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对当代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启发

2018-03-08丁永久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张謇实业精神

丁永久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江苏 南通 226007)

对于以培养“职业人”为目标的高职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使学生具备职业化的素质,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不仅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职业教育思想的必然结果。我国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在一百年前兴办实业教育时,提出了“力求精进”“首重道德”“贡献社会”等教育主张。这些思想对今天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1 职业精神的内涵和层次

职业精神是指从业者在长期职业实践中形成的与职业相关的职业情操。从业者是否具有职业精神,对其个人的发展和所处的工作环境均产生重要影响。职业精神的核心是从业者是否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工作职责,并将个人的人格力量融入职业生涯。这不仅决定了他在岗位工作的状态,也决定了他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个具有职业精神的从业者,在履行自身职责过程中附加在工作中的意识、情感和意志,超越了工作表面的要求,会为他人和社会带来更大的增益。

从职业精神关涉的对象来看,职业精神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体现了从业者对职业的认识。个人对职业的看法和观点不同,反映了对职业目标、职业期望认识的不同,这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第二个层次体现了从业者对个人承担职业工作的认识。职业不仅是维持生存的基本手段,也是完善自我的基本途径。从业者对承担职业工作的活动方式以及职业权利和义务认识的不同,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决定了个人能否将情感、热情和才智贡献给职业,是否有职业荣誉感。第三个层次体现了从业者对基于职业的社会关系的认识。在以职业为基础产生联系的从业者社会关系中,职业精神调节着他与同一职业内部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对他与其他职业的人际关系发生作用,职业精神不同,个人的人生道路、社会关系也不同。职业精神影响着个人职业活动的范围、环境、内容、方式以及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从业者的职业良知、使命感和社会责任,使他能自觉遵守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和作风纪律[1]。

2 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借鉴

1895年,张謇在南通开办了大生纱厂,之后又陆续开办了大生二厂、三厂等二十多家企业。在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也兴办了通州师范学校、纺织专门学校等三百七十余所学校。他提出了“父教育母实业”的论断,认为“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在实业教育过程中,张謇对学生职业技能、个人品德、社会责任感培养均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要求都是职业精神涵盖的范围。

2.1 敬业精进的职业境界

张謇提出“教育以普及为本,普及以生计为先”。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张謇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弊端,提倡农工之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实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张謇认为学生入学是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这是以后生计和发展的需要。他说:“学生入学校以求知识为目的,如入校数年,于知识上无所得,其将来之知能,何以发展?社会将来之幸福,何从创造?学校应负莫大之罪过。”[2]164他又说:“专门教育,以实践为主要。譬如农学校之学生。不能为农夫之所为,是可谓学生,而不能谓农学生。”他“以开农智兴工业,通商利为宗旨”,培养专门人才[3]。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习得了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

因为实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从事农工商业劳动的专门人才,张謇教导学生要热爱职业劳动,去除“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他勉励学生:“为农者必蕲为良农,其为工者必蕲为良工,为商者必蕲为良商。”[2]201他教导学生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做好技能训练,这是学生胜任职守的凭借,也是发挥专长的基础。“忠实不欺,力求精进”是张謇为纺织专门学校题写的校训,反映了张謇希望学生能够具有勤奋学习、踏实做事的敬业精神。

2.2 德艺兼备的人生品格

张謇在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十分看重道德的作用,认为学生如果没有道德,即使学习了专业技能也将为社会不容。他认为:“艺非德行,体簿而不立,德行非艺,用狭而不行。不立不行,则才不足,而人之恃以为生者不周。……惟不德无行,为人所不齿,即社会所不容,故德行为重,而艺次之。”[2]191并且勉励学生要“相劝以勤学,相规以伤行,相爱以合群,如是则私德修而公德进”[2]29。

在张謇看来,道德不仅是学生修身养性的要求,也是以后职业工作的要求。他提出的德行内涵是丰富的,包含了节俭、勤劳、守法等要素。他提出“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2]123;提出“成大事业必从艰苦得来”,要求学生不怕辛苦,热爱劳动;1913 年,张謇在视察银行专修学校时,要求学生“守法宜坚”,在学校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为将来的从业打下良好的基础[4]。尽管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有异,但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等要求却是相同的。他指出:“吾重思之,乃因二虑而得一策,欲以此策鞭策学生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也。皆我学生应知应行之事也。”[2]157

“德行必兼艺而重”是张謇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凝练概括。他把人格养成作为实业教育的首要方面,提出以教为育、涵养德行,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技能,也具备职业道德,行为合乎职业道德的要求。

2.3 服务社会的理想抱负

张謇认识到学生只有具备了专门知识技能,才能推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如是则四五年后,有养成之学生,又有实地练习之工程,十年以后,或有可用之才,不必借资于异域矣”。[2]151他要求学生“总期无负所学,有所贡献社会”[5]。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大力发展实业,以求富国强民;他投身教育,为实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张謇在南通陆续开办了实业企业、学校,为南通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服务社会与热爱民族、国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珍惜时间,发奋读书,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和富强而努力。张謇说:“爱国当先爱身,爱身当先爱学,爱学当自爱其可贵之光阴。”[6]强国、富民、启智是张謇兴办实业教育的初衷,也是他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张謇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2]359实业教育是张謇留给后人的有用事业,是他实践士大夫之责任的体现,也是他救国救民的良知、使命感和人生理想的反映。

3 借鉴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培养职业精神的举措

一方面,张謇认为发展教育必须以实业为凭籍,用实业所得投入教育;另一方面,他提出“苟欲兴工,必先兴学”,实业发展要求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张謇的育人过程是“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过程。这启发我们在职业精神培养中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作用,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道德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1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敬业是建立在对职业和技术正确的认识基础上的。张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建设课程体系,教导学生要热爱职业劳动。他认为课程的制定“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又须顾及本国之情势”,即要认识和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情况,学好专业技能,为以后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他强调“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在南通办学首先要考虑什么是南通需要的,什么是适合南通的,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强烈的为当地实业发展服务的意识。他强化实践教学,要求农校学生要到农场、纺校学生要到纺织厂、测量学生要到工程实地,培养学生热爱职业的意识。

以此为借鉴,在培养职业精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专业认知和职业规划类课程。通过让学生认识专业和了解以后从事的职业,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职业的热情,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规划好个人的学习生涯,为以后走上职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辅之以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公共必修课程,企业家故事评析、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等公共选修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对职业精神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企业职业精神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在课程教学或实训过程中,把职业精神培养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和考核过程,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敬业态度、协作精神和责任感。效法张謇实践教学的做法,推进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做中学”,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企业设备和技术,理解工作岗位的要求、特点与规律,学会技能操作与技术开发的方法,遵守职业规范。

3.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张謇认为,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也要培育品德,才能适应实业发展的需要。“无徒手空言而可为道德者”,道德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在实践中提升。张謇的节俭、勤劳、守法等道德观念及道德实践意识与职业精神的要求是一致的。在道德教育中,张謇强调“人才本于学堂,学堂无专家,故人才无专长”[2]49,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因此,他挑选“性淑行端,文理素优者”做教师,王国维、欧阳予倩、沈寿等大师都曾在南通任教,为学生成为有德行的人才做出了贡献。

因此,在职业精神培养中应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立德树人,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课堂,也可在企业工作岗位实施,使学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了解和理解职业精神,体会企业安全、效率、低碳等思想文化,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企业理念进一步认同,对就业岗位、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进一步了解,对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推荐优秀校友、企业家、一线杰出员工等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学生内在的情感和价值的认同,树立其对职业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

3.3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张謇在实业教育过程中,十分看重校训、章程的作用,这些校训和章程集中体现了张謇的办学方针和教育主张,对塑造学生职业品格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謇在“河海工程测绘所章程”中阐述了他的“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实业教育方针。张謇为各个学校题写的校训成为学校育人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如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校训是“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南通大学农科校训是“勤苦俭朴”,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校训是“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等。张謇的教育文化事业突破了校园围墙的限制,他创办的伶工学社、更俗剧场、气象台、图书馆、印书局等也成为育人环境的组成部分。

由此,高职院校应积极作为,推进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以境化人,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目的。高职院校要把企业文化融入班级愿景、宿舍公约等学习和管理制度之中,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精神,体验企业规章制度下竞争和合作的人际关系;突出企业文化形象展示,利用展示墙、宣传栏、黑板宣传企业用人理念,在某些专业模仿企业办公场所进行教学场地布置;以企业调研、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为载体,将竞争、协作、敬业、勤俭、创新等职业精神渗透到文化体验行为中,使学生树立职业信念和职业荣誉感。

4 结语

职业精神是企业和员工成长的助推器,是员工身上一种可以称为灵魂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进行培育的。从张謇实业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发挥校企两个主体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在人才培养中通过课程教学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和校园文化的熏陶,增强高职教育职业精神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高职人才不但具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具备敬业、勤奋、服务大众等职业化素质。这样,才能切实摆脱高职教育的工具性倾向,增强人才发展的后劲,培养知识、技能与品德修养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精神是个历史范畴。在张謇时期,职业精神主要体现为节俭、勤劳、守法等,在当代,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主旋律。传承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在高职院校职业精神培养过程中进行借鉴和应用,把职业精神的优秀传统与时代强音结合在一起,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融会贯通,继承又发展,才能最大化地发挥职业精神培养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伟.论职业精神[EB/OL]. (2017-05-18)[2017-11-05].http://www.gmw.cn/01gmrb/2004-06/30/content_50150.htm.

[2] 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64,201,191,29,123,157,151,359,49.

[3] 章涵.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 方晓敏. 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5] 南通市图书馆. 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21.

[6] 金城.张謇研究论稿[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96.

猜你喜欢

张謇实业精神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虎虎生威见精神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