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造乡村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2018-03-12赵淑清

人民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化整合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赵淑清

【摘要】文化是关系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近代以来传统文化体系在乡村的解体,乡村开始走上衰败之路,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文化引领乡村走上重新整合的道路,并于新中国建设初期作出重要贡献。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当下,在充分吸收传统精髓和理解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进行再造,可以为乡村振兴打好文化基础。

【关键词】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 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代以来,在内外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近两千年的传统封建体制逐渐瓦解,乡村传统的社会关系解体,开始迈向现代化转型进程。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加重,甚至出现了农业产能低下、生态恶化、乡风不振、治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是对我国现实主要矛盾的回应,也是下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导向。

文化解体:乡村衰败之始

秦始皇一统中国开启了近两千年漫长的传统封建社会时期,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封建皇权与地方社会的关系逐渐固化,至明清时期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乡绅自治格局。同时,传统农业大国背景下,乡村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地,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乡村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传统封建体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乡村乡绅自治的格局也走向混乱,传统乡村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传统乡村秩序逐渐瓦解,乡村社会陷入乱序。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剧变,建构于传统乡村乡土文化基础上的乡绅治理格局被打破,导致乡村文化逐渐消解。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文化运动通过“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对传统礼教进行强烈冲击,同时,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元素的现代化思想注入到中国的血液中,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序幕,也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和思潮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打下基础。新文化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使传统村落文化基础得到消解,同时随着国内战乱格局长期存在,乡村、乡民成为社会动荡成本的最终承受者,乡村陷入衰败的境地。

文化整合:乡村重构之本

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化遭受重创,乡村整体衰败的问题受到关注。由知识分子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试图通过兴办教育来改造乡村文化,进而推动乡村复兴。尽管其对于乡村衰败问题的把脉很准确,但其提出的体制内改良方案却不尽如人意,最后使乡村建设运动与国民政府的农村复兴运动捆绑到一起,成为国民政府加强乡村统治的工具。传统乡村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之上的,而在传统皇权、绅权和民权博弈之下的乡绅自治格局已然不复存在,传统乡村经济利益的均衡也被打破,新文化背景下的乡村经济基础已然转变。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渐认清乡村问题的关键,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农村,而农村问题的关键在土地”。随着封建政权垮台,封建经济基础在现代化背景下很难维持,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传统土地所有制下的阶级矛盾集中爆发,传统体制框架和文化背景已经无法顺应农民诉求。中国共产党以“土地革命”为切入点,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而引领的红色文化运动使农村的文化基础彻底改变,同时也使农村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随着革命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通过“反压迫、反剥削”的共产主义红色文化引领乡村建设,真正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自发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迅速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中国农村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过渡,依靠的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动力。而此时,乡村的传统文化基础基本瓦解,社会主义文化对乡村文化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

土地革命的完成为社会主义文化扎根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整合力也使农民组织起来,由互助组走向合作社再向人民公社的高度组织化、集体化形态迈进,乡村秩序半个多世纪的混乱局面重归于治,农村生产力得到整合和提升,为工业化基础建立扎牢基础。农民也从以往被剥削、被压迫的被动角色向积极参与、管理、协商社内事务的主体角色过渡,民主性程度显著提升。可见,正是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强大整合力使乡村再一次迈向有序状态,而乡村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文化再造:乡村振兴之基

改革开放后,农村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摒弃了人民公社时期乡村集体治理的思路,改革的转向尊重农民个体的利益诉求,使农村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伴随着劳动力单位由集体向家庭转变,集体化时期形成的乡村文化也开始转型,甚至随着时代的演进逐渐消融。在此种情境下,乡村的公共性逐渐淡化,而私人性的特点愈发明显,乡村逐渐显露出原始化趋势。随着城市对外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涌入城市,农村呈现空心化态势。2004年,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这使农村落后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各种惠农补贴,减少了农民的生存压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通过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的最终目标。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并且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但这并不代表农村缺乏文化资源,我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农村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以再造乡村文化开始。

乡村文化的整合程度与乡村秩序存在紧密关联,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对当前乡村文化进行再造,可以为乡村振兴打好文化基础。首先,要重视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在乡村建设中,应将传统文化中的乡愁、乡贤、宗族等有益元素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体系当中,使之发挥积极作用。其次,要进一步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建设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村民自治的价值理念高度融合,在自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框架下完善我国乡村文化体系,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构建乡村文化话语体系。再次,要深度挖掘和发扬当前乡村现有文化资源,通过进一步的政策支持、价值引导和多方参与,使农村文化产业逐步成长壮大,为乡村营造浓厚的文化市场氛围。最后,加大对农民乡村文化意识和从业能力的培训和教育,切实以乡村本位为出发点,通过增强农民的主体性,提升农民的主体能力来驱动乡村文化的进一步整合。

乡村文化的兴衰与乡村的发展紧密相随,在充分审视历史经验和认清现实情境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也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山西忻州师范学院)

【注:本文系忻州师范学院“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逻辑与价值转向”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贺雪峰:《论村庄社会关联》,《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责编/贾娜 美编/杨玲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整合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试述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文化整合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
新组建学院的文化整合与创新
企业兼并后的文化整合边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