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儒学的高中语文分层次问题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8-03-26葛苏杭

关键词:儒学策略

葛苏杭

摘 要:根据《论语》《学记》中的一些有生命力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针对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实施分层次问题教学。并明确实施的策略:调查问卷梳理分析学情、敬业乐群自愿层次分组、研制分层次问题导学案、拟定分层自我评价表。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成功的言语沟通本领。

关键词:儒学;分层次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5-0010-04

一、儒学中有生命力的语文教学元素

儒学,就是儒家学说。其中,《论语》《学记》对高中语文教学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有关教育教学的论述,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非常明确,而且还体现了分层次的理念。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修身从学习《诗经》开始,立人在于学习礼,成就品格要靠乐。“诗”“乐”由内通过情感来陶冶人,“礼”由外通过行为来规范人。内外兼修、层次分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逐层推进,又强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孔子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认识,回答学生的问题。不仅如此,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教学的模式,即“问题——对话——自悟”。如《论语·先进篇》记录: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推之。”[3]

《学记》有关教学的论述,教学的目标、内容也非常明确,更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和目標检测的思想。“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4]不难发现:学习有先后次序,按学生年龄、认知水平,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修养等。当然,考查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5]则体现了学问内化的层次性。

二、高中语文分层次问题教学的内涵

高中语文分层次问题教学:根据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水平不同的特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语文学习效果最大化为目的,以基于文本设计的一组有价值、有梯度的问题为载体,而进行的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上,以问题作为思维的引擎,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形式充分发挥自身学习潜能,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此过程促进学生夯实丰厚的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思维以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高中语文分层次问题教学的策略

(一)调查问卷梳理分析学情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四星级高中,学生学习底子薄、习惯不好。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摸清学情,才能对症下药。问卷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读书、不会思考,回答问题跟着感觉走;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他们认为运用微信、QQ等沟通信息就很好,不必与人面对面交流。

(二)敬业乐群自愿层次分组

教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勤奋刻苦程度、知识水平、个性特点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向学生提出分组建议。然后,学生自愿组合学习小组。结果较为客观:基本上是个人情况相似或相近的,在一个组。小组之间,也反映出语文成绩和能力的高低,很有层次。

小组的分层划分,为分层次问题导学案的研制、课堂上的分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许许多多的语文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在活动中,学生的“群德”得以培养、组织能力得以养成、语言交际能力得以锻炼。

语言交际能力非常重要,正如《论语》中所说:“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6]学生在小组中发言,克服了“怕”的心理,渐渐在全班就能发言。半学期,大部分学生能够流畅的讲话,而且内容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语言的质量也反映了思维的质量,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三)研制分层次问题导学案

以“先学后教”为指导,通过研制导学功能强的学案,倒逼学生读书、引领学生读书、激发学生释放生命潜能。“为教而学”,就是以教人者教己;“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要努力使别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在学习小组内,学生在学案的指引下,通过“兵教兵、兵正兵、兵强兵”,达到大家共同进步的学习目的。

分层次问题导学案,即学案以分层次问题为主线,学生预习的问题分为A、B、C三类。A类问题为基础性问题,学生通过用工具书参考资料,课前自主解决;B类问题为理解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之间交流后尽量解决,或在教师点拨下解决;C类问题为运用性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或是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解决。下面以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为例,具体说明分层次问题导学案的研制。

1.确立学习目标

教师指导各学习小组拟定学习目标,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运用可观察可检测的具体行为动词来表述,指出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小组长汇总,和教师共同凝练学习目标、几个学习目标,按照接近原则,有序安排,突出层次性。如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一文学习目标:(1)正确写出“诟”“尤”“柄”等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2)根据本文内容说出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及气节;(3)根据文本内容,说出本文细节描写的作用。这几个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本文的起点和归宿,来自学生,又稍高于学生的定位;既适切学生,又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2.筛选整合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各自提出问题,小组长将组内讨论仍没有解决的问题整理,以书面形式提交教师,并和教师共同筛选整合这些问题。这些问题要满足几个要求:一是“问题”要有价值,既有思维价值,又要是本文教学目标所在;二是几个问题要有梯度、层次感强;三是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如《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中的几个问题就是这样设计的。

基础性问题(A)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以此诟远 诋毁、诽谤

②从而尤之 责怪

③如此卓卓 特异,不同寻常

④引绳而绝之 使……断

⑤授之柄而处其下 权柄

⑥因乱抽他帙以试 借指书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

①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脏

②此矢所以志也 识

③嵩常在围中 尝

理解性问题(B)

(1)根据本文内容,你是如何看待张巡、许远、南霁云这三个人物?

明确:张巡的忠义严肃;许远的以大局为重;南霁云的慷慨爽朗。

(2)韩愈为什么要写张中丞后叙?

明确:①作者认为《张巡传》对张巡等的记叙有缺漏。

②写“后叙”对张巡、许远等人的事迹作出补充。

运用性问题(C)

(1)当时社会上对睢阳保卫战的攻击主要集中在哪几方面?

明确:①破城后张巡壮烈牺牲,而许远没有死,许远有畏死降敌的嫌疑。

②张巡、许远把睢阳城分开防守,而贼兵首先是从许远防守的地段破城的,睢阳城失守,许远有责任。

③怀疑守城的价值。睢阳城中发展到人吃人的地步,最后还是失守了。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是否值得。

(2)文章最后通过张籍转述于嵩的话,补充了几个细节,你认为这些细节对表现张巡的个性有何作用?

明确:

作者从转述跟随过张巡的于嵩的话入手,通过几个细节使张巡聪明好学、才思过人、爱憎分明的特征更明显、更突出。

本学案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过程的展示通过以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主线来构建,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建构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新知识,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问题导学,改变了传统课堂灌输式传授以及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积极读书、钻研文本,养成了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拟定分层次自我评价表

上文《学记》中的“五视”“九年知类通达”,明确告诉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进行考察,注重信息反馈,以利于“教学相长”。通过学生自评,从教的方面讲,有助于教师进一步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有效地改进教学;从学的方面讲,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明白学习的得失,成功的地方努力发扬、不足的地方迅速校正,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广。自我评价表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问题思考、问题展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乐群合作和言语交流等。这样的自我评价,师生共享、共生。评价的等第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在学完了《张中丞传后叙》进行自我评价时,一名语文成绩中等的学生提出了见解:“文中写了许远、南霁云、张巡三个人物,写法有什么不同? 分别突出了他们什么样的特点?” 此问题,很有创意、很有开放性。评价,使课内的“问题”延续;评价,使课内的知识再生;评价,使学生对文本再挖掘,读的通透,享受一种读书的快乐和幸福。

因此,基于儒学的高中语文分层次问题教学的策略研究,就是根据儒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生命力的教育教学思想,针对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实施分层次问题教学,在分层次学习目标、预设问题、学习小组、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这样的研究,能够使课堂增效,能够培養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成功的言语沟通本领。

参考文献:

[1][2][3][4][5][6]施忠连.四书五经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2:60,57,72,452,453,80~81.

猜你喜欢

儒学策略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2020年儒学研究关键词:阐释、应用与地域化
我的手机在哪?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山东省曲阜市为每村配一名儒学讲师
Passage Four
谈儒学的“复兴”
儒学研究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