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长性教学”:激活儿童的“生命感”

2018-03-14许爱梅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

许爱梅

摘 要:儿童数学教学应当是一种“生长性教学”。“生长性教学”视儿童为植物性“种子”,通过疏松土壤、创设条件、激活动力以及对话催化,让儿童生长出枝繁叶茂的知识、学力、经验、智慧和品格等。“生长性教学”能够激活儿童的“生命感”“成长感”“幸福感”。

关键词:儿童立场;生长性教学;生命生长

什么是教育?著名学者吕叔湘先生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叶圣陶老先生对此极为赞赏,认为“所谓教育,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适恰的水分、养料、空气和肥料等”。这是一种隐喻的说法。“教育是农业”意味着教师要智慧地开启儿童的生命感觉,释放儿童的生长活力,而不是以知识的名义奴役儿童生命,这就是“生长性教学”。基于“儿童立场”,教师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把握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努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文化内涵,积累数学思考、数学问题解决的活动经验,提升自我的核心素养。

一、 通透情境,疏松数学“生长性教学”的土壤

通透的情境是儿童数学“生长性教学”的土壤,是儿童数学学习的前奏,是儿童探究新知的铺垫。在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中,通透不是教学目标,而是一种教学策略。通过情境,儿童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教师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才是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通透的数学情境应该蕴含着“数学味”,应该能吸引儿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种游离于教学目标、剥离数学因子的情境,充其量只是一种外在装饰,而不能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土壤,不能成为儿童数学素养发展的基石。

例如:笔者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册),通过学生的平板电脑创设了网络搜寻“三字经有多少字”的问题情境。一方面,让学生审视信息时代的诸种信息,对信息时代的诸种信息学会取舍、质疑、验证;另一方面,情境饱含着浓郁的数学因子,直指数学学习主题。这样的情境,形成了生长学生数学探究的土壤。学生在情境判断的过程中生发出各种猜想和验证方式,有学生受到“2、5倍数的特征”的影响,用末位数是3的倍数的方法来判定;有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通透化的情境蕴含着浓浓的“数学味”“生活味”,能够诱发学生主动投入数学学习之中。在学生的数学猜想与数学验证中,有的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类比迁移;有的借助电子化的计算工具进行验证,体现了学生的信息化技能、素质。教师为学生疏松情境的土壤,能够诱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儿童立场”,教师将儿童视作植物的“种子”,在情境土壤中自由呼吸。由此,构建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生长型课堂”。

二、多維感知,构筑数学“生长性教学”的条件

感知是儿童数学学习的第一道门户,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儿童智能发展、心理成长的重要方式,更是儿童生命生长的必然需求。“生长性教学”回归儿童数学学习的原点,引导儿童的多向感知。如果说儿童是“种子”的话,那么感知就是光照、水分、营养等外在的“生长性条件”。换言之,儿童的数学思维、数学想象是建基于儿童的多维感知的,一切的数学学习都必须以儿童真切的感知为条件,儿童首先要借助观察、比较、操作、倾听等直接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就是一种“体验学习”。

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在激发学生的猜想兴趣、探究兴趣后,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3的倍数的数”,让学生通过观察引发学生的数学深度思考。通过观察,学生认为“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没有关系,因为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的数却是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的数却不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笔者和学生玩了一个“听音辨数”的游戏,即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笔者听拨动算珠的声音。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笔者在听的时候,学生也在专心致志地听,当笔者每一次都能准确判断“3的倍数的数”时,引发了学生强烈的议论。有学生猜想,“3的倍数的数”与一共拨动了多少个珠子有关;有学生认为,“3的倍数的数”与这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有关;还有学生认为,“3的倍数的数”与这个数的数字排列没有关系,因为相同的数字组成的数要么都是3的倍数,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如此,学生借助眼、耳、脑的整体性、协调性认知,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

深入感知是儿童数学学习的应有品质,是儿童与认知对象进行深度交融和置换的最佳途径,也是儿童积极探究未知知识的有效方式。数学多维感知,不只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将学生引向探究知识的本源、本质,实现学生生命的生长、重塑。

三、 荡涤思维,激活数学“生长性学习”的动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是儿童思维生长的场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激活儿童的思维。教师要找准儿童思维的起点,把握儿童的思维方向,掌握思维方法,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舒展。荡涤思维,激活儿童“生长性学习”的动力。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笔者运用核心问题引发儿童的思维:多边形的内角和与什么有关系?我们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应该从“几边形”开始研究?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三个问题层次是递进的。儿童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多边形的边数有关。有学生认为,我们应该从最简单的三边形也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开始研究;有学生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已经研究过了,应该从四边形的内角和开始研究……对于怎样研究,有学生认为,应该和三角形一样,借助撕角、拼角、折角等方法进行研究;有学生认为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展开研究。可以说,核心问题犹如动力引擎,荡涤着学生的思维,激活着儿童数学“生长性学习”的动力。接着,在数学猜想、验证中,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他们从四边形开始探索起。有学生用“拼”的方法,将四边形的四个角撕下来,然后拼合在一起;有学生用“分”的方法,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交叉的三角形;有学生用分的方法,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不交叉的三角形……接着,学生研究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通过数据整理,形成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学生从自我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在探究性学习中逐步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

从“生长性教学”的视角看,儿童的数学学习犹如大树的生长,需要经历发芽、生根、生长,再生根、再生长的不断演化、不断沟通、不断深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理解才会越来越深刻,数学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深度学习”。

四、 对话引领,增强数学“生长性学习”的催化元素

“生长性教学”需要“对话”,需要持续不断的高质量对话。对话是“生长性教学”的催化剂,能够让课堂增值,生发出课堂中无法预约的精彩。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对话,不是指简单的语言来往,而是指在教师的话语引导下,学生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自我的思维潜质,建构自我的数学意义的过程。对话是流淌在主体之间的意义溪流,能够让学生获得生命的成长。

例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笔者从儿童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对话让课堂不断升温,形成学生持续不断的探究欲望。首先从对一年级排队问题中的“第几个”复习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描述“第几个”时要说清楚从哪边数起,渗透“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规则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班级座位图”,其中最后一个学生的数对是(7,7),小军的位置为(3,5),学生描述位置。在对话、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同一个位置,彼此的描述却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统一规则的重要心理需求。教师出示规则,学生自学规则。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对规则进行符号化、形式化、简约化的创造,建立各具特色的用符号确定位置的雏形。通过方法改良,形成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理性认知。当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确定位置的时候,体验到了符号化规则确定位置的唯一性。这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儿也有一个座位图,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都是‘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但是他们的数对却不一样,一位同学的数对是(3,5),另一位同学的数对是(4,5),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的启发性话语激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交流。“老师,可能一位同学是站在观察者的位置进行描述的,另一位同学是站在被观察者的位置进行描述的。”“到底应该站在哪个角度确定位置呢?”笔者出示了一张“全景教室照片”,学生展开了深度思考。“这张全景照片是谁拍摄的呢?”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应该站在观察者的角度,因为只有观察者才能拍摄全景照片。

作為“生长性教学”的方式,对话意味着动态生成,意味着多向开放,意味着平等融合。在“生长性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师生、生生的积极对话,善于捕捉课堂的动态生成,让数学知识得以增值,学生思维得以碰撞,师生情感得以交融,数学智慧得以生成。

儿童生命的生长除了生理方面的逐渐发育,还表现为心理与情感方面的发展。“生长性教学”将儿童视作可培育、浇灌的“种子”。通过儿童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让“种子”发芽、生根、生长,最终形成儿童的知识、学力、经验、智慧和品格等。“生长性教学”让儿童的数学精神生命根深叶茂,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
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设计与教学
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设计与教学
生本活动,让童心回归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