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语文向生活拓展

2018-03-27唐燕飞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积累运用

唐燕飞

【摘 要】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与精华的体现,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二、到生活中探究奥妙;三、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关键词】生活教育;语文;积累;探究;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5-0135-02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与精华的体现,他明确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民众即中心,要让社会和学校实行“教学做合一”。而语文学科又是一个内涵及外延极其广泛的学科,语文课堂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生活中语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却与生活渐行渐远,孩子们被困在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牢笼里。只有让语文走向生活,我们的课堂才能生动起来,丰满起来。

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如果留心生活,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可供学生积累的语文素材非常丰富:童谣、广告、影视作品、对联、碑文,甚至是周围人们的一言一行。我们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语言素材,积累习作素材。

笔者教学班上的孩子们,人人有一本《聚沙集》(取“聚沙成塔”之意)用于记录自己积累的语言素材或习作素材。闲暇时,可以拿出来读一读,品一品,需要用时十分便捷。一次教学《自然之道》,教师让学生对人们的做法作一个评价。有个孩子说:“这些人违背了自然规律,他们自以为是的救援其实是一种愚蠢的慈悲!”笔者不禁为他的发言鼓起掌来。在当天的心情日记中,他谈起这次得到的掌声,说“愚蠢的慈悲”是他在一次广播节目里听到的,当时觉得很新奇,就记在了《聚沙集》里。能得到老师的大力赞扬,《聚沙集》功不可没。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有的学生从长辈的口中积累许多言简意赅的俗语;有的学生从广告中积累了极富表现力的夸张的句子;有的从山门、亭台上积累了有趣的对联……这些积累必将滋养着他们语言的发展、语感的提升。

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更是俯拾皆是,可我们还是常常看到学生为了“写什么”绞尽脑汁,这就是缺乏有效的积累造成的。要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就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聆听、去观察、去体验。有一次,让学生写家乡春天的田野,不少学生都写到了“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而且是“成片成片的”,用上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看上去很美。可笔者知道他们只是把书本(或网络)上的文字搬到了作文本上,并没有“说真话,写真情”。于是,笔者让他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亲自到田野里走一走,亲眼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然后重新写这篇习作,并配上一张自己和春天的合影(其实就是为了督促他们实地观察)。这一次他们写到了草子(紫云英),写到了豌豆苗,写到了橘树新长出的嫩芽……这一次的习作虽然语言不如原先优美,有的句子也不夠通顺,但这是学生的“真话”和“真情”。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随时把生活的酸甜苦辣记录下来,有了生活这个不竭的素材源头,何愁没有东西可写。

二、到生活中探索奥妙

语文是开放的,社会生活都是语文的课堂。对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是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探究素材,把课堂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在《桥》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细读课文,自由讨论提出了以下问题进行探究:①老汉为什么先是把小伙子揪出来,后来又推他上桥?②老汉和小伙子是什么关系?③小说篇幅不长,却多次描写到洪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仔细看这些问题,有的是直接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来的,有些是在探究中联系生活的。如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学生从课文最后描述“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可以推测出他们是父子。可老汉一开始把小伙子从人群里揪出来的行为着实让人费解。这时,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从文中的细节处,去印证老汉对小伙子的父爱。再通过联系生活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老汉不合理的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这样的探究需要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地去思考。从而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整体发展。

将语文教学向生活,还要将学习的天地延伸到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不能局限于书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地域的特色,从语文的趣味、素养的提升、文化的传承等角度,选择探究的主题,如姓氏是怎样起源演化的,当地有哪些口头文化,广告语言表达的特点……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寒假归来,有学生对春联表现出深厚的兴趣。于是,笔者设计和组织了“有趣的对联”这样一个拓展活动。

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品读,发现对联具有字数相同、内容相关、对仗工整、平仄相合的特点。然后学生把搜集到的对联进行了分类。有的是按不同的用途分的,有的是按句式和修辞手法分的。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对对联的用途、句式、修辞进行了探究,知道了生活中对联不仅仅只有春联,还有喜联、挽联、寿联,也有适用于不同行业的行业联。而在之后的赏析中,学生各自发表见解,相互纠正,相互补充。学生从一个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对联故事中,体会到了不同形式对联的妙处。最后,让学生试着填填对联,他们也填得有模有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应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如果语文学习的自主探究,仅仅局限于某一篇课文,那就如同坐井观天,所得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应该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到生活中去探究,到生活中去学习。

三、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进而改变生活、创造生活。

笔者任教的学校处于农村,这儿几乎家家种有椪柑,去年椪柑大丰收,供大过求,销售成了问题,有些橘农就通过微信向人们推销。这是发生在大多数学生家中的真实事情。笔者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为自家的椪柑吆喝一声,在朋友圈里给椪柑打打广告。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时间,朋友圈被学生自已编辑的椪柑推销广告给刷屏了。有的学生宣传绿色食品:“爸妈种的椪柑,纯天然、无农药、不打蜡,江浙沪包邮。”有的学生注重口感:“个头大,味道甜,错过今年,再等一年,现在正是品尝最佳时节,大家赶快下单吧!”有的学生打出亲情牌:“爷爷六十多了,种橘子很辛苦,再没人要,都没有信心种下去了。”……经过一番推销,大家的椪柑居然都卖出去了,这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真正感受到语文是有用的。在运用中,当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没有留联系方式,有的没有定价……当顾客来询问时,他们才发现问题,再对自己的广告进行修改。通过这样在生活中用语文,学生知识的掌握扎实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促进了学习自信心的增强。

“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小学语文向生活拓展,在生活中自由放飞语文,这样的学习才是有生命力的。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积累运用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