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之失落与回归

2018-03-08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实施者仪式校园

牟 影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仪式作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国内外学者对其有深入的研究。但是,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广义上来说,我们将所有由传统习俗发展而来,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并按某种既定程序所进行的活动与行为都称为仪式。”[1]学校仪式即是在学校这个场域中进行的,按照一定程序,借助于一系列具有教化意义的象征符号,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并接受教育的校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则更多强调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高校校园仪式承载着学校的精神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为教育工作者所运用,并对学生产生情感上的熏陶和教化,可以说,高校校园仪式活动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他不仅能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思想觉悟。

1 高校校园仪式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高校校园仪式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通过将仪式纳入校园活动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寓教于仪式”,这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进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校园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学校仪式的程序化、象征性、教育性等特征,组织学生参与仪式活动,并且在仪式活动进行中借助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如服饰、场景布置、音乐等,营造一种带有教育维度的情境场域,学生在此情境中更容易产生情感认同,唤醒深藏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形成一种“群体的道德”[3],并能油然而生一种涂尔干称之为的“集体欢腾”,达到教化和育人的效果。因此,学校仪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活动载体,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高校可以利用校园仪式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弥补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的不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做出贡献。

1.2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仪式活动承载着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因此,仪式活动展演过程也是对校园环境的净化。比如,在毕业典礼上,往往以集体奏唱国歌、合唱校歌而拉开序幕,并配有教师毕业致辞。教师的致辞,表达的是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殷切期盼和深情祝愿。学生们在集体合唱校歌中,再次感悟到大学的校训和大学精神;在老师的致辞中,再次感受到老师们的关怀与爱护;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互动中,再次感动于同窗好友的深厚情谊。因此,高校校园仪式活动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形式的浩大和震撼,而在于每一次仪式活动“过境”之后,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以及折射的大学精神,使之达到净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多方面的,包括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但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基础的当属校园环境,因此,校园仪式活动在优化校园环境的同时也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1.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仪式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由来已久,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五礼”“八礼”,抑或是古希腊的宗教仪式活动,都是一种人们表达信仰和精神寄托的文化活动。因此,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和政治家经常借助仪式活动向人们传递本阶级的价值观,对人们施之教化,使人们信仰并认同此价值观念,以此达到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目的。借鉴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高校也可以借助校园的仪式活动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对大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仪式活动似乎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一扇窗。在校园仪式活动中,学生更容易被仪式所营造的情境调动其内心的价值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再调动”,即“教育在于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仪式活动向学生传达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学生在仪式活动渲染的氛围中感受教化,因此,校园仪式活动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现了情感互动和交流,创设了一种和谐的教育网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完美联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高校校园仪式活动依据自身的独特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条件和契机。受教育者在仪式活动中,思想得以净化,精神得以陶冶,情感得以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辐射空间更为广泛,教化功能更显成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仪式进行“教化”也由可能变为现实。

2 高校校园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之失落

高校校园仪式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但是,由于仪式活动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在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其价值的实现存在着一系列矛盾,成为高校校园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

2.1 形式化:以形式替内容

仪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活动载体,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外在展演。“仪式天然具有表演的性质与特征。”[5]162这在强调仪式作为一种展演形式,其承载的内容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的同时,也在提醒仪式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需正视仪式的展演性,避免走上“形式化”的道路。高校校园仪式的实施者在仪式活动的组织和进行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其要向人们传导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而过多地重视仪式中学生的着装整齐度、场面的隆重度、过程排练的熟悉度等。如高校的周期性纪念活动——校庆,以每五年或十年举办一次,其场面的浩大和学生参与的集中性优势,理应成为大学生感受“正能量”并有效践行的有利契机。但是,由于有些仪式的组织者对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认知上的缺失,导致其对学生的“教化”重视不够,反而将注意力放在主持人的知名度、校友的声望度以及仪式现场的炫彩度这些外在的形式上,学生在参与的校庆仪式中,感受的是灯光、音乐以及现场的炫酷,并没有感受到一所大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大学的精神,校友的榜样作用也被其外在的“神秘性”所替代,最终在“来也匆匆,去也空空”的遗憾中落幕。

2.2 被动化:以被动代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过程。因此,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因为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只有在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予以积极接受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产生作用。”[6]校园仪式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仪式活动的过程中也必须将仪式活动实施者的组织、引导、教育与参与主体能动的认知、体验、践行相结合,形成一种内在的统一性。校园仪式活动的开展,其目的不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或是显现场面的声势浩大,而在于对学生这一参与主体有所感染、有所教化、有所启示,这才是校园仪式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真正彰显、彰扬、彰示。然而,一方面,由于高校仪式活动的组织者在宣传和组织上忽视大学生群体追求自由和平等以及个性鲜明的这些特点,导致在仪式的宣传上往往以传统的“上传下达”的方式进行,带有某些强制性。在仪式活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重老师轻学生,重邀请嘉宾轻学生主体,重现场效果轻学生感受等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彰显,因此只能以“被动化”身份参与仪式活动的“展演”。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群体自身对仪式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知不到位,导致参与主体对学校组织的仪式活动大多不太愿意参加,即便参加也很难形成“集体欢腾”的效果。然而,面对一些明星或是知名人士的到来却是热情不减,不愿缺席。以上双重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便是仪式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无的放矢”,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如同“水中捞月”,难以实现。

2.3 简单化:以简单换精致

仪式是一个巨大的象征系统,有其内在的运行结构和程序。正因为其结构性特征,决定了仪式活动必须依靠象征性的符号来显现其价值。带有“隐喻”性功能的象征符号通过排列组合构成了仪式的外在形式,因此,“任何仪式的所谓‘通过’其实是凭借仪式的形式以换取对附丽其中的象征价值的社会认同和认可”[5]193。这充分说明了仪式形式的重要性。高校校园仪式的实施者往往难以处理仪式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走向“形式化”和“简单化”的两个极端。为了避免“形式化”的错误倾向,校园仪式的组织者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呈现教化的内容,仪式活动过程显得单调,仪式活动的内容显现枯燥,仪式活动的效果显然是失效的。这种忽视仪式活动的设计,没有一个明确主题的做法,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大学生参与主体的反感和排斥,校园仪式也由“形式化”走向“简单化”。因此,在仪式过程中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难以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必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总之,高校校园仪式由于仪式实施者和参与者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出现了“形式化”“被动化”“简单化”的错误倾向,使得校园仪式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遭遇困境。

3 高校校园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之回归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高校校园仪式因其自身的象征性和周期性特征,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由于仪式活动的实施者在认知上的欠缺导致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遭遇困境,因而,必须依据其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对策,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回归。

3.1 加强协调性:形式优而内容佳

仪式是由一系列的象征符号排列组合而成的一套程序化的行为方式,其本身就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仪式活动的实施者在对待仪式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时,“要对仪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应当忽视仪式的作用,视仪式为无用的花架子,也不能将仪式作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过分夸大和倚重”[7]。校园仪式活动要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首先,仪式活动实施者必须高度重视仪式承载的内容,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其内容。因为,只有仪式活动所折射的内容丰富而有意义,才能让参与的学生被折服,也才能从中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其次,参与是教化的前提,如果学生面对仪式活动没有参与的冲动,那么就很难实现对学生的持续性教化。因此,在对仪式的内容足够重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仪式活动的外在形式,必须合理利用仪式形式,为仪式活动创设有感染力的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寓教于乐”“寓教于仪式”,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化。因此,在处理仪式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时,必须坚持协调性的原则,避免过分重视其一而走向极端,以促进校园仪式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为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做充分准备。

3.2 注重主体性:参与主动而效果强

仪式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离不开仪式实施者和参与者的良性互动。只有仪式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在一种平等、自由的环境下进行交流,学生才能主动接受仪式活动承载的教育内容,教育者也才能在教化的过程中少些阻力。因此,仪式活动要想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并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而其重点就是遵循主体性原则,即坚持教育对象在仪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这一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给予学生参与仪式活动合理的自由空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促进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仪式活动中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化提供契机,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在一种舒适、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教育者知识的传授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染,最理想的状态便是教育者对受教者潜移默化般的教育。学生参与仪式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仪式活动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只有不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在仪式活动中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才能让仪式活动所承载的内容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3.3 追求艺术性:主题鲜明而设计新

仪式天然具有表演的特性,而表演作为一种戏剧化的形式,深藏着艺术的气息。因此,我们说在仪式的设计上要突出其艺术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接受教育。为了给高校仪式活动披上艺术的面纱,首先,仪式活动要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因为,一个明确的、有吸引力的活动主题,才是成功吸引学生参与的第一步。仪式活动确立的主题必须要与时俱进,并保证仪式主题的意识形态性。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微信公众号等向学生传达仪式活动的主题以及具体的活动事宜,在仪式活动的具体实施策略和内容呈现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以保证仪式活动的宣传顺利进行。其次,在仪式活动的设计上,要避免因过度重视仪式活动内容而忽视其形式的简单化错误倾向。仪式活动内容的呈现依赖形式的完美设计,实施者和策划者可以利用灯光、音乐、服饰等象征性符号,赋予其一定的教育元素,为仪式参与者创设一种有感染力的情境,促使学生实现有意义的情感体检。最后,仪式活动的实施者还应该不断更新观念,借鉴国内外仪式活动的成功经验,始终保持仪式活动的新面貌,保障参与主体的新体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仪式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其价值的实现需要仪式实施者的深入挖掘以及仪式参与者的积极配合。然而,当前高校校园仪式依然存在着仪式实施者和参与者认知不足等问题,导致仪式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遭遇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出现障碍,也因此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困难。因此,高校校园仪式需要仪式实施者在坚持协调性、主体性、艺术性三大原则的基础上,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努力实现高校校园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0.

[3]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8.

[4]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65.

[5]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62,193.

[6]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6.

[7] 王洁敏,尹茂盛.试析仪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8(6):30-32.

猜你喜欢

实施者仪式校园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Talking strategies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失灵探析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