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形象

2018-03-26贲永昌冯德芳

关键词:联想意境意象

贲永昌 冯德芳

摘 要:诗歌是以诗中的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精确的说,就是以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对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的鉴赏,是近几年高考中常见的题型,鉴于此,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象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意象;意境;联想;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5-0013-03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即教育要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者不可偏废。可见,教学中育人以美,是教师的任务之一。语文学科教材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条件,而语文学科中的诗歌教学又是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好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行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诗歌较其他文体更为短小精悍,集中凝炼,易于诵记;同时又适于抒情言志,艺术感染力强。所以,诗歌教学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和思想情操方面都具有不同其他文体的独特作用。因此,如何设计好诗歌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经常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诗歌教学,是一门很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课,因为它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起强烈的共鸣,通过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和艺术感染力、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教师通过对诗歌绘声绘色的朗读、细腻的剖析、启发式的讨论,不仅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将艺术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在学生未来的人生长河中开出绚丽多彩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诗歌教学手段多种多样,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进入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诗歌里,诗人为了营建某种意境和感情,会极力铺叙一些意象,以达到完美的意境并抒发强烈的情感。因此,诗歌教学只有通过意象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因为意境是诗的焦点、是诗人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凝结升华。诗人通过描绘眼前的景物,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笔者认为:首先对意象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何为“意象”?意象,“意”是欣赏者的情意、神态;“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就是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有形和无形的统一。它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诗歌的意象很多,常见的有:1.送别类意象,如:杨柳、长亭、酒等,抒写了诗人对友人或爱人的不舍与思念;2.思乡类意象,如:月亮、鸿雁、双鲤、捣衣等,抒写了诗人浓浓的乡愁;3.恋情类意象,如: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等,表达恋人之间的爱恋与相思。诗歌的意象类型很多,这就要看意象的性质属于哪种类型。其次,看诗人对意象的态度和情感倾向是褒是贬,是借意象来抒情还是言志。最后,看诗人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了什么观点。这些都是欣赏诗歌必备的条件。意象大都是附着在词和短语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欣赏一首诗,主要理解这些意象担负着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任务。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其中“空山、明月、清泉、山石、竹林”等这些意象构成一幅画面,表现了诗人在山中过隐居生活的惬意心情。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这些具有衰败、凄凉、孤寂特点的意象,巧妙地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景夕阳图,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很好地烘托出浪迹天涯游子的思念家乡的愁苦情怀。这类诗歌真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意象不仅在古典诗歌中出现,在现代诗歌中也不乏其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主要有“金柳、青荇、清潭、星辉、夏虫”等,虽然意象不同,各有特点,但这组意象共同构成一幅寂静、清丽的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中融入了诗人对母校真挚的爱,同时也抒发了一种微波轻烟的淡淡的离情别绪。

诗歌中的意象其实就是“景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在赏析此类诗歌时,教师要会充分运用“景语”,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猜想诗人所描写的生活情境,从而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此形象化的教学手法,完全符合诗歌教学的规律及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二、着重形象分析,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抒发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诗歌没有小说中全面细致的叙述和描写,也没有议论文中严密的阐述,诗歌只能通过个别表现一般、有限表现无限,以少胜多。正如东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一切其他艺术,象活的现实一样,直接作用于我的感觉,诗则作用于联想和想象。”可见,诗歌中高度凝练的形象,是来自于诗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说,联想和想象是诗人创作的源泉。诗人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思接千载、纵横八方。他们就是借助联想和想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晋朝的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因此,教师要将诗歌讲深讲透,必须抓住诗歌高度凝练的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用丰富的文史知识、社会知识来补充,将诗歌分析得细致,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让整节课都充满活力和魅力。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从表面上看前两层表达对别人建功立业的羡慕,对自己壮志未酬的叹惋。后一层则表达了“人生如梦”洒脱的情感。这样仅限于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这就要我们运用联想,深入地去联想到词人被贬谪到黄州的生活处境,想象一下诗人处于当时社会,体会一下诗人的心境:时刻关注边疆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的热情,但强烈建功立业的理想与严峻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抵触,导致词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看似旷达超脱,实属迫不得已。陶渊明《饮酒·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由这几句诗中 “梅花、竹、菊、莲”这些形象联想到品质高洁的君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王昌龄的《闺怨》“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的“柳”都是诗人有意而选,“柳”有“留”谐音,由此联想到离别,饱含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联想和想象是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作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能力。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在作者介绍环节上多下功夫,运用联想和想象,以优美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展开美的翅膀,让学生获得智慧的火花、得到美的享受。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中充分发挥了联想和想象,从远远的街灯联想到明亮的星星,又从璀璨的明星想到了街灯,这样的联想使得天与地融为一体,为下文写天上的美好生活做了铺垫,接着作者又想象出天上繁华的街市,街市中陈列的人间没有的珍宝以及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再一次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通过联想和想象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了此诗,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诗歌的神韵,也看到了联想和想象的精妙之处。

总之,在诗歌里,意象和意境是诗人在诗歌中描绘的外在形象,诗人通过意象和意境向读者敞开心灵的大門,而联想和想象是诗人创作诗歌的一种手段。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形象化的意象和意境去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鲜明形象。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更深层次领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达到神游于诗中、物我两忘的境界。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既要保留好的教学方法,又要运用一些灵活、适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诗歌教学充满生机,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诗歌,切实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把学生培养成见多识广,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一代人。

【责任编辑 李晓旭】

猜你喜欢

联想意境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春色满园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