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教育现代化基础

2018-03-08郭毅浩

江苏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摘 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础性工作。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发展教师。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要全面认识教师作为“立教之本”的深刻意义,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推动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要聚力职前职后改革,让教师队伍优起来。要坚守文化自信,发扬优良传统,争创新优势。

【关键词】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现代化;平衡充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2-0018-03

【作者简介】郭毅浩,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江苏南通,226018)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一、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教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为我们精准把握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精准发力的重点所在。

报告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部分,进一步明晰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引领下,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有效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关爱广大教师,系统部署新时代教育工作,把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新的历史高度。2013年教师节前夕,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礎工作来抓。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首次用“极端重要性”来强调教师工作的战略地位,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一届党中央深改小组通过的第一个教育文件就聚焦教师队伍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教师队伍建设在党和国家总体工作布局中的优先地位。《中国教育报》评论说,这“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战略地位正在深入落实”。这些,既为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加深了全社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地位、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推进教育现代化,首先就要充分领会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位次,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发展教师。

二、教师是兴教之源、立教之本

推进教育现代化,关键是推动人的现代化,根本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使我们加深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地位、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教师是立教之本。习总书记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首先要充分领会,在教育的诸多要素中,教师是第一资源;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工程中,要优先发展教师。

教师是学生成长之本。学生时代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有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因为教师的工作极其重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结合南通实际,我们还有三点认识:

教师是教育好生态之本。好教师成就好学校,一所所优质学校又营造出区域教育的良好生态。一所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教师永远是最可宝贵的文化资源。

教师是城市品格之本。城市有品,关键在人。一座城市,教师的整体水平,往往决定一座城市的品格。在南通,这已为胡瑗、张謇等一大批教育先贤强师兴学造福地方的成功实践所证明,也有李吉林、李庾南等一大批现当代名师为中国教育内涵发展和南通这座城市增色的杰出贡献为例证。

教师是民族未来之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英雄辈出,大师荟萃,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中坚力量,怀揣“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的使命,在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塑造民族新脊梁方面,作用不可替代,意义特别重大。

本立而道生,“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论断,以及新时代南通奋力完成省政府交办的创建教育现代化示范区的任务和要求,引领我们确立了教师队伍建设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强师固本”,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夯实基础。

三、探索破解主要矛盾之策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形态之一,就是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教师资源总量不充分,分布不平衡。为此,我们聚力职前职后改革,努力让教师队伍优起来,好教师多起来。

在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方面,南通秉持崇文重教的文化自觉,传承1902年中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通州民立师范学校的师范教育精神,在新的历史阶段发扬光大,形成了“教育动议、党委决策、政府实施、社会参与”的职前培养“南通模式”。改革开放以后,南通的师范院校全部提前招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生。1984年,南通首创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率先提升培养层次。21世纪前后,师范院校免费招生、定向分配政策取消后,2007年南通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开展了五年制师范定向生培养工作,按照“择优录取,协议定向;免收学费,跟踪培养;考核合格,落实就业”的原则,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优质生源,开展校地合作,实施精细培养。这批毕业生和此前南通本地师范院校本土培养的教育人才,已经成为全市中小学教育的骨干力量。进入新时代,我们将继续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推动在通师范院校提升办学层次;二是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报考教师;三是提升乡村定向师范生职前培养水平,教育行政部门、名校长、名教师全程介入在校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工作,通过精细化、精准化、精良化的全程培养,塑造未来之师。endprint

在职后培塑好老师方面,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此外,不仅要享受权利,也要恪尽义务。一是“铺天盖地”,在“广”上下功夫。着眼于名师生长“面向人人”,合力实施全员研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标准,推动教师自主设计“专业发展三年规划”,鼓励广大教师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实施名师引领、骨干带头、新秀培养、青蓝结对四项“强师工程”;着眼于打破专业发展“天花板”,大市级优秀教育人才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管理期4年,逐年考核,落实进退,期满重新申报。这一对优秀教育人才实行动态管理的制度设计,激发了众多教師持续自觉推动专业进步的热情。二是“顶天立地”,在“高”上下功夫。从2006年起启动了名师培养工程,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做好4件事:组建导师团,选出好苗子,引领价值观,当好服务员。中青年教师梯队培养形成了“前浪引后浪,后浪推前浪”的良好态势,这些名师培养对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有两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有20人被评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充分显现出名师培养工程的积极效应。“十三五”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发展层级,出台相应的培养行动计划,实施“111工程”(造就教育家型名师、名校长100名,培养教育教学名师1000名,带动骨干教师10000名),完善高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名师培养工作提档升级,着力培养南通教育新生代代表人物,探索建立引领、鼓励教师“终身从教”制度。

四、放大南通教师队伍建设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南通坚守文化自信,发扬优良传统,争创新的优势。

首重道德。职业的地位,源于道德的地位。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培塑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提出“首重道德、次则学术”“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南通教师核心价值追求,坚持典型引路,引领全市教师修德精业。师德教育从外烁走向内生,南通教师群体展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特别讲奉献”的精神风貌。一大批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基层教师一心扑在教学一线,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实干巧干、爱岗敬业。

科研强师。我们坚持把教育科研作为南通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实行一把手工程,实施“培养一万名科研型教师,带动十万幼中小学教师,教好百万学生”的“一、十、百”工程。全市中小学实现市级教科研课题全覆盖。我市科研强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以贯之”。以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李庾南老师“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一个课题坚持做40年为代表,南通不少学校、教师承担的某一项课题,都能坚持做上10年、20年,在研究上往“深”处做,在实践上往“广”处走,产生了系列成果,成就了一批好教师,造就了一批好学校。

发展自觉。南通的教师特别自觉上进,自觉砥砺专业进步,自觉结成学习研究共同体,自觉磨课、研讨、实验、总结、参赛、进修……“心清气定不折腾,精耕细作不粗糙,与时俱进不保守,讲求科学不糊涂,开放合作不封闭”已经成为南通教师的真实写照。他们持续丰厚自身素质,站稳讲台,献身教育,成就学生,实现自我,形成了“以钻研为乐,以成长为荣,以发展学生为心灵寄托”的职业自觉。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现代化
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创新留学生培养方式,提高留学生教育品质
试用金融发展理论对高中生生活理财观念的影响
打造有品位的区域教育
江苏基础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新任务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