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与实现《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内外教育共赢

2018-03-23杨光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生活

杨光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小学开展并设立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根基,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为中心,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的综合的课程。该门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家庭,了解社会和国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要想实现本课程的真实意义,就需要达到“知行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就是实现课内教育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达到二者共赢。

【关键词】德育教育 课内外活动 有机结合 素养提升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丰富的课内知识为课外实践提供了可行的参考,起到一个引领作用,就像是一个标杆。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发展综合素养。所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内容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这使得课程的教学时空从学校和课堂扩展到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有意义活动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人育人的目的,也是《品德与社会》此门课程的意义所在。

一、品社学科课内外结合的必要性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课程内容就是为了给学生的方法论提供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言传”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要注重“身教”。

1.“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是很早就提出的一项教育理念,也是教育部非常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行课内外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发挥老师的桥梁作用,将孩子的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毕竟现在社会上需要的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机器,而是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而此教学方式恰恰符合了这一点。

2.有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的双边理解与互信。重视品社学科课内外结合,一方面,可以让老师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发面,可以增加师生情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老师关心、关注,都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重视品社学科的课内外结合正是给师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有助于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如图书馆,多媒体等硬件资源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家长、朋友、常接触的人和事这样的软资源提升素养。

4.有助于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在实践活动当中,学生可以做义工参与社会实践。也可以旅行、参观。还可以参加各种文体竞技活动,这些无论是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情感态度上都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个多方面的提升,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生活,体味民间疾苦,真挚的发自内心地想为这个社会做贡献,真切的体会到自己也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实现良好的课内外结合,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方式

1.打造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浓厚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得到更多的心灵启迪。但从实际现状看来,课堂上犯困的学生不占少数,难道是因为学生本身就对课程反感吗?其实不然,为什么孩子看动画片、看画报就津津有味呢?那是因为它们本身就生动有趣,因此老师要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资源把课程进行的多姿多彩。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的《沿着江河走下来》这个题材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播放有关黄河、长江的视频资料,促使学生保持想了解的愿望和兴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内容就是在现实之中,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学习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有探索的欲望、交流的欲望,这种欲望无疑给增强学生的主動参与意识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在课程的讲授上除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报刊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课外学习资料帮助孩子更高效的达成课内学习目标,也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活用教材,老师应该吃透教材甚至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使教材和实际成分接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老师和教材的作用。除了学习一些课本理论老师还应鼓励学生学习课外知识,增加阅读量,这样才能使课程内容更加全面、完备和多姿多彩。

2.组织兼顾“课内外”的教学活动

如果把课堂知识比喻为“食物”,教师已经不再是灌输者,而是帮助学生顺畅消化,多多吸收营养的辅助者。课堂教学是重要的阵地。课内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每节课程都有不同的特色以及要求,为提升课程质量以及学生的“吸收量”,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兼顾“课内外”的活动内容。

(1)开展知识竞赛,设置情景模式,在课堂上进行演练自救,并布置作业在家中实操演练。此类方式来帮助孩子把这些刚吃进去的食物“消化”掉。无论是在课本内容当中还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各种事故隐患无一不真真切切的发展生在我们身边。

(2)举行辩论赛,报刊展览等主题活动。通过此类活动来加深孩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为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游戏几乎成了少年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有节制的玩游戏可以放松愉悦心情,但与有一部分学生抵制不了其诱惑,造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使生活道路误入歧途。此类活动的有效开展,可提醒孩子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孩子们的警戒心,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请家长深入课堂,为孩子布置一些“家庭活动”小作业。教师可以组织特色活动邀请孩子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孝心。在课下教师可以经常布置为“为父母倒一杯热茶”“承担一项家务劳动”“跟爸妈说声辛苦了”等有意义的活动任务,让孩子通过身体力行的感受而去体谅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尊重和感恩于家长。

3.学以致用提升生活能力素养

俗话说“知识如果得不到运用就等同垃圾”,一切知识,学以致用才是目的。通过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学生才能找到《品德与社会》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真正有效地让课程知识为学生的生活提供向导,指引方向。针对各项活动以及生活问题,学生们有了一个可行的参考标杆,真正让学习的知识活起来,运用起来。假如生活是一条河流,那学生就是一条小船,课程知识就是指引小船前行的舵,有它的指引小船才能沿着正确的航线顺利的驶向更远的地方。

三、总结

课内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原本独立的两个板块有机地合二为一,是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给《品德与社会》注入新的活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良好的品德在生活与实践中逐步形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在社会中健康、快乐地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不断体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大胆实践,总结经验,使课内外活动有机结合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梦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法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吴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资源开发利用思考与实践[D].杭州师范大学,2015.

[3]朱翠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及教学探讨[J].成功,2012,(18).

[4]马海青,胡国花.活动化教学——让品德课堂绽放生命活力[J].吉林教育,2012,(08).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生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生活感悟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无厘头生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