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8-03-26张爱枝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

张爱枝

摘 要:积极推进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实行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离不开具体的学科教学活动。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四敢”意识,对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促进当前阶段课程改革、培养“四有”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四敢;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5-0004-04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民族进步的先决条件就是创新,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大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那么这个民族就会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淘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就会慢慢显露出来。”因此,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普及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品质人才。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己任。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四敢”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点。

一、敢想

“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时候“想”比“办”具有更决定性的意义。现有的许多发明创造,“想”是第一步。比如说,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苹果树下悟道,进而使万有引力的秘密得到了揭示,使物理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还有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他年幼的时候整天就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孵出小鸡,正是这些奇特的想法,让他有了一千多项发明,成了人人敬仰的发明大王。极具有娱乐性的扑克牌游戏启发了门捷列夫,他在玩的过程中突发奇想地与化学元素的排列顺序联系在了一起,继而探索到了元素周期律的规则,最终揭开了微观世界的秘密。《日心说》和《相对论》皆是哥白尼和爱因斯坦奇特想象力的结果。今天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创造财富的手段也主要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第一,创设思考的氛围。

学习来源于思考,主动思考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授新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课堂教学充满启发、新意,来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求索的精神,真正担当起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的角色。

首先设疑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思考起源于疑问,疑问是思考的火种,有疑问才会进行思考,才能解难,才能有所进取。例如,《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簡单的地上的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便解决了。再如,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先生在教《愚公移山》时,举了两个典型的例子:第一个是讲解“愚公年且九十”中的“且”字时,老先生没有直接讲它的意思,而是问道:“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疑惑之时,马上有学生猜出“且”和“将近”的意思差不多,看来,愚公还不到九十,只是接近九十罢了。第二个是讲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和“遗”字,钱老先生生也没有直接讲其意思,而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们看了看课文笑了起来,说道:“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啊!”就这样使“孀” “遗”二字的含义巧妙解决了。可见,若说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方式是产生兴趣,设疑就是指挥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从而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效果。在日常的授新过程之中,设置一些问题环节,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努力开动脑筋去思考,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极为有利。古希腊有名的先哲和教育家苏格拉底对问答法极为推崇,他主张在问答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苏格拉底在授新的过程中,从来不向学生作简单陈述,而是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让学生进行思考后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

其次,要以辩促思。即通过辩论促进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共同讨论或是展开激烈的辩论,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其一,启发学生思考;其二,开发学生的智力;其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或辩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

第二,适当地进行一些科学幻想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世界闻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经这样说过:“科幻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先决性条件,它往往为许多发明创造提供了思想来源。”中国的科幻作家郑文广也有过这样的名言:“世界上所有的发明创造,离开科学幻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知识虽然很重要,但是想象力相对于知识来说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总会有一个限度,然而想像却是包罗万象,世界上的一切都能够被想像所含及,而且想像在世界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更是使知识得到丰富的源泉。”故而,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同时,不仅不能忽视对他们想像力的培养,还要使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有一个质的飞跃。在中国教育提倡核心素养的今天,创新思维的训练完全符合核心素养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教师应该认识到,科学幻想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便能从他们所喜爱的科幻题材的影片或者相关报刊杂志中汲取营养,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大大调动学生对科幻的兴趣。如此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

第三,牢牢把握住学科的特点,在日常的授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提升。

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从学科实际、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出发,展开不同形式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活动。比如说,使学生懂得拒绝,这是让学生能够学会批判的眼光;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对事物展开全方位的观察和探讨,这主要是对学生们求异思想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共同去解决一个问题,这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画中表现诗意?”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争论不休,各有各的言论。一些学生认为,在房子附近最好能有一座小桥,然后再画一条围绕房子流淌的小溪;另一些同学则认为小溪围绕着房子流淌不符合要求……其实绝大部分的争论与诗句意思的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不管怎样画都是可以的。然而这一过程所收获的另一种教学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就是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敢问

勇敢地向教师发问,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只要问题提的有价值,那么就等于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解决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问题,就等于解决好了获取知识、探求真理、发明创造的问题。法国著名的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什么价值的问号是打开所有科学的最重要的钥匙,也是唯一的钥匙。现在所存在的绝大部分发现,都离不开‘为什么’这三个字,生活的很多智慧可能就存在于‘为什么’之中。”故而,培养学生勇敢发问的精神越来越重要,这也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升其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多多鼓励学生,在精神上关照学生,使他们的好奇心不流失。

好奇心人人有之。问题的解决过程,好奇心往往是一大诱因,也经常是许多重大科学发明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创新教育的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出问题、提出质疑。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时,就要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勇于提出自已的见解。笔者在教学《木兰诗》时,鼓励学生提问,一个学生的提问很独特:“老师,诗中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难道木兰12年没洗脚吗?古代女子是裹脚的呀!”笔者表扬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下课后,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在《陔余丛杂》中查到“‘躬足条目’:躬足,始于南唐宫中,有一窈娘,喜欢打斜足,宫女学她,到了宋朝才流行民间。”而木兰生于南北朝,距北宋有370多年的历史,显然不裹脚。学生听了这个解答,提问的积极性更高了。故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养成主动提问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只要学生有了疑问,教师都去予以解答,切不可因为问题的“稀奇古怪”,对学生不闻不问,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要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开展相应的一些活动,培养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果兴趣“匮乏”,那么沉浸其中就无从谈起,“灵感”也不会光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原动力,没有兴趣,学生的乐趣就无法保证,就很难在这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创造的巨大乐趣。”兴趣绝对是无比重要的一种催化剂,如同磁铁一般吸引着学生这块磁铁不可动摇。

再次,推动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而培养他们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故兴趣是一切创造、一切成功的先决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主动营造有趣的氛围。针对不同的概念和原理,制定相应的教学方针。在授新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会从理论到具体,解决好特殊矛盾和一般矛盾的关系,一切为学生服务,这样就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三、敢说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有句名言:“如果你的思想和我的思想交换,那么我们两个都有两个思想。而且可能还会多于两个思想”“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向别人倾吐,可以让别人对你的思想提一些建议,这样更能够树立创新的自信心,也便于发现自己思想的一些缺陷等等,更有利于在第一时间对缺陷做出完善。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说不定还有意外收获的“灵感”。因此,“敢说”同样是培养创新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第一,实行民主教学,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授新的过程中,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快乐。根据现有的情况,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地讨论。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批评打压他们的积极性,而是要合理地引导,以免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新的兴趣。

第二,强化学生的“发表意识”和“专利意识”。

“发表”和“专利”都是可以表现创新能力的社会形式,只不过形式不同。在授新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講授“专利申请”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专利意识”。通过小论文、小制作等规模比较小的、学生便于操作的科技类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专利意识”。鼓励学生多多向报刊之类的媒体投稿,使他们养成“发表意识”。

四、敢做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动手实践,才能使设想变为现实,否则一切都是空谈。除此之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还能够使不合理的地方得到修正。“实践出真知”,在“敢做”这个重要的创新素质中,动手操作是最为重要的。

第一,教师首先应具有实验的意识和素养,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实操意识,才能够对学生做出科学的指导,学生们在富有趣味性的实验活动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他们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能稳步提升。

第二,把实验的意识“灌输”给学生。教学中,要结合各学科内容,有目地地给学生讲解一些通过多次试验、多次动手,最后发明成功的故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科技课等一些形式,培养学生树立“实验、动手”是进行创造发明必要条件的意识。从事实上来说,现有的大多数发明创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经历了千百次的失败才取得成功。比如说,放射性物质——镭的发现,居里夫人所经历的失败次数常人无法想象。就算是一些偶然的发现,最终也需要无数次的实验结果去印证它的正确性。

第三,重视实验室的作用,加强对实验室的监督、检查和评估。理科教学中,特别是理化生等的教学,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绝不能将学生的天赋扼杀于应试教育中。利用现有的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四,学校应使劳动技术课和科技课等课程的检查力度得到增强,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课程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重大意义。努力制定与劳动技术课和科技类相关的教学法规,在法律层面使此类课程得到保障。

第五,缩减学生在室内集体学习的时间,应该增加学生在实验室中探索的时间,与此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制作一些发明创造,使学生的荣誉感和收获感得到增强。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中的中流砥柱,教师的目的应该不仅仅在于培育出有一定文化的劳动者,更要为祖国的发展输送大批的优秀人才,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牛顿”和“爱迪生”等具有划时代价值的科学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谁掌握了创新的绝对要义,谁就占据了主动地位。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发掘人才,把有限的人才资源视为发展的原动力,努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几个方面的创新。让创新成为党和国家所有工作的核心,让社会引发一股创新的潮流。

猜你喜欢

新课程创新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