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2018-03-21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互联网+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为促进产业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指南。在此背景下,互联网进一步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互联网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平台和手段进一步成为高教研究的焦点。同时,互联网也给大学生带来很多新的困惑甚至问题,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因此,“互联网+”模式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整体性的教育理念转换。

1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含义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和体系。它“不仅是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1]

基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如信息容量大、高速化、数字化、虚拟性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在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加以创新,并突显出平等、自主、交互性的社会性内涵。“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以互联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互联网信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以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

2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2.1 互联网思维的普及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为基础和出发点,对资源配置的各个环节进行重新审视、配置的思维模式,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一系列实际行动的代称[2]。随着“互联网+”概念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思维越来越被各行各业所熟知和接受,各高校也开始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为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理念和政策上的基础。

2.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在资源共享、跨时空、交互性、个性化等方面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王津[3]认为,未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将体现在5个方面:在线多媒体技术的逐步普及;网络应用更趋多样化,网站服务更加精细化;电子商务更具发展空间;全景图像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这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

2.3 大学生的认同和需要

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通过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较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同。王浩等[4]对537名大学生对待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态度进行了调查,发现“将近半数的学生对心理测验、案例分析和调试技能知识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需求很突出”“大多数学生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并且非常愿意使用网络心理测验”,并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大力发展的部分”。这说明网络的匿名性、便捷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进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3.1 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1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完成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同时通过纸质媒体加以辅助,如宣传手册、报纸、板报等。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受众面小,时效性较差。通过互联网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不仅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范围,而且互联网即时性的特点也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明显提高。此外,互联网的互动性使得每位个体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对自我意识独立性逐渐增强的大学生来说,能够调动其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热情,从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内容可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健康常识两大类。有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依次是:职业规划、情绪管理、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恋爱困扰、挫折应对等[4]。“互联网+”环境下的宣传途径要符合大学生的媒体接触习惯,可以选择学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博客、微博、QQ空间、微信公众平台等。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心理美文、电子书、讲座视频、知识问答、心理电影等,并结合传播途径不断加以创新。

3.1.2 心理档案的建立

心理档案是对个体心理特点、生活历程、心理健康咨询等情况较为全面的记录。大学生心理档案在内容设计上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一般情况,即具体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身体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特长等;第二,家庭情况,即具体包括家庭成员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旨在了解家庭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三,早期教育情况,即主要了解早期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如家庭主要教育者是谁、家庭主要教养方式是什么等;第四,既往病史,主要了解学生生理状况对心理的影响,包括本人是否患过某些疾病和家族成员是否有精神疾病等;第五,各种心理测验及诊断结果,旨在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心理特征;第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综合评定,即对整个心理面貌给予综合评定[5]。通过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档案管理,可以提高信息采集和查询的效率,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使其更具完整性和系统性。目前,互联网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各高校也可以根据需求订制个性化的心理档案管理系统。

3.1.3 群体与个体的心理测量和评估

心理测量和评估是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必要手段,通过心理测量和评估可以更好地区分和筛选各类心理健康状况的学生,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群体心理测量还可以把握群体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以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对个体而言,通过心理测量可以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征,提升自我调适和完善的技能。

大学生心理测量是指在心理健康、个性特征、智力能力、学习心理、职业倾向等几大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的测量和评估。目前,心理测量软件不仅能够针对以上心理品质对大学生进行在线测量,还能够即时产生测评报告和应对建议,并能够对群体数据进行分析,大大提高了心理测量的效率和效果。

3.1.4 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借助互联网实时性、网络性、互动性等特点及其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开展网络心理调查,通过网络优势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目前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供了进一步的技术支持。

3.2 面向心理亚健康群体的大学生心理咨询

3.2.1 各类心理咨询的预约

由于每次心理咨询的时间较长,而且大多数咨询不能通过一次服务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因此,在心理咨询预约时对咨询的时间、地点,以及咨询师和来访者进行的统筹安排非常重要。通过互联网进行心理咨询预约可以使以上信息更加明晰,使预约流程更加智能化。目前,被各大医院采用的网上挂号系统可以应用到心理咨询预约中,提高预约效率,更好地为来访者服务。

3.2.2 网络文字、语音及视频心理咨询

网络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者通过互联网,就求助者所提出的心理困惑、心理矛盾、精神痛苦和人际关系等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需要的条件,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如何摆脱困境,帮助咨询者纠正认知偏差,克服情绪障碍,发挥个人潜能,以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或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过程[5]。与面对面心理咨询相比,网络心理咨询保密性更强,受物理空间影响较小,在时间安排方面也更加灵活。得益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心理咨询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是通过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进行个体咨询,根据来访者需求可以选择文字、语音或视频等方式;传统的E-mail形式虽然即时性不强,但在网络心理咨询中也有一定的应用;高校心理咨询师还可以通过校园BBS、贴吧、微信公众平台等途径对一些可以适当公开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此外,QQ网络电话、YY等即时群聊工具也为网络团体辅导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3.2.3 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对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价是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难点,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整合其心理测评、即时互动、匿名性等功能,建立更加及时、客观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体系,更好地推动咨询工作的进行。对高校管理来说,通过互联网对心理咨询教师进行工作绩效考核也可以更加客观公正。

3.2.4 心理亚健康群体的互助平台

心理亚健康是指正常心理中的一种特殊状态,处于心理亚健康的个体一般是由生活中的一些应激事件导致自身产生了一般心理问题甚至严重心理问题,同时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但心理亚健康并不等同于心理疾病,心理亚健康的个体自知力完整,主客观世界基本一致,人格也相对统一和稳定。心理亚健康个体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但日常生活中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也非常重要。当今大学生一旦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由于对心理咨询的抵触及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很容易会向网络寻求慰藉和帮助,那么借助专业的心理网站或互联网空间为其构建及时有效的互助平台,能够引导其更好地解决自身问题,提升心理素质。

3.3 面向心理异常群体的大学生心理干预与转介

3.3.1 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遭严重灾难或重大生活事件,当事人陷入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目前一般采取三级预警系统,即由班级、学院、学校联动对心理危机个案进行预警和干预,通过互联网可以将这一体系加以完善,使其更加高效。如通过网络心理测评可以将面临心理危机的个体及时筛选出来,并反馈给其班主任及宿舍辅导员加以关注;通过班级或宿舍发现的心理危机个案也可以及时上报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尽快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对于面临心理危机的个体,通过互联网也可以有更多的渠道进行求助,并获得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

3.3.2 心理疾病的转介平台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旦发展为心理疾病,就需要及时转介到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但目前在高校中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和精神类疾病讳莫如深,在面对此类疾病时都缺乏可靠的渠道以获取信息应对疾病。通过互联网可以向学生和家长普及心理疾病的常识,并可以通过链接的形式帮助患者及时找到专业的医疗机构,甚至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完成预约挂号等服务,降低学生抵触心理,引导其积极接受治疗。

[1] 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6):81-86.

[2] 赵戊辰.“互联网+高等院校”互联网思维优化高校资源配置[C]// 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廊坊市域经济发展——第九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廊坊论坛论文集. 2015:121-127.

[3] 王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8):21.

[4] 王浩,赵旭,周婧,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及态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152-155.

[5] 刘秀伦.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5):53-55.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互联网+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