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金融条件下商业银行如何破局

2018-03-20葛鹏

银行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条件商业银行

葛鹏

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日益推进,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新经济”为引领的热潮已经褪去,全球经济衰退,复苏乏力,进入了政治格局复杂、民粹泛滥、地缘政治紧张、“黑天鹅”频出、“灰犀牛”靠近的“大停滞”时期。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取得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改革深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将向创新驱动转变。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结构调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深化改革等外部环境影响,“新常态” 下我国的金融生态和金融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金融向“新金融”转变,商业银行“躺着赚钱的黄金时代”也随之结束,商业银行新的变局正在悄然发生。

新金融條件及其成因

新金融条件从广义上来讲是指整个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新变化。随着金融架构的底层基础发生变化,整个金融系统产生了新的发展和新的变化,由此形成了新金融机制、新金融业态、新金融组织、新金融工具以及新金融服务方式,导致整个金融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变化。从狭义上来说,所谓新金融条件,就是以直接融资为主导,以新金融组织和新金融业态为特征,以新金融工具、新金融产品和新金融服务为引领的新生态环境和条件。

新金融条件不仅仅是互联网金融。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领域的新热点。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之后,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基本形成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互联网消费金融和互联网理财(包括基金、保险、信托等)等主要业态。移动支付成为当下的新潮流,移动支付金额由2013年的9.6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57.5万亿元人民币。互联网金融的迅猛态势,激起了大家对“新金融”的重新判断,业界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引领了新金融条件的到来,互联网金融就是“新金融”。然而,无论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虽然将金融嵌入在新的技术当中,但并不完全代表“新金融”,只是传统金融在工具和手段上的扩展,只是“新金融”的一个新类目、新方面。

新金融条件是新的金融生态环境。2003年央行行长周小川就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金融生态”的称谓就此产生。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诱发了金融业的“基因突变”,拓展了传统金融业的领域,新的金融方式、新的融资渠道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随之出现。在中国经济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征程上,金融业架构中的“底层架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改变了金融业的经营方式,无论是金融的供给者还是消费者,无论是金融的基础设施还是监管制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金融内外部环境各个方面的变化共同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新的金融生态环境。区别于传统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新金融生态环境的新金融条件,是针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金融环境的整体判断,须加以重视。

宏观经济背景叠加技术变革孕育出了新的金融生态环境。在经济与技术进步两大变革引领下,四大方面因素催生出新金融条件。一是中国经济转型催化出新金融条件。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金融方式已经无法顺应经济转型的新形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原有的间接融资方式难以服务好实体经济发展,“金融脱媒”大势所趋,因此需要新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实体经济服务。二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金融条件提供支撑。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之后,移动智能终端深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新的技术形式改变了金融的底层架构和金融基础设施,新的技术进步引领金融业的新生力量进入金融行业。三是中国金融不均衡发展为新金融条件的产生提供了空间。中国金融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大量的金融需求无法被满足,新的金融形式便从传统金融的边缘地带萌芽,进而引领了新金融的变革。金融不均衡发展来自于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和金融资源错配。中国现有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近14亿人口的金融需求, 仍然存在较大的金融服务缺口。收入水平提高和人口结构变化, 原有的传统金融无法适应新生需求和升级需求,存在明显的需求缺口。既有的间接融资方式,使得金融资源向国有企业倾斜,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存在明显的金融资源错配。四是改革持续深化,结构转型为新金融条件提供了发展机会。结构转型背景下,监管部门对非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创新采取了鼓励和观望的态度。同时我国实行分业监管,对新出现的产品和模式监管分工模糊,为新生金融业态和金融机构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新金融条件的特征

新金融条件更大程度上不是颠覆,而是传统金融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构,是金融供给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以及服务范围的变革和扩充;是金融消费群体和消费行为的显著变化;是金融基础设施在底层技术和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开拓创新;是监管方式和监管范围的转变和开拓。新的变局和新的变化形成了新金融条件的以下特征:

金融商业模式多元化和业务领域全面化。金融的底层技术变化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众筹、网络借贷、大数据征信等多元化模式发展迅速,使得直销银行、绿色信贷、网络信用贷款、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旅游金融、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等业务形式迅速推广成为可能,商业模式日渐多元化,金融领域更加开阔。同时,技术进步改变了原有的业务方式,“单笔金额小微化、交易笔数海量化、边际成本超低化”成为业务方式的新特征,其聚沙成塔的长尾效应日益凸显,使得金融服务可以延伸到各个领域,汽车金融、旅游金融、电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多样的服务将陆续涌现,业务领域更加全面。

金融业态复杂化和金融组织多样化。伴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和新型金融形式的出现,间接融资为主的时代即将过去,直接融资将成为未来融资的主要方式,混业经营大势所趋,非金融领域企业纷纷进入金融行业,以银行控股公司为主导的多元业态格局面临挑战,行业竞争日趋复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平安集团在金融领域有序布局,众多的小型金融机构陆续涌现,金融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同时,技术和方式的转变,带来了金融组织管理渐趋扁平化,提高了轻资产小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金融服务虚拟化和服务方式场景化。未来银行业务不再依赖实体分行网点或是实物进行定义,依靠移动终端对客户进行服务将成为常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社交媒体的发展,服务的虚拟化打破了物理距离的限制,客户的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日益碎片化,传统金融中的条条框框和固有观念彻底颠覆,用户的所有行为都已经融入到具体的场景之中,专业金融服务机构正在努力构筑场景化的服务帮助客户整合需求,金融服务场景化大势所趋。

金融服务对象小微化和覆盖领域普惠化。科技创新的力量大幅降低了成本,过去决定金融业发展的“二八定律”转向“长尾效应”,零散化的80%中小微客户成为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同时,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正在扩大,普惠金融、消费型金融和农村金融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新的开拓地。移动互联网使得金融服务普及到了更多的用户;云计算大幅降低交易处理成本,惠及了金融服务的客户,实现了金融的普惠。

金融领域去边界和金融监管趋严。技术进步降低了金融行业的技术壁垒,打破了原有清晰的金融界限,跨界经营渐成趋势, 金融的疆域正在无限扩展,触及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在边界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的隐患,业务领域的去边界和业务形式的多样,使得金融风险更加难以预测,金融监管难度加大。未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将成为重点,金融监管将更加严格,更趋细化,覆盖范围更广,功能性监管成为主要方式,严监管时代也由此到来。

新金融条件下商业银行如何破局

布莱特·金预言,“随着科技进步和客户行为变化造成的银行业崩塌越来越接近现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乘高速增长的东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各大型商业银行已跻身全球前列,成绩斐然。新金融条件下,商业银行面临新的挑战,银行的传统“吃利差”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粗放式增长和同质化竞争的时代也已经过去,“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新金融条件下各种新型金融机构进入市场与商业银行竞争市场份额,抢夺客户,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同时客户结构及行为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求转型以适应未来发展。

商业银行变局向金融科技与客户发展倾斜。2016年,“金融科技”成为金融领域的热点概念。从互联网金融过渡而来的金融科技,逐渐渗透到资产的获取、风控、贷后管理等全流程。在中国出现了“新的金融巨头”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2017年伊始四大国有银行就纷纷与BATJ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交通银行也与苏宁形成了战略合作。在新的竞争格局下,金融科技俨然成为银行业新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金融科技毕竟是金融服务的手段,金融行业的根本还是在于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科技仅仅是银行发展的“术”,而客户发展才是银行的发展之“道”。现在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将客户发展提高到战略层面,将以业务为主向以客户为主转型,银行将回归客户。

“银行回归客户”面临观念转变和客户发展新特征的考验。彼得·德鲁克说:“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继续按照过去的逻辑做事。”新金融条件下商业银行面临内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传统银行的经济高速发展红利已经消失,粗放式铺设网点发展业务的模式难以为继,传统商业银行固有观念不再有效。商业银行需要转变观念,以客户为中心,将客户体验和价值提升作为主攻方向,尽最大能力满足客户需求。新金融条件下,银行客户呈现出小微化、虚拟化、新型行业以及区域新特征等态势。传统的客户結构从20%的高端客户向零散化的80%中小微客户转变;消费的方式从线下向线上转移,消费场景化趋势形成;新旧动能转化, 新零售、共享经济、物联网等新型产业金融需求凸显。城市客户的重心将向城镇倾斜,中西部地区金融需求提高,各地区形成差异化金融需求。

“银行回归客户”要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面对新金融条件基本特征和客户发展的新变化,“银行回归客户”不能急功近利,要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挖掘符合自身特征的客户发展重心,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客户发展品牌。在目前的大背景下,大部分银行在监管的引领下,服务实体经济,由“脱实向虚”逐渐向“脱虚向实”转变。作为大型商业银行更要承担起服务实体和“脱虚向实”的重任,以公司客户为战略重心,同时发展普惠金融、小微金融。股份制银行可以向零售业务倾斜,以个人客户为重点发展领域。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以金融科技作为手段, 实行分层分级分类的差异化客户发展模式,在新金融条件下寻求破局。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交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条件商业银行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