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导思 育人育心
——也谈“名著导读”教学中的“导”

2018-03-29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成才 2018年1期
关键词:芭蕉扇名著导读名著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梅 晴

语文的每一种教学内容中,都有“育人”的核心之所在。在名著导读的教学板块里,“育人”的核心就在“导读”的“导”中。导读须导思,育人先育心。读书本是比较私密的事情,我们的“导”只能是“师傅领进门”,是引导,不是絮絮叨叨地讲解;学生的“读”则是“修行在个人”,是读与思的紧密结合。

“名著导读”教学应该“导”什么?2017年11月28日湖北省教科院语文学科组织了“湖北好课堂”的展示活动,黄石第十四中学杜荣老师的《西游记》一课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一、导兴趣

从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看,七年级要求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下更多的功夫,这是孩子读书的开始,不可以败了胃口。有了兴趣,才有读书的欲望!

这堂课在激发阅读兴趣上有其独到之处。

学生对《西游记》的兴趣源于儿童时期的动画片、图文并茂的故事书,兴趣点在故事情节中孙悟空与众妖精的搏斗。但写入教材的名著导读的重点在于引领学生读文字,理解文字呈现的内容的逻辑联系,这才是语文阅读的意义。《西游记》读来的确好玩,如何让学生读西游不是只看“热闹”,而是看“门道”呢?

教师以《三调芭蕉扇》的品读作为学习引导带动对整本书的阅读。教师设计这部分的学习时将重点放在情节的“一波三折”上,提出对“一波三折”的多重理解。让学生了解“波折”的过程,体会“波折”中蕴含的人物关系,理解“波折”作为故事情节的价值。

如何调动学生品读《三调芭蕉扇》的兴趣?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以说喜爱西游故事的理由导入,以芭蕉扇的神奇为媒介,以故事情节的趣味为吸引力,以细理情节为学习过程,以精选的段落为学习范例,以分角色朗读为学习手段,甚至以方言朗读激发孩子们努力做到准确表达作品感情,以跳读和精读相结合为方法,逐步深入到文本中,着眼于对文字的品读理解,以阅读记录单帮助学生获得读书的成就感,以此课带动对整本书、更多书的阅读。

因为尊重学生的兴趣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尊重学生的成长过程,恰当的引导拾级而上。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过程兴味盎然,学习情绪欢快热闹。

二、导方法

阅读方法的引导,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后能自主进行有效的读书活动的重要保障。这节课展示的恰恰是“导”方法的过程。

精读和跳读,是本次名著导读的教学内容,也是读书方法。

教材说:精读和跳读,可以根据兴趣和读书目的的不同来灵活选用。在阅读长篇作品时可以结合使用,提高阅读效率。精读,要细读;精读,要精思;精读,要鉴赏。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

教师将这些学习方法自然融汇到学习过程中:

1.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不同的“读”

跳读:了解芭蕉扇是什么,为什么要调芭蕉扇,调芭蕉扇的“一波三折”的过程。

细读:了解故事情节,画出脉络图;细读文本,了解人物心态。

品读:细品情节,了解故事原委,了解人物关系,前后逻辑联系,理出大、中、小的一波三折,总结情节的相似性。

跳读、细读、品读——读的故事一波三折,读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2.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给了明确的示范,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什么内容可以精读,应该怎样精读?教师借助“一调芭蕉扇”完成了导学过程;二调和三调,学生自学,完成阅读记录单,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用一调芭蕉扇给了示范之后,学生在自主解读情节结构的时候,清晰准确,表达流畅——“导”的效果。

对人物关系的解读,对情节的前后联系的解读,需要联系前后文,教师给出提示,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读书思维,由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自己得出结论。

3.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则帮助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什么是跳读?不依次序,跳跃章节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指向主动的舍弃、有意的忽略,可提高阅读效率。什么时候可以跳读?——情节雷同处、简写处、不感兴趣处、引用古诗词处……

什么是精读?深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地联想。用什么方法精读?——情节脉络图、批注、圈点勾画、读书笔记……

4.教师在课程进行中,督促学生完成阅读记录单

阅读记录单,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培养做事有始有终的思维方式。这是七年级学生最需要的阅读辅助素材。这节课,课前、课中、课后都有任务,呈现在记录单上,既有学习过程,又有学习收获。如课后要求:

读完整本书用了多长时间?能说说你用的方法吗?

你从《西游记》中学到了什么?可以写写细致的读书笔记。

这样的记录能帮助学生找到读书的成就感。

5.教师在阅读之后给出课外阅读的指导

以一篇带动多篇,以一本带动多本,拓展阅读视野、拓展思考空间。教师推荐精读章节,还告诉学生可以这样去阅读其他感兴趣的章节。教师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还告诉学生整本书可以用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式去阅读,并鼓励学生反复品味阅读,“用一生去读《西游记》”。

三、导思维

思维决定行动。给学生读书的过程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是能指导读书实践活动、摸索读书方法的重要内容。所以如何读书的思维方式显得更加重要。

这节课上,我们看到老师在不断地和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自己的阅读方法,给学生明确的提示:走出课堂之后,你也应该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处理新的章节,甚至处理一本新书。真正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这也是实现“育人”目的的重要手段。老师引导学生获得读书方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用良好的思维习惯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整节课在学习过程中都蕴含了这样一些思维方式:

根据读书目的选用不同的读书方法,灵活掌握方法,读书才有效率。

根据书的内容使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各有侧重,读书才有深度。

读书当从兴趣入手,但不可浅尝辄止,读得有深度,思考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读书不可面面俱到,根据兴趣和生活体验选择专题深入思考,方可有所得。

从读书中获得的启迪,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

……

这些都是有益于学生终身读书、养育内心的重要思维方式。

四、导发现

“大学习、真实践”的语文教育大背景下,引导学生从读书实践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是重要的学习目标,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名著导读的教学,不妨多一些更高的追求:在导读过程中引领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读者,甚至做一个拥有独立精神的人。

名著导读课《西游记》的引导部分呈现的林庚和贾植芳的读书感受也为学生的阅读发现作了很好的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带领学生作了一些探究。教师主动分享读书感受,与学生交流自己读书的发现:一波三折的内涵、西天取经的套路,这些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堂上学生也纷纷谈自己的读书发现。教师还告诉孩子们要用一生去读西游,实际是在暗示学生学习的发现将伴随一生!

还可以将探究发现引向深入。教材在设计上其实已经有了这样的提示,比如专题探究部分就给了孩子们发现和创造的空间,学生只要认真关注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有所发现。

《西游记》的专题研究既有讲故事又有编故事,编故事就是一种思考与创造。但是其依据是什么?其目的又是什么?决定于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和思考。有些网络作家对西游主题的解读就有独到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比如:西游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再如: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还有:从故事情节的相似性发现,孙悟空打的许多妖怪最终都被神仙保了,从而理解作品对现实世界弊端的揭露。或者:从人物入手去发现。如果学生对悟空这个人物感兴趣,那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这方面的评论文章或相关作品,了解歌曲《悟空》的作者戴荃对悟空内心的深入解读,了解网络作家今何在的《悟空传》对悟空的独特理解,都可以让孩子们获得启发。也许有些七年级的孩子目前读不到这一层,那我们也可以告诉他们:有了人生阅历以后,请你们重读西游,去寻找你们的新发现。这是为其终身阅读并保持成长状态最好的引导。

大浪淘沙,名著得以幸存,是因为它穿越时空,依然能照见今人的生活、照清楚人性,留给当世人以思考,思考的深度将决定人的成长高度。

阅读有深度,创作也会有深度,这是由人的思考与发现决定的,这也是语文教育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如果我们在名著导读的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的思考发现能力的激发,就能培育他们成为有独立精神的人。给他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思考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育人”。

猜你喜欢

芭蕉扇名著导读名著
芭蕉叶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浅析高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名著导读与写作指导
三借芭蕉扇
种下一粒种子
导读名著,彰显魅力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