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2018-03-22张晓霞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张晓霞,陈 霞,姚 治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3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但人可以改造自然。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既存在着和谐性,也存在着冲突性,也就是说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是各自辩证统一的。习近平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其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为生态文明建设拓宽了视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实现路径。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容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上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为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追寻的梦想。而“美丽”的本质不仅仅包括环境,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与美丽中国的关系为: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基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构建美丽中国的根本要求,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强大保障,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内在灵魂,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必要条件。[1]47-49

我们要把贯彻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统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要素的和谐关系,攻坚克难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依托。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史和人类史是相互制约的。”[2]所以,生态文明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中华民族能否永续发展息息相关。中国领导人从未停止对生态文明的探索。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保护林业的发展、水利的建设和节约资源,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生态环境的良性持续发展,强调生态建设要长远规划,注重依靠法制和科学技术解决生态问题,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是对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化进程和国际化交流,这是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发扬和创新;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定义和基本要求,目的和最终目标,使生态文明有了科学的定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尊重自然规律就要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理念。习近平认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3]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路径

1.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国人用勤劳和智慧,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创造了如今的工业文明,成就举世瞩目。但是,这些成就是以环境为代价的。空气污染、土壤退化、生态破坏等触目惊心。要想根除现实中的恶果,必须先根除思想上的恶因。

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把在河北正定工作时形成的“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理念,在福建工作时反复强调的“资源开发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相协调”的思想,在浙江工作时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并直接推动当地自然修养、生态补偿等改革探索的生态观放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位置。他紧抓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带领全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力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经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放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专项小组中的同一个小组中,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又一次突破和创新。

因此,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不动摇,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想法得出好结果。

2.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按照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范畴的科学界说,生产力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人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所以生产力也就内在地包含了外部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还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中的各种自然要素。而随着人类对自然肆无忌惮的掠夺,人类也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物种灭绝、气候变暖等全球性的生态灾害和危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此,生态环境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自然保障。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树立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着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就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前瞻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内容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决定文明兴衰的客观规律,全面阐述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4]

3.坚持将生态理念融入建设全过程

5.4 病虫害化学防治。玉米的主要病虫害有大小叶斑病、纹枯病、锈病、地老虎、玉米螟、蚜虫等。①大、小叶斑病。可在病害发生期。用70%代森锰锌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粉剂500-800倍液,间隔10-15d连续喷2-3次。②纹枯病。在大喇叭口期进行防治最为适宜,一般在发病初期每667m2用30g朗文康兑水60kg喷雾,喷施果穗以下植株部位,连续2~3次,间隔7d。③锈病。在发病初期,用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严重时隔15d再喷1次。④地老虎、玉米螟、蚜虫,喷药防治。

第一,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应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升级,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二,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政治建设。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政治保证。所以,应加快制定和修订同生态文明相关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法规,并根据实践要求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三,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文化建设。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千百年来形成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所以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文化建设,以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把人类的道德关怀覆盖到大自然,实现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第四,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之所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因为环境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靠党和政府,还要有人民群众、社会组织等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从而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5]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1.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全面实施十大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加快构筑十大生态安全屏障(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生态屏障等),是国家林业局认真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的有力举措。而且,行动不止现在,目光不止眼前,力量不止党和政府。下一步,完善生态修复制度、强化生态修复技术支撑、推进生态修复社会参与等将为生态修复的实施提供强大的群众基础、技术支撑和制度保证。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黄河的生态环境修复问题。他调研的脚步涉及湖北、湖南、重庆等横贯大江东西,提出比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长江经济带的要求和期许,着力于从大开发向大保护转变,让母亲河永葆生机。

2.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恪守生态红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保护制度体系”,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环境”,五中全会指出“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

从生态文明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制度的内容越来越系统、全面。特别是2015年9月22日公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生态文明的八个目标,即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八个方面,真正实现了生态文明制度的系统化、全面化。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特点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它也是与时俱进的,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继承性——一脉相承,推陈出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西方后现代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第一,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生态文明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主张立足于国情,改变人与自然敌对的状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道家生态文明思想主张“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实践观。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念在吸收借鉴道家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佛教的生态文明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注重生态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这进一步发展了“众生平等”的生态文明思想。第二,批判地借鉴了西方后现代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自然观是一种“有机整体论”。它认为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造成的,是由于现代社会对理想主义过度张扬、恶性发展导致的,主张消除人与自然的敌对或者冷漠关系,要求改变现代人的统治和占有欲望,强调人类和总体环境有着内在联系,重建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整体性,进而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第三,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辩证观,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践观是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以目前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为根据,通过系统的思想和实践,协调人口、资源、经济的发展,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1]56-69

(二)全面性——绿色导向,全面发展

在主持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这种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包括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等内涵。他指出,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6]

总的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自然系统的绿色导向是从生态赤字转为生态盈余。我国的生态赤字经历了农业文明时期的缓慢扩大到工业化时期的迅速扩大,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急剧扩大后开始慢慢缩小这几个阶段。而缩小的原因得益于十八大提出的把生态文明融入到“四大建设”中,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现了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转变,这是思想观念上的一大进步和突破。经济系统的绿色导向是经济系统发展从追求数量效益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丽水市调研时提出“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GDP”等重要讲话,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追求绿色经济的决心。社会系统的绿色导向是实现社会系统发展的平衡性。这里的平衡指的是当代人与当代人以及当代人和子孙后代之间的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和人民致力于美丽中国建设、依法治国、精准扶贫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从全方位、多层次实现当代人与当代人之间和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的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全面性特点,以绿色为导向,涵盖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各个方面,为绿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保证。

(三)时代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我们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不同的中国印记。在这个时代,对中国来说,就是无限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期。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就必须取得脱贫攻坚战的绝对胜利。根据中科院研究生院(石敏俊和马国霞,2009)的研究成果显示,生态退化损失占GDP的比例与人均GDP之间呈现的是一种负指数关系,说明经济发展越是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本越大。[7]36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生态退化与贫困人口分布具有高度的耦合性。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改变贵州、甘肃、宁夏、青海等省份坡地耕种、森林砍伐、超载过牧等掠夺式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问题,就不可能根除贫困地区落后的面貌,就不可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改变了以往以财政扶持为主的救济方式。变输血为造血,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脱贫。产业脱贫,不仅能解决贫困地区的一时之困,还能实现稳定脱贫,更能引导贫困人民走向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另一方面,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源于中国的实际需要,也是源于对世界实际的反馈。空气污染、全球变暖、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世界问题。所以,人类正在共同发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绿色革命,实现“天人合一”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秉持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原则,不仅积极倡导“一带一路”来回馈世界,更是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主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国际间合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比如《巴黎协定》的签订,中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以成立环保基金、建立环保志愿者组织等实际行动,积极履行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问题上做出的承诺。在美国推出巴黎协定后,一如既往地做环保的行动派,展现了大国担当,体现了大国风范,造福了世界人民。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性特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四)实践性——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前面我们提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路径,但是,只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绿色教育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第一,制度建设。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领域制定修改的法律达十几部之多。其中,新制定和修改幅度最大的有6部,实现了“多规合一”的全面一条生态红线的模式,打破了以往国土、林业、环保、水利、农牧各管各的,职能交叉严重,相互扯皮的情况。第二,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进行新农村“五改三建”工程——改厕、改圈、改水、改厨、改路、建池、建园、建家,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第三,绿色教育。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当前,广大干部和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加强其生态保护意识刻不容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场合中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讲话等已经超过60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论断,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让人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特点。它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实施路径,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实践经验。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它应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1]王舒.生态文明建设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256.

[3]新华社.习近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坚决筑牢 国 家 生 态 安 全 屏 障[EB/OL].(2016-08-2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24/c_1119448608.htm

[4]南方日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N/OL].(2014-10-14).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4-10/14/c_1112810160.htm

[5]王玉庆.把生态文明融入四个建设[N].人民日报,2013-07-19(7).

[6]乔清举.心系国运 绿色奠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N].学习时报,2016-07-28(A1).

[7]陈诗一,刘兰翠,寇宗来,等.美丽中国:从概念到行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6.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