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雄安新区地方戏曲暨西河大鼓现状探析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15期
关键词:河北梆子雄县西河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雄安新区是2017年4月1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其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安新和容城三县以及周边部分区域。它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新区地处首都北京、古城保定和滨海之城天津之腹地,历史文化悠久,而且还是传统曲艺、戏曲之乡。被认为是河北梆子诞生的重要标志的定兴县祥泰班就主要活动在“定兴、徐水、容城、霸县、高阳一带”。安新是保定老调的发祥地、雄县是西河大鼓的繁盛之地、河北梆子更是遍布全区。

伴随着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审美娱乐的多元化选择积极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出现,雄安地区的地方戏曲以及西河大鼓艺术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作用下……人力的农耕技艺失去了存在条件,手工的生产工艺失去了条件;在电影、电视面前,民间戏曲、民间游艺活动及其表演场所受到巨大冲击;在漂亮、性感、时尚的歌星面前,说书艺人、民间艺人的生态空间受到挤压。”许多专业剧团已纷纷解散,许多艺人散落民间,有的改行另谋生计,有的还依然执着坚守。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国家层面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发掘,这些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等又获得新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这集中体现在民间业余组织的戏曲协会、书社活动频繁,大有风生水起之势。

一、地方戏曲现状

在党和国家以及当地政府的提倡、支持下,一些民间艺人、票友自发组织起来了业余性戏曲协会、西河大鼓书社等组织,默默坚守、传承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艺术遗产。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容城县的戏曲协会、老年体协华风剧苑、沙河营村农民河北梆子剧团,雄县的百荣河北梆子剧团、连方书社和安新县的评剧协会。

(一)容城县地方戏曲现状

容城县的戏剧协会成立于2011年,现拥有会员200余人,负责人是郑贺安,副会长兼副秘书长是李润增。其建立基础是1995年左右,由王春喜、黄金柱等河北梆子老艺人牵头成立的容城艳阳戏曲艺术团。协会下设京剧、河北梆子、评剧三个分支,其中以河北梆子队伍最为壮大。该协会目前有戏服10余套,戏曲曲谱20余本,常演剧目有《大登殿》《杜十娘》《陈三两》《窦娥冤》《秦香莲》《辕门斩子》《蝴蝶杯》《打金枝》以及自编剧目《铁骨铮臣杨继盛》《义子情深》《借钱》等。戏协活动场所在县剧院排练厅,面积约200平方米,每周三个剧种活动两天,交替进行。如今,该排练厅已是危房,因此戏协集中活动较少,多分散活动,演出未受影响。据该协会主要编剧人曹红斌老师介绍,自协会成立以来,在组织下乡演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还积极排演新剧,参加省市戏曲比赛。近几年,曾获得河北省戏剧节一等奖、保定市“五个一”工程奖以及2015年度全国最佳基层戏剧团体称号等荣誉。另外,该协会还有五次被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节目录制,社会影响很好。

此外,容城县还有一个成立于2011年的老年体协领导下的华风剧苑,这是一个民间河北梆子业余组织,同时兼演评剧、京剧等。剧苑负责人为河北梆子二胡演奏者张占魁先生,成员有30余人,多为业余票友,亦有个别剧团退下来的专业演员。具有代表性的是原县卿华河北梆子剧团退休的老艺人陈凤君(武生)和张素华(艺名张小二,刀马旦)夫妇,以及鼓师苏义祥、三花脸演员张宝贵等人。该组织办公地点在县老年体协二层楼的一间房屋里,目前面临搬出的情况,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没有自己的演出服装、道具,活动经费自筹。多在春节、元宵节、五一、国庆节、中秋节、重阳节、全民健身日等节假日固定演出,平时每天下午或晚上自由活动,偶尔配合老年体协下乡慰问演出。由于没有服装道具,演出多为清唱,较少彩唱,而且多演传统剧目的折子戏或选段,主要有《陈三两》《杜十娘》《蝴蝶杯》等。

在容城县,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个农村河北梆子剧团,那就是南张镇沙河营村农民河北梆子剧团。我们专程采访了沙河营村支书张金良。据他介绍,早在1950年,沙河营村的几位喜爱戏曲的村民经常在一起学戏、唱戏,还跟专业河北梆子剧团学戏。在他们的带动下,爱听戏唱戏的村民越来越多,最多时有120多人,当时村里就成立了河北梆子剧团……后来,经历过解散等起起伏伏。1988年,在老人们的倡议下,村里拿出几千元钱购买乐器恢复了梆子剧团。2008年,村委会还专门投资2万多元购置戏曲演出的服装道具。2009年又投资8万元建成中老年活动中心,提供戏曲演出活动场地。如今,剧团成员已达到50多人,有本村村民,也有邻村票友,他们除逢年过节到全县乡村进行义务演出外,还到安新、徐水等地演出。

(二)雄县地方戏曲现状

雄县河北梆子剧团自2006年解体后,演员们除去一部分改行另谋生计以外,另一部分就散落在民间。目前,雄县境内的河北梆子、评剧、老调等戏曲演出依然很红火,除去民政局备案批准的评剧协会和豫剧协会以外,还有六家左右的业余民营剧团以及一些吹鼓手乐队。在这些戏曲团体中,最有代表性当属雄县百荣河北梆子剧团。这是一个类似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家班性质的私营剧团,负责人是李玉荣女士。李玉荣生于1961年,小学毕业就到了白沟中学文艺班,学习河北梆子。1978年毕业,进入新城县(今为高碑店市)文化馆,后转入霸县国营剧团唱戏,剧团解体后返回东马营老家。25岁嫁入雄县十里铺村河雄县人,婆家也是艺术之家,公公、丈夫都是民间艺人,这就为家班组建提供了基础,于是,1987年和丈夫决定组班唱戏。目前,这个剧团办的风生水起,很有影响力。李玉荣任团长,负责剧团全面工作,县文化馆馆长杨宝槐兼管剧团的乐队,并负责内引外联,发展人脉,拓展、洽谈业务。剧团演出形式丰富多彩,及参与商业庆典、庙会演出,也承办四乡八镇的婚丧嫁娶、生日宴会等。尤其到了庙会,更是他们演出最为繁忙的时节。因为“在民间,节庆庙会是人们最集中、最热闹的时候,而且此时也是戏曲演出一展技艺、酣畅淋漓之刻”。剧团设施相对比较完善,现有衣帽箱10个、盔箱2个、把子箱2个、靴箱3个,杂物箱10个,另外还专门置办了3辆运输车,负责运输演职员工和演出设备等。为了保证充足的周转资金,该剧团还兼营服装道具、演出设备、运输车辆出租的业务,总的经济收入每年大约有100万元左右。

据雄县文化馆李会然股长介绍,该县还有一家公益性河北梆子业余组织——雄县古城河北梆子剧社。该组织的发起人是孙贺军、王爱荣等人,剧社位于古城村农家院内,成员有四五十名,定期活动。这个组织也经常参加各级戏迷票友大赛活动,据李股长介绍,剧社票友还参加过河北农民频道举办的《绝对有戏》节目。

此外,在雄县还有一个韩庄老调剧社。韩庄老调可谓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一个世纪前的清朝末年。当时,韩庄村杰出了一位叫王者洪的戏剧艺人,艺名“萨吉红”(1874年~1956年)他是吉利出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天津卫”唱京剧和河北梆子两个剧种,红极一时。后因病返归故里,开班收徒,身传施教,口传心授。大约在1936年“萨吉红”将河北梆子改创韩庄老调,由此经过了数十年的舞台演艺磨炼,汲取精湛的演技,便更纯熟。韩庄老调经过抗战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经久不衰,延续至今,已传承到第五代,主要负责人为夏二福、孙章扣、张占芬、李老二等人。目前,韩庄老调剧组成员约50人,据悉,为进一步推动老调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该剧社孙大花,赵自敏、许殿甲、解大艳等老艺人提议筹演《二进宫》《调寇》等传统剧目,并且要试排《天飞闸》《锁阳关》《刘云打母》等新编剧目。

(三)安新县地方戏曲现状

安新县的戏剧组织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评剧协会。这也是一个票友业余组织,负责人是郝凯和杨国友先生。主要以唱评剧为主,也有人演唱河北梆子、老调和京剧。值得一提的是,该县文广新局的王局长对县文化尤其是戏曲工作非常重视。为了是评剧协会更好的发展,便利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专门筹集款项建了一个二层小楼的活动厅,并且筹备资金购置了演出服装、道具等。该组织既有逢年过节的公益演出,也有平时自发的聚会活动。据协会负责人杨国友先生介绍他们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演出活动,评剧、梆子、老调轮番演出,或一同演出。而且他们还自编自演一些剧目。

二、西河大鼓现状

西河大鼓的演出较之戏曲显然就逊色许多了,目前较有影响的是雄县赵连方创建的连方书社。赵连方,1947年出生,河北雄县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曲艺家协会顾问,雄县鼓书茶艺协会主席,王派西河大鼓第四代传承人。赵连方15岁拜王派西河大鼓名家李成林先生为师,18岁携年仅9岁的弟弟赵建桥外出说书糊口养家。如今经济富足的他追念起西河大鼓艺术,决心要把祖师爷的艺术传承发展下去,于是在2012年出资10万元把自家的二层楼改建成连方书社,将其从事西河大鼓艺术交流的场所。赵连方先生常演的西河大鼓有《响马传》《三侠五义》《包公案》等传统长篇大书,也有《韩湘子上寿》《下西厢》等小段,另外还演唱新书如《野火春风斗古城》《虎口镇》等。

不仅如此,赵连方先生积极探索西河大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自己最为擅长的是西河大鼓小段的“现挂”,即“即兴演唱”,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古老的西河大鼓艺术。另外,赵先生还广收门徒,按照传统曲艺口传心授的方式教授西河大鼓,他的弟子具有代表性的是郭祥彬先生。郭祥彬为把王派西河大鼓发扬光大,也在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在访谈时,赵连方先生对自己的爱徒郭祥彬说:“我就希望你的徒弟能赶上我的徒弟,我就满足了。”朴实的话寄予着民间老艺人对西河大鼓艺术薪火相传的希望。

值得指出的是在安新、容城,虽没有像雄县连方书社这样有影响的西河大鼓组织,但是却不乏水平高超的民间西河大鼓艺人,比如容城的王凤仙、安新的曹有良等,他们就好像散落的珍珠,还在坚守这门古老的艺术,活跃在乡村庙会、商业庆典、公益演出以及红白喜事当中,诚如雄县文化馆杨宝槐在接受访谈时所说:“这些(传统戏曲、曲艺)虽说没有太多的市场,没有更多的人喜欢,但绝对是消亡不了的,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壤还依然存在。”的确,无论是戏曲,还是曲艺,它们都是扎根于民间的艺术,民间的庙会还在,民间的大众狂欢尚存,民间的节庆风俗依旧,民间的审美情怀延续,因此民间的艺术便不会消逝。

猜你喜欢

河北梆子雄县西河
雄县人大常委会“一家一站”建设见成效
雄县人大常委会 小“积分” 大格局积极推动代表履职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烟雨蒙蒙青西河
雄安·雄县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 周年军民联欢会
西河水云间
西河的秋天
当前社会背景下河北梆子艺术发展困境分析
河北梆子演唱的技法浅谈
河北梆子艺术创新之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