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间沟联合改良锁骨上两点臂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2018-03-13左自军

医药前沿 2018年6期
关键词:尺侧丙组肌间

左自军

(四川省峨眉山市人民医院 四川 峨眉 614200)

在上肢手术患者中应用常规的肌间沟臂丛阻滞时部分患者尺侧疼痛明显,据资料显示[1],采取针尖触及C7横突时将药物注入,能够使上述麻醉缺陷得到有效弥补,但患者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即桡侧疼痛[2]。本院对2015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150例手部、上臂和前臂患者手术中采取肌间沟两点臂丛麻醉,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所有内容陈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常规资料

本研究150例样本均于本院接受手部、上臂以及前臂手术,ASA为Ⅰ级至Ⅱ级,样本入选时间为2015年2月—2017年2月,均分为三组,甲组女性20例,男性30例;年龄均值(32.35±6.46)岁。乙组19例女性,31例男性;年龄均值(31.96±6.34)岁;丙组女性25例,男性25例;年龄均值(32.67±6.10)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符合研究要求。

1.2 方法

三组患者麻醉前半小时全部给予100mg的苯巴比妥钠+0.5mg的阿托品肌注,入室后及时建立静脉通道,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

甲组:明确患者前与中斜角肌间沟部位,协助选取仰卧位,将薄枕垫于患者双肩下,于身体两侧放置双上肢,放松肩部,保持头部向对侧抬高45°,充分显露胸锁乳突肌,由锁骨上缘中点顺着内侧触摸胸锁乳突肌锁骨头。肌间沟C6横突水平为穿刺点,进针时与皮肤保持垂直状态,至触及横突或异感即可;待回抽未出现血性液与脑脊液时可给予20ml罗哌卡因混悬液0.5%+利多卡因1%推注。

乙组:选定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和锁骨交界部位,保持与手术台垂直进针刺入,待异感找到后,可向上向外移动针尖,回抽无脑脊液与血性液后将上述麻醉药物(20ml)推注。

丙组:所有操作与甲组、乙组相同,但推注的麻醉药物各为10ml。

所有操作均由同一位麻醉医师执行。

1.3 效果评价(观察)

评价指标:药物注入后20min对患者皮肤疼痛情况进行测试,依照患者术中主诉与治疗医师对阻滞的效果进行评定,将其分为Ⅰ级至Ⅲ级,其中患者处于安静状态,未出现不适与疼痛判定为Ⅰ级;患者主诉有轻微不适或者疼痛,给予0.1mg芬太尼静注后无躁动,安静判定为Ⅱ级;患者主诉疼痛无法忍受,肌间沟或者局部追加局麻药物判定为Ⅲ级。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汇总实验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22.0数据包中处理,计数资料通过n%(率)表示,χ²检验;-x±s(均数±平方差)表示计量资料,t值检验,P值小于0.05,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2.1 三组阻滞效果分析

乙组Ⅰ级占比高于甲组,Ⅲ级占比低于甲组;丙组Ⅰ级占比与甲组和乙组相比明显要高,但Ⅲ级则低于甲组与乙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表 三组阻滞效果对比(%)

2.2 两组不良反应分析

甲组出现2例霍纳综合征,乙组出现3例,丙组出现2例,三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经三天的随访后了解到三组均无神经损害与血肿。

3.讨论

刘文娟,江伟,曾真等[3]研究指出,在临床肩关节之下的上肢手术中,臂丛阻滞已得到极为广泛地应用。当下临床实施的臂丛神经阻滞常通过单点注射的方式完成,此种阻滞效果尚未明确,偶尔会出现阻滞不全的情况。若单纯对患者实施肌间沟臂丛阻滞,可能会出现腋路桡侧与上臂、锁骨上路以及尺侧阻滞不全等情况;若将局部麻醉药物的容量或者剂量增加,会相应增加局麻药中毒的机率,并且反复多次穿刺会引起并发症,例如臂丛神经损伤、局部渗出以及肿胀等等。

由甲组研究的结果不难发现,常规的麻醉措施无法达到理想的阻滞效果,并且大部分属于尺侧阻滞不全,提示此种麻醉方式无法使全部臂丛神经得到完善阻滞,特别是臂丛下干,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与注药点的部位、肌间沟臂丛解剖特点相关。通过分析乙组研究结果得出,待针尖触及C7横突时将药物注入阻滞的效果与常规麻醉方法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但依旧存在阻滞不全的情况,在阻滞尺侧方面的效果确切,而桡侧则不理想,原因在于上干距离注药点有一定的距离,会使药液的扩散受到影响。由丙组研究的情况可知,常规麻醉方式联合针尖触及C7横突时麻醉注药能够使大部分患者获得理想的阻滞效果,表明联合阻滞有利于完善阻滞所有臂丛神经。

总之,肌间沟阻滞结合改良锁骨上两点臂丛阻滞效果可靠,值得借鉴。

[1]汤乃洋.地塞米松对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5(26):2943-2944,2954.

[2]韩流,王宏宇,张勇,等.超声引导下颈横突旁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阻滞在肱骨近端手术中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32(12):1154-1157.

[3]刘文娟,江伟,曾真,等.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最小有效剂量探讨[J].山东医药,2016,56(6):82-83.

猜你喜欢

尺侧丙组肌间
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尺侧腕伸肌腱复发性脱位1例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鱼身体里的“小刺”
第3指掌侧总动脉起始走行变异1例
尺侧副韧带前束与尺骨冠突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意义探析
尺神经血液供应神经前置的解剖学研究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