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生活,活动+体验,让学生爱上数学

2018-03-27潘传国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情景教学生活化小学数学

潘传国

【摘 要】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持久的注意力,成为教师探索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5-0067-02

小学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是大众数学而非精英数学。从以上角度看小学数学,实质上是强调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本质联系;强调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出了数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强调了各种生活化的活动,启迪和诱导儿童的多种智能。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持久的注意力,成为笔者探索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

一、在备课阶段, “活动+体验”的课程设计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备课阶段,笔者除了钻研《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外,还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和当下趣味新闻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认识负数”时,让学生观看生活中熟知的视频和图片,并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方式记录数字信息,因为要边观看边记录,没有太多的时间,学生会尝试寻找简便的记录方法,为负数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播放的视频或者图片加解说都是从古到今负数在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农民买来3只鸡,卖出5只鸭;小明家住在9楼,地下停车场在负2楼;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我们家本月的收入是5600元,支出是4000元……通过这些熟悉的生活实例,学生自然会拉进与“负数”这个名词的距离。

再如教学“小数乘以整数”时,笔者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于是在备课阶段将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课件制作“电子超市”,把学生平时喜欢的小礼物放进去。这些礼物都有标价,定价到分(两位小数),当然也一定要有相同定价的礼物。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选购物品,然后看谁能用加法算出自己购买礼物的总费用,看谁算得最快、最准确。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使学生参与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接下来,引导学生进入小数乘法的教学,通过与加法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小数加法与乘法的意义、计算法则的区别,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小数加法与乘法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应该在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参与解决问题上面下功夫,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二、在课堂教学中,“数学+生活”的教学实施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外,笔者还努力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故事化,将数学知识编成生活短剧,让学生参与表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认识面积的概念时,先创设情景——在生活中寻找物体的表面,比较它们的大小,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认识面积。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把这些物体的表面图片隐藏,只留下框架的平面图形,思考:这些图形有面积吗?通过涂一涂、比一比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再次,通过让学生涂3个图形(三角形、长方形、角)的面积,体会到封闭图形才有面积。这样在层层递进的生活化的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刻认识“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虽然掌握了数学知识,可是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却很困难。这就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于是,笔者本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的理念,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并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使其外部活动逐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哪些是三角形?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把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每组分两个,有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三角形,有的是兩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有的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三角形,有的是两个不一样但有一边相等的三角形。再让各小组的同学用三角形来拼成所学过的图形。这样,学生很快投入快乐的拼图活动中。笔者顺势说:“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同学们拼图的成果,你们各拼成什么图形?三角形跟你们所拼成的图形又有什么关系?”最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领悟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扎实,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另外,笔者也非常重视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同心圆的面积,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知道剩下的就是环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很快算出环形面积,并悟出环形面积公式:S(环)=S(大圆)-S(小圆)的道理。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再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获得探求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尽情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三、在课堂教学后,“生活+体验”的作业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当学生基本掌握概念后,为了丰富知识的外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笔者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笔者就会鼓励和引导学生进入实际生活,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如,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笔者组织几个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去测量学校篮球场和排球场的面积;教完平均数应用题后,要求学生通过家长协助,完成日常生活的用水、用电等数据的搜集和费用的计算等。再如,在教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时,让学生回家和家长合作研究自行车,探索自行车里的数学,学会在实践中求知。

学习新知后在巩固深化环节,利用学生身边实物进行动手操作,以达到理解和内化。比如,在“认识三角形”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用木条、螺丝钉制作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让他们在制作中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同时又能真正体会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并在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这样“深陷”情境之中的学习,比课堂上单薄的图片来得更加实在。又如,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课后让学生制作两个同样的平行四边形框架,一个不动,一个任意拉,比较前后两个框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拿着做好的框架,思考:为什么周长没有变化?面积变了?哪种情况面积最大?让学生在巩固新知的同时,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总之,无论是在课前的备课阶段,还是课堂的教学阶段,或是在课后的练习阶段,笔者都把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更多地进行“数学+生活,活动+体验”情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动口,深刻体会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源泉,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认知结构。

(编辑:赵 悦)

猜你喜欢

情景教学生活化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模拟情景 重在参与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