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语言看国家形象塑造

2018-03-21邹晓玲

关键词:社论人民日报词语

邹晓玲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是国家一笔雄厚的无形资产。”[1]在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将国家形象列为本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元旦社论标题由单式题、复式题组成,本文只研究单式题及复式题中的主题。(共40条)为语料,探讨媒体*本文所说的媒体,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语言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相关问题。

一、《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塑造中国形象的语言策略

(一)词语色彩意义较为突出

词汇意义在理性意义、语法意义之外还有色彩意义。在为数不多的40条元旦社论标题中,富有时代色彩、形象色彩、感情色彩、民族色彩等色彩意义的词语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新时期元旦社论标题词汇的主基调。这些富有色彩意义的词语有:

时代色彩:四化、改革、开放、发展、复兴、建设、四项基本原则、小康。

形象色彩:基础、曙光、光辉灿烂、铺路、长青、步伐、图画、巨大、宽广、满。

感情色彩:新、伟大、好、辉煌、科学、美、稳定、全面、安定团结、同心同德、团结、艰苦奋斗、满怀信心、大有作为、奋发有为、和衷共济、开拓前进、再接再厉、作为。

民族色彩:中华民族、愚公、神州。

以上色彩意义中,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为内蕴色彩,时代色彩和民族色彩为外围色彩。从各色彩意义下属的词语分布来看,元旦社论标题词语在色彩意义上偏重于选择富有内蕴色彩的词语,尤其是富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其次为外围色彩类词语。以感情色彩词语为例,这些词语充分表现了言语交际者发自内心的喜悦、赞美、肯定等积极向上的感情倾向,给读者带来满满的正能量。而富有时代色彩的词语则概括了新时期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复杂变迁、任务、目标、原则等。形象色彩类词语多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如“铺路”涉及到对行为主体动作行为的联想,“基础、曙光、光辉灿烂、长青、步伐、图画、满、巨大、宽广”等涉及到对事物的形状与样态的联想。民族色彩类词语,顾名思义,或蕴含丰富的民族感情,或有能让人一眼就能识别或感觉得到的民族特色。如“中华民族、愚公”蕴含着中国人民勤劳、善良、朴实、勇敢的形象,“神州”代表了广袤的中国大地。

除本身蕴含色彩意义的词语外,标题中还有一部分被临时赋予色彩意义的词语。这些词语本身并没有什么内蕴或外围色彩,但在句法结构中,因受临近有色彩意义词语的感染、制约而被临时赋予了某种色彩意义。这在偏正结构标题中非常常见,例如,迎接大有作为的年代(1980年),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2001年),喜迎伟大的二〇〇八年(2008年),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2009年),迎接奋发有为的二〇一〇年(2010年)。“年代”本为中性词,但因受富含感情色彩的“大有作为”修饰,被感染上这种色彩意义,而临时拥有感情色彩意义。其余各例均可依次类推。

从社论标题丰富的色彩词语我们不难发现,标题制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向世界塑造了一个积极、健康、进步的中国形象。站在受众的角度,在新年之际,阅读这类充满正能量的词语,会因为生活在这片拥有良好国家形象的国土而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二)语用功能上表要求的祈使句占绝对优势

句子按照语气或功能一般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大类。从句类上看,社论主标题中祈使句占绝对优势,共有36条,占标题总数的90%。例如,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1979年),把握大局 再接再厉 同心同德 开拓前进(1997年),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2003年),让我们一起成就梦想(2013年)。

依据祈使句功能特征可知,祈使句是“传达说话者要听话者做某事或不做某事,或者说话者要听话者与说话者共同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指令行为”的句子[2]14。《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制作者对祈使句的偏好与《人民日报》社论的本质属性以及元旦社论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属于政治语篇,反映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态度,在辞旧迎新之际,报社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读者送去新年祝福,同时提出党的要求或希望、建议等。而祈使句的功能特征最适合完成这类交际任务,祈使句是“显示作者正在跟读者互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是说话者有意拉近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一种语言努力,颇受社论标题制作者青睐。

此外,依据方霁对祈使句内部功能分类,现代汉语祈使句可分为命令句、要求句、商量句、请求句四小类[2]15。从四小类句子内部特征及元旦社论祈使句标题结构特征来看,社论祈使句标题在语用功能上属于要求句。原因在于,从交际双方关系来看,社论祈使类标题中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表面上看起来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平等关系,事实上却存在着隐性的上下级关系,但在句法结构上并没有出现命令句中常见的各种强调标记或否定标记,命令语气不明显;同时,鉴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所代表的隐性说话人不容置疑的权威身份,祈使句标题中尽管命令语气不明显,但依然不失威严。因此,社论标题中祈使句在语用功能上采用了一种比命令句语气弱,但比商量句、请求句语气强的要求句。

社论标题中祈使句的大量使用是国家借助主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语言手段。新年之际,在向全社会送去新年祝福的同时,又提出要求、希望、建议等,具有指令功能的特殊句式祈使句能较好地完成这种使命。但在交际策略上,标题采用了比命令句语气弱,但比商量句、请求句语气强的要求句。元旦社论标题这一句式策略塑造了一个集严肃性却又不失亲和力的执政党形象。毫无疑问,这一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语义上以鼓舞号召为主,兼及赞美与祝福

元旦社论属于节庆社论之一。因节庆需要,社论标题在语义上以鼓舞号召为主体,共有35条标题,约占元旦社论标题总数的87.5%。例如,同心同德,艰苦奋斗(1989年);满怀信心迎接九十年代(1990年);为进一步稳定发展而奋斗(1991年);迈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步伐(2002年);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2011年)。元旦社论的交际目的非常明确,在送达新年祝福的同时,多倾向于鼓舞大众以积极心态迎接新的时期,或号召大家为某个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等。

此外,社论标题在语义上还有赞美型、祝福型。例如,光明的中国(1978年),伟大的开局之年(2006年),一年更比一年好 定叫今年胜去年(1982年),科学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2007年)。这些标题在语义上属赞美型,定语褒义色彩非常鲜明,并有效地将这种感情色彩感染给了它所修饰的中心语,整个标题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光明的中国”表明说话者对祖国未来与前途的信心和自豪,“伟大的开局之年”彰显了说话者对新的一年良好发展前景的憧憬与信心。“一年更比一年好 定叫今年胜去年”和“科学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在语义上属祝福型。元旦社论是为新年而作,离不开对新的一年祖国前途与命运的美好祝福。其中前者表达了说话者对新的一年各项事业的美好祝福,祝愿之心情真意切,一个“定”字再现了说话者的决心和勇气;后者是对祖国未来科学发展道路的祝福。

元旦社论标题在语义上以鼓舞号召为主,兼及赞美与祝福,字里行间流露出积极的主观感情色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塑造了一个奋发进取、充满朝气与希望的新中国形象。

二、《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语言塑造中国形象的启示

(一)媒体语言关乎国家形象建构

通常情况下,信息传播的载体有实物、体态、语言(包括文字)、图像等符号,其中“语言负载着人类信息量的80%左右”[3]。在大众媒体传播中,媒体语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小而言之,媒体语言肩负着传播内容准确、真实的重任;大而言之,媒体语言关乎国家形象的构建。它“实际上是国家形象表述和塑造的最后归宿。离开了语言层面的国家形象是虚无飘渺、难以把握的”[4]。“媒体语言传播不仅可以直接通过传播信息观点影响媒体受众观念,从而影响国家形象,同样可以潜移默化地通过多种间接途径影响国家形象。”[5]

以伊拉克战争为例,一向标榜新闻客观、真实、公正原则的美国媒体,在战前一个月对伊报道中却拒绝使用带褒义、中性的修饰词,大量采用恐怖主义、独裁、邪恶、残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暴政、镇压、铁拳统治、虐民等词汇[6],向世界塑造了一个残暴、邪恶、危险的伊拉克政权形象,以此映衬所谓的民主、自由、解放的美国形象。

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语言运用情况可知,标题中富有积极而丰富色彩意义的词语、语用功能上表要求的祈使句、以鼓舞号召为主兼及赞美与祝福的语义,共同将一个奋进、团结、光明、崭新、具有亲和力的新中国形象展现在民众面前,并为民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助于唤起社会主体内在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民众为国家奋斗的理想、热情,很好地发挥了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因此,我们说语言作为音义结合的一种任意性符号,在具体使用中却具有突出的非任意性。行为体可以从词汇、句子、语义等不同层面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发挥语言的建构作用。而在大众媒体中,由于媒体与国家、政府间的密切关系,媒体语言的非任意性特征更加突出,尤其是在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上,媒体语言的运用往往关乎国家形象的建构。

(二)媒体语言在塑造国家形象时应与时俱进

长期以来,《人民日报》以用语严谨、规范、庄重、典雅而著称,成为媒体语言运用的典范和标杆。但近年来随着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受众等因素的复杂化,以及新闻语言的多元化变迁,《人民日报》在语言运用上越来越受到外界批评,“新华体”“人民腔”的批评之声多有耳闻。以本研究《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为例,近40年间,社论标题在语言运用上保持了较高的程式化和趋同化倾向,在标题词语、语法结构、句类、语义、标题称名性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不过,令人关注的是近年来《人民日报》在语言运用上已有明显的革新。以元旦社论为例,近年来在叙述方式和视角上有新的变化,开始追求散文式的写作手法,并尽可能采用平等的语调和口吻来展开叙述。这在社论语篇中非常明显,如2013年元旦社论结尾部分:

2013年已经开启。让我们一起成就梦想,把个人的生命与历史的潮流交汇,将人生的旅程与时代的进步融合,用2013年的日日夜夜,成就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

祝福你的新年,祝愿我们的梦想。(《人民日报》2013年元旦社论)

刘大保曾有感于社论写作中结尾存在的问题,认为“结尾是一个薄弱环节,这表现在:运用号召式的结尾太多;号召的语言和方式雷同者太多;特别是老话、空话、套话太多,读之令人乏味”[7]。然而,2013年元旦社论结尾中这段散文式的笔法让人耳目一新,没有家长式的说教,没有大话、空话的号召,有的只是字里行间浓浓的抒情色彩,给人留下极其温馨、亲切的主观印象。

不仅如此,作者还将这段话中“让我们一起成就梦想”作为2013年元旦社论的主标题,寓意深远。其中“我们”属于“互动式”元话语,其子类别为自我提及标记语(self mention),发挥着“明确提及作者自己”的功能[8]。这类元话语“体现了读者和作者关系的亲疏程度、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并显示了读者参与的程度”[9]。“互动式”元话语从社论语篇走进社论标题,进一步表明社论在叙述方式和视角上正在有意识地追求平等化。相对于以往上下级之间的叙述方式,平等式的对话有助于拉近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具有强烈的亲和性。

媒体语言是媒体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在信息传播边界越来越模糊的今天,作为中国主流媒体、官方媒体的《人民日报》,其语言运用情况不仅关乎中国媒体形象,更关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当前,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在西方传媒巨头操控国际舆论场的大背景下,“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负面论调甚嚣尘上;另一方面,由于传播机制、传播技术与观念等因素的限制,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声音并不响亮。在这种现实困境下,提高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媒体策略,不仅要继续关注媒体议程设置、新闻图式、叙述框架等方面,也应该提高我国媒体传播的语言水平,提高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语言策略。

参考文献:

[1]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3.

[2] 方霁.现代汉语祈使句的语用研究:上[J].语文研究,1999(4):14-18.

[3] 李宇明.大众媒体与语言[M]//姚喜双,郭龙生.媒体与语言:来自专家与明星的声音.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4.

[4] 梁晓波.国家形象的概念隐喻塑造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13-117.

[5] 刘尚超.如何通过媒体语言传播来提升国家形象[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27-32.

[6] 李庆四,张如意.媒体—政府互动与美国外交决策[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7-42.

[7] 刘大保.社论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29.

[8] 陈曦.中西方新闻报道中的元话语对比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5-123.

[9] 徐赳赳.关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J].当代语言学,2006(4):345-353.

猜你喜欢

社论人民日报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