平都有无形的促进作用。李先生不是独善其身的书斋学者,而是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的学问家和教育家。他本着“学问乃天下公器“的精神,提倡人文关怀和学以致用的精神,于1950年4月毅然回国,立志从基础入手,“帮助把清华外文系办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外文系”(同上:89)。李赋宁先生在清华和北大提倡教授应该教本科生的基础英语课,甚至要教非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课。李先生以身作则,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了数十门基础课程,其中也包括大学基础英语。在本书中,李先生特别强调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其中讲授中学英语教学法的部分用最浅显的例子说明语法、阅读、翻译和听说在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应用;此外,这本书中半数以上的文章所谈的,都是有关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读者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可以感悟到一个老一辈语言文化大师对年轻一代学子殷切的人文关怀和对未来的希冀。

第二,中国学生学习外语,需要站稳汉语语言文化的根本,也就是首先要培养出基于祖国语言的文化自信。这是李赋宁先生外语教学思想的出发点。李先生在“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第一,我们必须在学好汉语的基础上来学好英语。我们进行一切学术活动,汉语为主。第二,我们坚决反对奴化教育,必须建立并大力开展每门学科的中国学派,保证我们每门学科的学术独立性”(李赋宁,2018:25-26)。为此,李先生提倡小学生一定要学好汉语,夯实语文基础,特别是锻炼好语文笔头能力,以便在中学的外语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对语言形式的习得和语义的准确领悟获得文化和科学知识,形成外语的“语言敏感力(linguistic sensibility)”和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外语和汉语都具有共同的语言特点,“学习汉语的有效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学习外语”(同上:2)。在这一点上,李先生更提倡利用外语习得过程中的正迁移作用,即在语义理解的总体观照下,本族语与外语相互作用,实现积极的语义生成。而且,对于中国学生,“小学的语文学习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同上:2)。特别是外语系的学生,语文的基础将直接影响到长期的外语学习和研究:要绘出自己一生的语言文化蓝图,要写出中西语言文化研究的好文章,都必须有过硬的汉语笔头功夫。可以说,李先生在这本书里对此做出了示范,特别是在“英语的结构”“语言和语言学”和“印欧语系语言浅说”等几篇论文中,读者感受到的,正是这样一种简洁准确,逻辑清晰,具有说服力的语言功力。对于当今外语教学中对汉语学习有所忽视的现象,李先生强调汉语语文功底对外语学习的基础作用,这一点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这也是一个外语学习者基于本族文化,建立语言自信,走向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

第三,学习外语要有系统的整体观念,对所学语言及其文化要有全面的把握,对语言系统中的组成因素及其特点,对语音、词法、句法、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都应分阶段地学习和把握,甚至对语言史、基础语言学及有关知识,都应有所涉猎。这一点也是李赋宁先生众多文章中一以贯之的“文理”。比如李先生在“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一文中,开篇就讲,“语言是一个有机体,是由语音结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组成的。这三种结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能分割”(同上:21)。学习一种语言,就要求同时学会语音结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这三种结构,并懂得三者在语言的指义过程中互相依赖、互相渗透的关系。在这本书的一些文章中,李先生对这一问题不仅给出了理论的解说,并且现身说法,用自己早年的学习经历说明外语学习整体观的重要,纠正外语学习中顾此失彼的偏向。比如,他把语言定义为“由人的声带所发出的一系列的声音”(同上:103)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由此提出,学外语不可鹦鹉学舌,不求其解;他讲语言的意义单位是句子,因此在语言结构中强调句法的重要性,纠正那种认为英语词汇量大就可有效应用英语表达思想的错误观点;他讲语义生成的复杂性,讲正面和反讽的语义,结合精读课里如何理解英国美学家罗斯金的散文,深入文章的肌理,既结合语言史的知识分析词义在上下文中的微妙差异,又在更广阔的西方哲学中进行综合,形成文化层面的语义理解,这样就纠正了英文阅读中见树不见林,只分析不综合的偏颇。另外,整体观念的英语学习不仅是对语言系统的机械记忆或认知,而且也包括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全面发挥。李先生还强调外语学习者要全身心投入学习,即学习者要做到四勤:眼勤、口勤、手勤、心勤。

第四,重要的是,本书中不少文章反复强调,大量的外语阅读是学好外语的关键。学习者要大幅度地提高外语阅读能力,并落实到外语写作中去。李赋宁先生认为,“无论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习者都应该“能够用外语和别人讨论或辩论自己所学专业里的问题”(同上:23)。这是一个能够达到的指标。为此必须培养速读和浏览的阅读能力,“既要读得快,又要理解得准确,并且学会抓大意的本领”(同上:12-13)。李先生用自己的学习经历告诉读者,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广泛阅读世界文学名著,是迅速提高外语阅读能力的良好途径。语言是社会和科技交流的工具,但语言更载负着文化和审美的符号指义系统,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再发达,也替代不了文学和文化交流的功能。我们的外语学习必须有文学和文化的参与。李先生在“提高英语的笔头表达能力”一文中直截了当地说,文学名著的语言“优美、流畅、生动、自然,容易模仿,便于吸收”(同上:36)。而且,阅读文学名著可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可锻造思想,可积累培养外语表达能力,可以在国际交往和学习中进行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沟通。因此,“必须阅读有深度、有丰富内容的著作和作品,这样才能做到用英语这把钥匙打开西方文化的宝库”(同上:37)。本书中,李先生所用的例子,大多来自文学经典,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例如,李先生在“谈谈精读课”一文中,以英国美学家罗斯金的散文为例,提倡“通过分析语言现象……透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和感情”(同上:52)。文中分析sunset一词,此处不仅指“日落、傍晚”这样的字面意思,还指由落日引起的“强烈的美感体验(intense aesthetic experience)”,即观察者心中引起的一种强烈的,却又难以名状的感情。这样强烈动人的情感与感受(feel)有关,而且带有宗教的力量,暗示“美的事物给人留下一种难以形容的渴望和遗憾、惆怅的感觉(leaves an indefinable longing and regret)”(同上:55)。同时,李先生指出,如此以上下文来分析某一关键词的词义还不够,阅读中还必须使用综合法,“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综合,即把美感体验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综合在一起”,于是发现“柏拉图关于概念世界(the world of ideas)和现实世界(the world of reality)的学说是这篇美学文章的理论根据”(同上:55)。而且,综合还可以再深入一层,联想到另一种更高层次、更强烈的美和宁静(beauty and serenity)。李先生说,这正是歌德的名言“Über allen Gipfeln ist Ruh(在一切山顶都有宁静)”所证明的“崇高美和宁静之间的密切联系”(同上:56)。

第五,英语阅读的能力最终“还必须落实到笔头”。这是李赋宁先生外语教学思想和实践的核心。李先生谈英语教学时曾再三强调,“We must make every course a writing course(我们必须把每门课都当作写作课)”。所以说,李赋宁先生十分注重外语的实际输出能力,不只是追求说得流畅自然,而是要求更准确地表达思想。而且,笔者认为,在今天的中国知识界和科技领域,一个人在人际交往和工作场合中能够说几句英语,已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用外语,特别是用书面的形式,充分而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才是用外语从事文化交流和科学研究最长久、最可靠、最实在的外语能力。而且,我们学习一种外语,是为了生存和交流,也是为了获取科学知识和文化理解,更应为了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学体验,为了个体精神的提升,为了审美的愉悦。这是每个英语学习者应该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李先生这本书里贯穿始终的英语学习重点。

最后,本书中有两篇文章谈英汉翻译和文学翻译,集中地表达了李赋宁先生的翻译思想。读者在这些文章中可以领悟到,李先生是文学翻译的“兼容并包”派,提倡在吃透原文思想、气韵和精神的基础上,用地道优美的汉语传达原文的境界和神韵。这是一种高屋建瓴,分析与综合兼备的观点,既忠实原文,又讲求译入语的表达力和感染力,还传达出美感的翻译思想指向。李先生为这一思想做出了最好的表述,“好的文学翻译家应能运用译文语言最自然的表达手段来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内容和形式。翻译家不要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细节(例如词序、句子结构、句型等) ,但必须对原文总的语言特点(全文的结构、着重点、修辞手段、气氛和感情效果) 牢记在心,也就是说,对原文要窥全豹,要胸有成竹,然后把原文投入翻译家的语言炼金炉中,加以熔化、分解,重新组合,再创造,结果产生出最自然、最通畅的译文。这样翻译家就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同上:70)。这样的“语言炼金炉”翻译认识,其实也来自其自身的外语学习经历。李先生在书中也提到,他自己就曾使用翻译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反复锤炼英语笔头表达力。通过反向翻译原著,反复对照、反复修改原文和译文,体会语言细节差异和修辞,硬是练就了炉火纯青的英语写作功夫。

李赋宁先生这本书里的文章,包括那些自己求学经历的回忆文字,都散发着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经世致用的精神,都表达出一种以文化思想为导向,既开放包容又严谨认真,既讲求整体结构把握,又注意语言细节指义过程的外语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最后,笔者希望广大英语学习者在读过这本书后会感悟到这样的精神,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英语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李先生外语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相亲男跪守门口数月“求爱”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已无头发可寄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她从来只等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