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有我之境”的政治课教学

2018-03-09李勇斌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教学理念

【摘 要】“有我之境”的政治课,要求教师将自己的个人日记、生活照片、人生经历、私人情感等元素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对客观知识进行“人格化”处理,使之烙上教师主观色彩,彰显教师生命印记。“有我之境”的政治课教学设计,要遵循真实性、情感性、交互性和简约性的原则,其主要特征是:故事化的教学形态,文学化的教学语言和审美化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有我之境;政治课教学;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3-0032-03

【作者简介】李勇斌,江苏省镇江市宜城中学(江苏镇江,2121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曾获得2015年全国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2017年江苏省第29届“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仪式暨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江苏宝应落下帷幕。在这次活动中,笔者应邀执教了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该课是笔者在“有我之境”教学主张下开发的一则课例。该课教学设计后文会有所呈现,现在就政治课“有我之境”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作一个全面的梳理。

一、“有我之境”教学主张的美学溯源及理论探索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反思当下政治课教学,注重回归生活,注重创设情境,注重运用案例,但是普遍缺少教师自身生活经验和生活故事的介入,缺少教师个体生命体温的观照,多属“知识旁观者”的“无我”课堂。“有我之境”的政治课教学是指,教师将自己个人日记、生活照片、人生经历、私人情感等元素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对客观知识进行“人格化”处理,使之烙上教师主观色彩,彰显教师生命印记,从而使课堂从“无我”进入“有我”,实现“主客交融”“物我两忘”的教学境界。

在“有我之境”的课例开发与教学实践中,笔者撰写发表了系列化理论文章:《课堂教学的“有我之境”——由两首元曲引发的思考》以教学随笔的方式首次提出教学主张;《有我之境:政治课的美学意蕴——以“消费及其类型”为例》,在课例基础上,归纳、梳理“有我之境”课堂教学“酝酿情感、构思情节、创设冲突、升华主题”的一般要求;《移情·造境·共鸣——政治课“有我之境”的心理机制初探》一文,从心理学角度进一步探究“有我之境”课堂教学的发生机制;《写实与写意:政治课的美学观照》一文,从美学角度深化“有我之境”的教学主张;《思想政治课叙事教学研究》一文,从叙事学的视角阐述叙事主题的确定、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结构的设计、叙事手法的运用;《政治课教学也要遵循“艺术真实”》一文,提出“有我之境”的政治课应该追求“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

二、“有我之境”的教学设计

(一)基本原则

1.真实性。

真实性是政治课“有我之境”教学设计的首要原则。与传统的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不同,“有我之境”的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将自己真实的生活历程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这里的“真实”是“以我观物”的真实,是教师本人的亲身经历与亲身感受,是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的有机统一。唯有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相统一,才能打破教师与学科之间的“隔阂”,打破教师主体“缺席”和“不在场”的状态,实现教师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的“视界融合”。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在教学设计中笔者所选取的自己成长的相片,母亲去世前菜地干活的背影以及悼念母亲的文章,都是教师本人生活的真实再现。这种“真实”蕴涵着教师的情感世界与精神力量,是情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所以比一般教学情境更具有感染力。

2.情感性。

王国维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教师的“真感情”是政治课“有我之境”的精神源泉。这里“真感情”不仅是一己之情,更是对宇宙世界、人生本質、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体悟。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课题都能开发成“有我之境”的课例。只有当一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生命历程发生交集的时候,当一定的教学内容触及教师情感世界与精神家园的时候,当教师的内心产生一种急于表达的渴望和冲动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有我之境”的作品。比如,笔者之所以选择执教《生命可以永恒吗》,正是基于自己经历了母亲去世的人生哀痛,以及痛定思痛之后的人生彻悟:既然“向死而生”是不可避免的人生归宿,那就应该珍惜活着的当下时刻,努力追求精神生命的永恒。于是笔者产生借助课堂将自己生命感悟与学生分享的情感冲动。

3.交互性。

“有我之境”的政治课是以教师个体生命叙事为基础的,但教师个体生命叙事并不意味着教师唱“独角戏”,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自说自话。政治课的“有我之境”要体现交互性,即教师的生命故事要向学生开放,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和体验活动服务。在《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中,“我”的人生故事从头贯穿到尾。但每一次“我”的“出镜”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课堂上呈现的串联笔者前半生的一组照片,是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生命的精彩而短暂,也为学生画生命轴、交流自己成长的故事做铺垫;呈现悼念母亲的文章,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置之死地而后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待死亡的正确态度;呈现专业成长的成就与心路历程,是为了以“榜样示范”启迪学生思考“生命如何走向永恒”。课堂中“我”的三次“出镜”,引发了学生三次精彩活动。交互性是政治课“有我之境”教学设计的核心原则。

4.简约性。

简约是政治课“有我之境”教学设计的又一重要原则,即要求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精选适合学生认知的生活素材,力求“一例贯穿”“一镜多用”,以克服碎片化的素材堆砌。在《生命可以永恒吗》课例开发中,笔者力求做到一个情境素材反复使用。如展示的第一张照片“小时候与父亲合影”,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再次出现,与“我、儿子和父亲合影”对照比较,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有接续首先表现为自然生命的延续。再如,学生两次画生命轴,开头画过去和现在,结尾画未来,从而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生命蓝图,教学设计呈现出“首尾呼应”的简约之美。endprint

(二)主要特征

1.故事化的教学形态。

政治课“有我之境”的教学设计首先表现为故事化的教学形态,即教师以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为教学主线,将教师生活、学生经验与学科知识编织在具有一定情节化的故事情境之中,以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实现学习认知与道德体验、审美感知的有机统一。在《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中,笔者以“追忆”的方式,讲述自己生命成长的故事,母亲去世的故事,自己专业发展的故事,以“现身说法”的方式,传递和分享故事中的内在情感与道德意蕴,将“学科大道理”融入“人生小故事”中,以帮助学生反思、建构个体生命的实践智慧。

2.文学化的教学语言。

“有我之境”的政治课要求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将抽象的学科语言转化为形象的文学语言,以增进学生知识理解,增强课堂教学美感。《生命可以永恒吗》的教学设计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与文学化的教学语言密不可分。首先,副标题“追忆我的似水年华”脱胎于文学名著《追忆似水年华》,具有浓郁的文学气质。其次,课堂结构的三个生命乐章“生如夏花”“死若秋叶”“走向永恒”,是化用了泰戈尔的名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真实的人生故事与优美的文学语言,是政治课“有我之境”的鲜明标识。

3.审美化的教学方式。

道德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有我之境”的政治课,主张对传统课堂进行审美化改造,即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将道德教育、学习认知融于审美体验之中,使得课堂呈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在《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中,为增强生命叙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除运用文学化语言外,笔者为三个生命乐章分别挑选了三段不同的音乐。第一章“生如夏花”里,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忆往昔画生命轴;在第二章“死若秋叶”中,学生读悼念母亲去世的文字时,背景音乐《我的父亲母亲》将生死离别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第三章“走向永恒”,则用欢快光明的古典音乐《琵琶语》,激发学生对未来人生的想象与描绘。三段音乐恰如其分地参与了生命叙事与教学流程,将道德理想主义与审美浪漫主义融为一体。

三、“有我之境”教学主张的意义

1.拓展教学内容,增加生命意蕴。

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教师生活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无疑会拓展课程内容,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生活化素材、开阔的思想资源、多样的价值选择,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教师对人生真实而独特的感悟,有利于在教学中注入生命的气息,使师生在生命互动中更好地感受知識与生活的关联,深刻体悟人生。

2.协助课程目标,促进心灵感悟。

“有我之境”的政治课堂,能够使枯燥刻板的理论还原于生活,使只重视知识的教育变为知、情、意相融合的活生生的教育,使“理论思辨内容丰满起来,使内心主观感受凸显出来,使抽象而复杂的观点变得通俗易懂,使固着不变的文本充满灵动的意味”,从而更好地协助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方法,而且在全身心的参与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心灵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完整的发展。

3.改变课程实施,实现平等对话。

新课程倡导对话教学,主张“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政治课的“有我之境”,使得课堂成为基于师生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而展开对话的地方,成为师生生命相遇和心灵相约的场所,有利于转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学生处于被教导、规训和控制的地位,使得师生双方以平等主体的身份述说自己的悲欢离合,倾听对方的喜怒哀乐,分享彼此的经验得失,从而实现马丁·布伯所倡导的“我与你”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政治课要达到“有我之境”,教师必须走出校园“象牙塔”,广泛参与诸如文化采风、哲学辩论等社会活动,从单纯的“教书匠”变成接地气的“社会人”。通过参与社会、记录人生、反思自我,将学科知识与人生体验融会贯通。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课教学教学理念
建设散发生活芬芳的“创智”政治课堂
高中体育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导入研究
浅谈小学思品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钢琴对环境污染的探讨
浅议课堂教学与管理的体会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政治课教学效果的系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