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尞”得声字初探

2018-03-29徐丽雪

长治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玉篇声符大义

徐丽雪

(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汉字经过长期的发展,在表音与表义的相互矛盾运动中最终形成了以形声系统为主体的汉字构形系统[1]。形声字在汉字系统中数量多,其声符除了有示音功能外还具有示源功能,即声符显示形声字所记录的词的源义素的作用[2]。

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受到中国古代“右文说”的影响而受到人们关注,即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3]。后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形声字义旁多与字义相近”,进而提出了形声字“凡从某声多有某义”的说法[4]。近代学者对形声字的示源功能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黄侃、沈兼士、杨树达、王力等诸位先生的研究更是对汉语词源研究作出了贡献。沈兼士先生作《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5],考证了24个声符,200多个形声字。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王宁、李国英先生提出了“声符示源功能”理论,李国英先生作《小篆形声字研究》,对小篆形声字的声符系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指出“声符的示源作用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声符具有的一种重要功能。”从理论分析到实践佐证均已证明形声字“凡从某声,多训某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6]。本文主要以从“尞”得声的汉字为主要研究对象,逐一考释其字义及使用情況,分析各字之间具有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形声字示源功能的认识。

“尞”是一个比较能产的声符,第二版《汉语大字典》中共收以“尞”为直接构件的汉字共59个,分别为:遼、鷯、膫、橑、療、憭、僚、撩、轑、竂、簝、潦、嘹、嶛、嶚、寮、嫽、璙、、獠、暸、燎、爒、、瞭、蟟、、、、、繚、缭、、、镽、、、蹽、鐐、镣、飉、、鹩。具体考释如下。

一、“尞”字义核略考

“尞”,本义以柴祭天;另体现火焰上腾之状,描绘火势壮大。由上可知,“尞”字字义的核义素:一为声符的本义:烧柴祭天、祭祀;二为大。以下就以这两个核义为线索,探求声旁“尞”与从“尞”得声字意义之间的联系。

二、从“尞”得声而显本义:烧柴、祭天

这一部分包括了3个从“尞”得声的形声字。

“尞”,本义是柴祭天,将木柴架着燃烧,因此从“尞”得声字具有放火、火烧之义。

燎,《集韵·箫韵》:“燎,纵火焚也。”又有放火烧田除草之义。《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郑玄笺:“柞棫之所以茂盛者,乃人熂燎,除其旁草,养治之使无害也。”以上“燎”有放火之义,放火烧田,可见火旁“尞”有示义之功用。

爒,《说文·炙部》:“爒,炙也。”段玉裁注:“爒,其义同炙,其音同燎。”《广韵·筱韵》:“爒,火炙。”火烤为“炙”,义与烧柴、放火相关。

三、从“尞”得声有大义

从“尞”得声而有大义的形声字共有26字。“尞”体现火焰上腾之状,描绘火势不断壮大,故有大义。古者凡大皆为所求,高远、长貌、范围广者,为人之所求,皆与大义相关,故可从“尞”得声。

潦,《说文·水部》:“潦,雨水大皃,从水尞声。”《玉篇·水部》:“潦,雨水盛也。”以上均显雨大之貌,有“大”义,故可从“尞”得声。

蟟,《广雅·释虫》:“蟪蛄、蛉蛄,蛁蟟也。”《陸氏诗疏广要》:“蛁蟟色青,《诗云》‘鸣蜩嘒嘒者,形大而黑……。’”蟟即蛁蟟,虫的一种,其形大,故可从“尞”得声。

嘹,《玉篇·口部》:“嘹亮。”《洪武正韵》:“鸣也,又嘹喨清澈之声。”声音清脆、响亮为嘹,故从“尞”得声而与“大”义相关。

嶚,《玉篇·山部》:“嶚,山高。”形容山高貌,即海拔高,与大义近,故可从“尞”得声。又嶛,《类篇·山部》:“嶚,亦书作嶛。”则嶚嶛二字异体。

橑,《说文·木部》:“橑,椽也,从木尞声。”《淮南子·本经》:“橑檐榱题,雕琢刻镂。”高诱注:“橑,椽橑也。”椽,古代用于支撑屋顶的支架,其特点是形体高大、宽阔、具有支撑之功用。故可从“尞”得声。

暸,《集韵·箫韵》:“暸,明也。”《洪氏春秋说》:“事物先后缓急之序暸然易见,如白黑而不之见,私心蔽之也。”明亮是人们所求的,可以让人看清楚事物,明亮的环境可以扩大人的视线范围,故可从“尞”得声。

瞭,《玉篇》:“瞭,目明也。”《周礼·春官·序官》:“眡瞭三百人。”郑玄注:“瞭,目明者。”以上诸义均为目明,目明可以扩大视野范围,使人看的更远,故从“尞”得声。

轑,《说文·车部》:“轑,盖弓也。”郑注曰:“弓者盖橑也。”盖弓即古代车篷骨架,用于支撑车顶的支架,其特点是高大、宽阔、具有支撑性。故因其这一特点而从“尞”得声显“大”义。

蹽,曲波《林海雪原》二十四:“孙达得蹽开长腿向伙房跑去。”蹽,大步地跨、跑,故从“尞”得声。

遼,《说文·辵部》:“遼,远也,从辵尞声。”《左传·襄公八年》:“楚师遼远,粮食将尽,必将速归。”以上“遼”皆表远义,远是距离大,故从“尞”得声。

镽,《玉篇·长部》:“镽,长皃。”长,距离远,是长度之大,故从“尞”得声。

簝,《说文·竹部》:“簝,宗庙盛肉竹器也。”《周礼·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与其盆簝,以待事。”簝为盛肉容器,大小似与盆同,其口大,亦与从“尞”义相关。

膫,《说文·肉部》:“膫,牛肠脂也。”《名义·月部》:“膫,肪也。脂膏也。”体积大、健壮之牛脂肪雄厚,故与大义相关,可从“尞”得声。

憭,《说文·心部》:“憭,慧也。”《玉篇·心部》:“憭,意精明也。”聪慧、精明之人大脑发达,思维敏捷。拓展思维,有扩大之义,故与从“尞”得声字意义相关。

以下各例皆有美好之义,美好为人之所求,高大亦为人之所求,古以高大为美,故与从“尞”得声字义相关。

僚,《说文·人部》:“僚,好皃。”《诗·陈风·月出》:“佼人僚兮。”孔颖达疏:“谓其形貌好、言色美、身复美也。”美好、高大皆为人之所求,古以高大为美,故与从“尞”得声字义相关。

嫽,《集韵·女部》:“嫽,好也。”《文选·传毅〈舞赋〉》:“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美好为人之所求,故可从“尞”得声。

璙,《说文·玉部》:“璙,玉也。”古代玉是美好的象征,古人又以高大为美好,故“璙”与“尞”字义相关。

鐐,《洪武正韵》:“鐐,白金之美者。”陆德明释文:“鐐,美金也。”古代金银是财富、美好的象征,为人之所求,故可从“尞”得声。

四、从“尞”得声有小义

有些声符可从反面立意,前面我们说到从“尞”之字有大义,但也有一部分形声字从“尞”字义核的反面来训义,从“尞”得声有小义。声符从反面表义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从“召”得声的字既有高义,如“卲”,又有小义,如“轺”;从“亢”得声的字有高义,如“吭”,又有低义,如“坑”。[7]

从“尞”得声而有小义的形声字共有14个字。具体分析如下:

飉,《集韵·箫韵》:“飉,小风也。”《初学记》卷一引《风俗通》:“微风曰飉。”微小也,有小义,故可从“尞”得声。

缭,《说文·糸部》:“缭,缠也。”《楚辞·九歌》:“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王逸注:“缭,缚束也。”以上得知“缭”有缠绕、缭绕义,将某物缠绕会束缚其形,使体积变小,故可从“尞”得声。

寮,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寮,窗也。”《文选·张衡〈西京赋〉》:“交绮豁以疏寮。”李善注:“寮,小窗也。”由此可知,“寮”义为小窗。

鹩,《玉篇》:“鹩,鹪鹩,小鸟。”《经部·诗传通释》卷十九:“鹪鹩,小鸟也。”因其雏鸟体型小而得名,故可从“尞”得声。又鹩,“鷯”简化字。又 ,《字汇·隹部》:“,同鹩。”鹩二字异体。

撩,《玉篇·手部》:“撩,手取物又撩理也。”《北齐书·陆法和传》:“凡人取果,宜待熟时,不撩自落。”用手取物,会使其减少,故有小义。

五、存疑之“尞”声字

由于文献资料不足,加之笔者学识有限,目前有以下5字无法考证出其声旁“尞”与词义之间有何联系,暂且存疑。

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尞”得声字,其意义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经过考证“凡从尞声多训柴祭天、大、小之义”,其中虽有个别字无法联系,说明不是所有的形声字都具有示源功能,但这也并不能影响整体规律的总结。经过以上考证结果显示“凡从某声多训某”确实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语源学规律,可以说声符的示源作用并不是偶然的个别现象,而是声符具有的一种重要功能[8]。

猜你喜欢

玉篇声符大义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基于《五行大义》探讨木克土之刍议
《说文》《玉篇》目部重文比较研究
秦汉时期“迹”字声符的历时演变*——兼谈锡、铎两部通转及相关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声字声符特点的应用
英文摘要(Abstracts)
《玉篇》文献学、辞书学研究综述(2000—2016年)
《玉篇》与其他字书对比研究综述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