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四川民居

2018-03-21

四川建筑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居四川形式

许 森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

1 四川民居的发展

在山峡的巫山县庙坝乡龙骨坡发掘出人类化石,距今已有204万年,说明了四川是原始人类起源地之一。四川文明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但三星堆遗迹证明当时已有规模不同的房屋。房屋外围柱有序排列,内柱无序排列,说明了当时的木结构体系尚不成熟;发展到三星堆晚期已经有了房间功能的划分,并注意房屋的朝向;商周时出现了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已具后世四川民居雏形,春秋战国时,干栏式建筑已经较为成熟。

秦汉至唐宋时期,移民带来了中原文化,建筑由干栏式向院宅式发展。建筑技艺水平已位全国前列;城池开始规划修建,奠定了日后大多数城镇的基本格局和位置;建筑形式和装饰手法更加丰富,雕饰逼真生动;亭谢、树木、山石被引入住宅,宅园兴起。

元明清时期遭受战乱,北方和湖广等地区大量人口迁入,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使得建筑类型增多,与此同时建筑功能趋于复杂,规模逐渐宏大。四合院布局日益成熟,店宅形式出现,沿街联排式民居形式定型,场镇建设更加兴盛,各地建筑技术已形成完善体系。

2 建筑空间布局

建筑布局中有使用中轴线的手法,但并不受限于中轴线。四川多山,因此建筑布局并不强求朝向,而是结合地形,依山就势,弯直不拘,尽可能契合建筑场地。建筑尺度上不追求宏伟,讲究适宜的空间高宽比,构成出“诗意栖居”的布局。

建筑布局中有使用中副轴线的手法,但并不完全受限于轴线。为适应山势地形,建筑布局并不强求朝向,而更多的是讲究背山面水,结合地形采取不同的平面布局形式,纵横向均可发展。

按布局形式可分为:一字形式,曲尺形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一字形式一般是平民和农民使用的住宅,多散布在乡野间,通常为三间,入门为堂屋,左右两间为卧室和厨房。曲尺形式即在一字形的基础上一侧加厢房,形成一个半围合的场地,称“院坝”。三合院式即在一字形基础上两侧加厢房,形成一个界限较为明确的院坝。四合院式为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所修建使用,四面均为房屋,围合出一个明确的院坝,一般下厅房用作储藏和过厅。

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宅院式,店宅式,寨堡式,吊脚楼式。宅院式即房屋前形成院坝,用以满足平时生活活动和建筑的采光通风。店宅式因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形成,根据店铺与住宅的布局位置分为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和前店后坊宅。寨堡式是为了抵御外敌,自我防范而形成的建筑形式,根据碉楼和民居的布局位置可以分为附着型、嵌入型、围合型。吊脚楼式常见于山地和江河边,该形式灵活多变,适应能力强。

3 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

3.1 建筑材料

受限于山地丘陵的地形,经济因素的考量,四川民居多为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石材,木材等材料,并为了快捷方便的建造房屋,没有对材料进行多余的加工而改变物理性能,而是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宜当地材料物理性能的构造方式,最大化了材料自身的性能,无意识中对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

3.2 建筑结构

四川民居的结构形式丰富精巧,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高超的技艺;建筑结构以穿斗结构为主,但不仅仅是穿斗结构,而是因地制宜进行完善和改进,例如常见的是将穿斗式与抬梁式相互结合,形成受力明确,且结合紧密的结构模式。而山区一般多用土石结构,就地取沙土、石材等材料构成主要承重结构。丘陵地区则多采用土木混合结构,将穿斗结构与土墙承重相结合。

4 建筑立面与装饰

4.1 建筑立面

各地就地取材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围护立面,依据材料不同可分为:石墙、砖墙、土墙、木板墙、竹编夹泥墙。

石墙可分为条石墙、乱石墙、卵石墙。条石墙是石材精心加工,一层层错缝叠加砌筑,乱石墙是用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块进行拼接砌筑,卵石墙则是用河边鹅卵石采取下大上小错缝摆放的方式进行砌筑。

砖墙采用的砖尺寸繁多,通常砌筑成空斗墙,砌法有一斗一眠、三斗一眠、五斗一眠,多用作山墙、封火墙。

土墙分为夯土墙和土胚墙。夯土墙又称版筑墙,墙体每增加约15 cm就铺设一层竹筋或草筋以加强建筑整体性。土坯墙则是将泥土以砌块的方式进墙体砌筑,通常在泥土中掺家草料以增强墙体韧性。

木板墙即为用木板作为围护结构,此类围护结构的建筑常见于森林资源丰富的山区,在祠堂会馆这类建筑地位较高的建筑中也较为常见。

竹编夹泥墙是四川地区最常见的围护墙体,主要因该做法所用材料在四川地区方便易得,制作较为简单。通常做法是以编织竹条作为主要结构,双面刷以泥浆再进行白色抹灰处理。

4.2 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主要受到儒、释、道三种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在主题上多为祈福求安,求吉避凶,或是忠孝礼义仁爱的故事场景再现,由此可以看出兼收并蓄的特点。从装饰部位和装饰程度可以看出大多数建筑都较淡雅,简洁大方。

四川民居大多以屋脊、门窗、柱础为重点部位加以雕饰,而其余部位只是结合材料本身属性加以美化处理。屋脊正中心部位做脊中花装饰,通常是用青瓦堆砌成铜钱的形式,表达吉祥的寓意;屋脊端头通常做鸱尾,形式有多种,寓意防火防灾。

门可概括分为攒边门和格扇门,攒边门是四周用木条组成外框,内部穿带攒起木板组成;格门是由框、上部窗心、下部格板组成。窗的样式非常繁多,题材非常丰富,是装饰中最为集中表现的部位。

柱础是木柱的底部基础,有防止雨水侵蚀的保护作用,样式很多,常见的为鼓形、边鼓形、覆莲形,雕饰以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

4.3 历史文化

四川民居发展演变,本质上反映了对应时期的经济的发展,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和生产生活的演变。四川民居结构与形式自成体系,发展源远流长,发展水平层次高,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四川民居与自然和谐共融,建筑不强改场地,而是适应环境,根据地形地势进行建造,将就轴线堆成,均衡有序,但尽量保留地形地貌,根据实地情况进行灵活布局,不拘泥于轴线的绝对限制。四川民居多元融合,多时期、不同地区的移民,让建筑在基于原有四川民居特色上又有不同元素的加入,形成了丰富的建筑样式。

5 保护与传承

民居的保护和传承应以保持其活性为核心,修缮保护为原则,建立民居档案,建立健全保护法律,避免“拆旧建新”的模式。保持其场所特征是民居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民居场镇应避免过度商业化,打造适度的针对旅游业的商业体系,保持民居场镇本身的运转模式,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维持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场所精神,防止过度商业化后导致功能的单一和特色丧失。民居的保护需要在周边建立完善的服务辅助体系,能让民居本身不被植入现代功能而被破坏,也能满足游客在旅游参观后的吃饭、居住等的需求,既保障了民居本身的活性,又保障了游客的需求。

在新建建筑中传承民居的地域精神,才能避免“千城一面”。方法主要有借鉴四川民居的空间布局,提取装饰元素符号,改进传统结构形式。借鉴四川民居的空间布局是学习借鉴传统民居的优点,避免其缺点,适当改变调整出新的能满足现代功能又保留四川民居特色的空间布局,是对传统民居历史发展的传承。提取装饰元素符号则是提取民居中的精神文化,并运用到新建建筑中,使新建建筑延续地域的精神属性。传统结构历经数千年发展,必然有其可取之处,对传统结构进行研究,将其核心手提取出来运用到现代建筑的结构中,则是对传统民居技艺发展的传承。

6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四川民居肯定会发展或者消失。四川民居的研究有利于民居地域特色的保护和发展,能够为新的建筑提供可借鉴的创造模式,让新旧建筑有机协调共存,创造地域丰富的人居环境,利于本土文化弘扬和发展。

[1] 李先逵.四川民居[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 李先逵.古代巴蜀建筑的文化品格[J]. 建筑学报,1995.

[3] 张琪.历史文化村镇的活态遗产与保护利用—以合江尧坝古镇为例[J]. 小城镇建设,2015(4).

[4] 巴蜀传统建筑木构架地域特色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民居四川形式
A gift I treasure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